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径测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019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径测量工具技术领域,是一种管径测量器,其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铰接安装,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左方的第一铰接杆或第二铰接杆上固定有卷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外径的外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也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内径的内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具测量管线外径和内径的功能,并且通过读取卷尺读数,即可换算出管线外径或内径,测量误差较小,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

Diameter Measur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径测量器
本技术涉及管径测量工具
,是一种管径测量器。
技术介绍
管径测量器具在工业生产各行业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通过测量管径确定管线之间的连接,管线与法兰的连接,来满足工艺的需求,并完善备品备件管理。因此管径测量的准确性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油气开发、集输处理行业中,普遍使用外卡(如附图1所示)、内卡(如附图2所示)和游标卡尺的配合使用来完成对管线直径的测量。其基本测量步骤为:用外卡卡出管线的外径,内卡卡出管线的内径,之后再用游标卡尺量出管径外径或内径的数值。在使用过程中,现有使用的测量器具存在以下不足:(1)用外卡或内卡卡出管线的直径,由于视觉因素,若卡尺与管线不垂直,有一定夹角,所测就不一定为管线的实际直径,存在着一定的误差;(2)用此种方法测量管径,每次都需要经历两个步骤(先卡管,后读数),这样会使误差增大;(3)外卡或内卡的范围有限,若所测管径超过其所能达到的范围,则无法测量;(4)测量外径或内径需分别带外卡或内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径测量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测量器具的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管径测量器,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铰接安装,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左方的第一铰接杆或第二铰接杆上固定有卷尺;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右方:在第一铰接杆上设置有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在第二铰接杆上设置有与第一调整测量机构镜像对称的第二调整测量机构,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一量角器和第一定位杆,第一量角器固定在第一铰接杆上,第一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一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一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上,第一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一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一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第二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二量角器和第二定位杆,第二量角器固定在第二铰接杆上,第二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二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二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下,第二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二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二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铰接孔,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通过安装在铰接孔内的铰接件铰接安装。上述与第一量角器中心对应的第一铰接杆右部和第一定位杆左部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第一安装孔,第一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一铰接杆右部通过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上述与第二量角器中心对应的第二铰接杆右部和第二定位杆左部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二铰接杆右部通过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内的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外径的外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也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内径的内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即本技术兼具测量管线外径和内径的功能,并且通过读取卷尺读数,即可换算出管线外径或内径,测量误差较小,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管具外径测量工具(外卡)的主视半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现有管具内径测量工具(内卡)的主视半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测量管具外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测量管具内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第一铰接杆,2为第二铰接杆,3为卷尺,4为第一量角器,5为第一定位杆,6为第一紧固件,7为第二量角器,8为第二定位杆,9为第二紧固件,10为铰接件,11为管线,ɑ为第一定位杆与第一铰接杆的夹角,β为第二定位杆与第二铰接杆的夹角,γ为β的补角。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本技术中,提及的铰接件为现有公知铰接件,比如销钉等;为了便于描述,以铰接点为O点,以卷尺与第一铰接杆的交点为A点,以卷尺与第二铰接杆的交点为B点,以第一量角器的中心为C点,以第二量角器的中心为D点。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3、4所示,该管径测量器包括铰接杆,铰接杆包括第一铰接杆1、第二铰接杆2,第一铰接杆1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2的左部铰接安装,在第一铰接杆1和第二铰接杆2的铰接点左方的第一铰接杆1或第二铰接杆2上固定有卷尺3;在第一铰接杆1和第二铰接杆2的铰接点右方:在第一铰接杆1上设置有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在第二铰接杆2上设置有与第一调整测量机构镜像对称的第二调整测量机构,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一量角器4和第一定位杆5,第一量角器4固定在第一铰接杆1上,第一量角器4的直线边与第一铰接杆1平行且重合,第一量角器4的半圆弧边朝上,第一定位杆5的左部与第一铰接杆1的右部通过与第一量角器4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一紧固件6固定安装,第二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二量角器7和第二定位杆8,第二量角器7固定在第二铰接杆2上,第二量角器7的直线边与第二铰接杆2平行且重合,第二量角器7的半圆弧边朝下,第二定位杆8的左部与第二铰接杆2的右部通过与第二量角器7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二紧固件9固定安装。第一紧固件6、第二紧固件9可以为铆钉、螺栓和螺帽或其他现有公知紧固件。采用本技术测量管线11外径时,如附图3所示,按下述方法进行:(1)松动第一紧固件6、第二紧固件9,使第一铰接杆1与第一定位杆5之间、第二铰接杆2与第二定位杆8之间均可相对其紧固件转动;(2)将第二定位杆8和第一定位杆5分别卡在该管线11的顶端外侧和底端外侧,保持第二定位杆8和第一定位杆5相互平行,并分别通过查看第一量角器4和第二量角器7的读数,调整第一铰接杆1和第二铰接杆2,当∠ɑ=180°-∠γ=∠β时,将第一紧固件6、第二紧固件9上紧;(3)然后将卷尺3向上拉出,读出AB的长度;(4)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AB/CD=AO/OC,由于AO、OC的长度已知,即可获知管线11径内径(CD长度)。管线11内径的测量同理。本技术采用相似三角形原理:△AOB∽△COD,则AO/OC=BO/OD=AB/CD。第一铰接杆1和第二铰接杆2铰接点设置在其左部,这样可以尽可能使第一铰接杆1和第二铰接杆2的张开角度更大,易于扩大管径测量范围。通过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本技术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11外径的外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也可代替用于测量管线11内径的内卡与游标卡尺的组合,即本技术兼具测量管线11外径和内径的功能,并且通过读取卷尺3读数,即可换算出管线11外径或内径,测量误差较小,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另外,由于第一铰接杆1、第二铰接杆2、第一定位杆5和第二定位杆8之间所采用的连接关系,使本技术可折叠,便于携带和收纳。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管径测量器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3、4所示,第一铰接杆1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2的左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铰接孔,第一铰接杆1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2的左部通过安装在铰接孔内的铰接件10铰接安装。如附图3、4所示,与第一量角器4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径测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铰接安装,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左方的第一铰接杆或第二铰接杆上固定有卷尺;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右方:在第一铰接杆上设置有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在第二铰接杆上设置有与第一调整测量机构镜像对称的第二调整测量机构,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一量角器和第一定位杆,第一量角器固定在第一铰接杆上,第一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一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一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上,第一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一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一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第二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二量角器和第二定位杆,第二量角器固定在第二铰接杆上,第二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二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二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下,第二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二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二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径测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一铰接杆的左部和第二铰接杆的左部铰接安装,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左方的第一铰接杆或第二铰接杆上固定有卷尺;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铰接点右方:在第一铰接杆上设置有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在第二铰接杆上设置有与第一调整测量机构镜像对称的第二调整测量机构,第一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一量角器和第一定位杆,第一量角器固定在第一铰接杆上,第一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一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一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上,第一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一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一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第二调整测量机构包括第二量角器和第二定位杆,第二量角器固定在第二铰接杆上,第二量角器的直线边与第二铰接杆平行且重合,第二量角器的半圆弧边朝下,第二定位杆的左部与第二铰接杆的右部通过与第二量角器的中心前后对应的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林胡志兵石太平马忠林王建杨刚王玉杰杨超超李伟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