电磁屏蔽簧片及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8403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簧片的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簧片存在易脱落、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屏蔽簧片及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能够实现簧片安装简便、防松脱、防刮蹭等优点;所述电磁屏蔽簧片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成敞口,所述敞口用于插入与所述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型材;防脱部,设置成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连接,用于防止所述型号从所述框架内部脱离;指形弹片,包括从与所述框架敞口相对的一个侧壁上延伸的突出部和自由延伸的端部,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突出部用于与外部金属体接触。

The main control cabinet of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reed and instrument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屏蔽簧片及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
本技术涉及簧片的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机箱电磁屏蔽簧片,及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
技术介绍
铍铜是以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又称之为铍青铜;它是铜合金中性能最好的高级有弹性材料,有很高的强度、弹性、硬度、疲劳强度、弹性滞后小、耐蚀、耐磨、耐寒、高导电、无磁性、冲击不产生火花等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所以现有技术中常用铍铜作为屏蔽簧片。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胶式簧片1010,这种簧片背面粘贴压敏双面胶带1020,通过胶带1020将屏蔽簧片与工件表面粘贴固定;但是这种背胶式簧片存在以下不足装配作业时定位精度要求高,粘贴位置要准确,不可多次粘贴找正位置,否则会损失粘贴强度;粘贴定位精度超差时,簧片在使用过程受压变形产生额外的拉脱力作用于背胶上,易松脱。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卡装式屏蔽簧片,这种卡装式屏蔽簧片包括与工件1140端部配合的第一弧形端部1130,与第一弧形端部1130连接的拱形部1120,该拱形端部1120便于卡装式屏蔽簧片与工件1140装配,并且卡装式屏蔽簧片另一侧的第二弧形端部1110,该第二弧形端部111与工件1140的表面配合;但是这种卡装式屏蔽簧片,依靠屏蔽簧片本身良好的弹性完成卡装固定,无防脱设计,当使用过程中受到横向力(图2中的箭头方向)作用时,易从卡装边脱出。现有技术中的屏蔽簧片通常还包括指型弹片,屏蔽簧片的指型弹片部分通常采用翘起结构,在金属体挤压过程中受压回弹,实现屏蔽簧片与金属体的良好接触;但对于机箱插卡、屏蔽门、窗等活动件,在插拔及开合操作过程中,翘起的指型弹片易发生剐蹭、甚至折断问题,对操作人员及内部设备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簧片存在易脱落、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屏蔽簧片及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能够实现簧片安装简便、防松脱、防刮蹭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成敞口,所述敞口用于插入与所述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型材;防脱部,设置成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连接,用于防止所述型材从所述框架内部脱离;指形弹片,包括从与所述框架敞口相对的一个侧壁上延伸的突出部和自由延伸的端部,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突出部用于与外部金属体接触。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所述防脱部设置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连接;并且所述框架的侧壁中,与所述防脱部对应的表面设置有中空部,所述防脱部为一端自由延伸的突起,并且所述延伸的突起向所述框架内侧倾斜或者弯曲。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分别连接有所述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的端部截面为三角形,相对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敞口,所述防脱部的根部更靠近所述敞口,所述三角形的尖端更靠近所述第三侧壁。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脱部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分别阵列排布多个。优选地,所述指形弹片成U型状,所述U型状的一端从框架的第二侧壁延伸,所述U型状指形弹片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框架内部,并且U型状指形弹片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成钝角。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指形弹片在与所述框架敞口相对的一个侧壁上中分别阵列排布多个。进一步优选地,所述U型状指形弹片的另一端在所述型材安装至所述框架内部时,与所述U型状指形弹片的另一端嵌入所述型材的内部,所述U型状指形弹片两个端部之间的连接部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框架侧壁突出延伸。优选地,所述型材设置有凹槽,使得所述型材安装至所述框架内部时,所述防脱部位于所述凹槽内。优选地,所述框架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成敞口。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仪控系统的主控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凹槽的型材和与所述型材配合的电磁屏蔽簧片,所述电磁屏蔽簧片为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电磁屏蔽簧片。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至少获得以下有益效果中的一种:1、在簧片上设置防脱部,防止簧片受力之后松脱;例如,簧片装配完成后,上下两组止退尖角(截面为三角形对应的尖部)嵌入型材凹槽,防止簧片受力松脱。2、簧片通过指型弹片机构与型材配合,使指型弹片顶端嵌入型材内部,并预留合理的压缩回弹空间实现簧片与外部金属体的良好接触。3、由于簧片中指型弹片的顶端不外露,可有效避免其与外部金属体、插拔设备及操作人员、工具等发生剐蹭,避免出现弹片变形、折断甚至簧片脱出的问题。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和/或流程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胶式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卡装式屏蔽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屏蔽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屏蔽簧片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型材与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仪控系统中主控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具体的说明只是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容易、清晰理解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性解释;并且只要不构成冲突,本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屏蔽簧片,该电磁屏蔽簧片可以应用于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机箱中,但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屏蔽簧片,除了可以在核电站和核工程项目中使用外,同样还适用于电力、化工、石油等自动化系统中金属体接触面有电磁屏蔽需求的行业。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屏蔽簧片包括:框架110、防脱部、指形弹片130;其中:框架110,框架设置成中空部,中空部用于容纳型材(例如机箱中某个与簧片啮合的部位),该框架大致成U型,当然框架的第一侧壁(图3对应上表面所在的侧壁)和第二侧壁(图3对应下表面所在的侧壁)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平行的平面,也可以设置成向框架内侧倾斜的平面;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成弧形平面或者多个弯折的平面。如图3所述,框架的一端设置成敞口A,敞口用于插入与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型材;优选地,框架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成敞口(敞口B和与敞口B对应的一端也为敞口),这样更加方便电磁屏蔽簧片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本是实施例敞口的数量不限于图3中的结构,例如,敞口的数量可以进设置有一个,例如敞口A,敞口的大小与侧壁的形状对应。防脱部,设置成与框架的一个表面连接,用于防止型材从框架内部脱离;优选地,框架包括第一侧壁(图3中上表面所在的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图3中下表面所在的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防脱部设置与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的表面连接;并且框架的侧壁中,与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成敞口,所述敞口用于插入与所述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型材;防脱部,设置成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连接,用于防止所述型材从所述框架内部脱离;指形弹片,包括从与所述框架敞口相对的一个侧壁上延伸的突出部和自由延伸的端部,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突出部用于与外部金属体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成敞口,所述敞口用于插入与所述电磁屏蔽簧片配合的型材;防脱部,设置成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连接,用于防止所述型材从所述框架内部脱离;指形弹片,包括从与所述框架敞口相对的一个侧壁上延伸的突出部和自由延伸的端部,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突出部用于与外部金属体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所述防脱部设置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连接;并且所述框架的侧壁中,与所述防脱部对应的表面设置有中空部,所述防脱部为一端自由延伸的突起,并且所述延伸的突起向所述框架内侧倾斜或者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分别连接有所述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的端部截面为三角形,相对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敞口,所述防脱部的根部更靠近所述敞口,所述三角形的尖端更靠近所述第三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部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英斌江国进孙永滨白涛姜智锐刘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