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爱菊专利>正文

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236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首先控制液压升降机构将上移动池体整体顶升,污水由污水进水筒抽进至配水区内,水流从交叉状出水口排出,带动底部污泥形成旋混式上升水流,污水和污泥混合液在上升过程中充分接触反应,通过整流配水板直至到达斜管分离区,在分离区内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整流配水板下部的污泥聚集成絮体下沉回反应区。为防止污泥老化和沉积过多,可控制排泥管道间歇开启,排出部分老化污泥,如排泥系统发生堵塞,可通过反冲洗接口连通外部的冲洗设备进行反冲洗。

Hydrolysis and Acidification Reaction Pool for Sewage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来讲是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指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并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站的作用是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设施。常规污水站普遍采用生化处理为主的处理设施,为提升废水可生化性,废水进入生化处理前一般设水解酸化段。经过检索发现专利号200920223446.5的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浓污泥床水解酸化反应器,包括容器,容器下部有布水系统,容器上部装有出水堰,容器底部有排泥口,容器中至少有一条容器壁为斜壁,且该容器壁在容器横截面中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横截面中其他容器壁中最长一条容器壁的长度;斜壁与水平线有45°-80°的夹角。专利号201420036560.8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厌氧水解酸化反应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设于装置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装置本体内沿进水口往出水口方向依次设有至少3个由第一竖向导流板和第二竖向导流板间隔而成并且依次串联的反应室,反应室内填充有带有缓释功能的生物填料,且第一反应室与装置本体墙壁间及反应室与反应室之间设有流体通道;第一竖向导流板与装置本体顶部连接,且与装置本体底部间设有一反应室进水口;第二竖向导流板与装置本体底部连接,且与装置本体顶部间设有一反应室出水口。专利号201621442630.5的技术公开了一种伞形水解酸化反应器,包括罐体,罐体上设有护板,护板上固定设有脉冲布水装置,脉冲布水装置上设有进水口,脉冲布水装置下部通过管路与三通分水器相连接,三通分水器通过第一支管与伞形布水器Ⅰ相连接,三通分水器通过第二支管与伞形布水器Ⅱ相连接,三通分水器通过第三支管与伞形布水器Ⅲ相连接;伞形布水器Ⅰ、伞形布水器Ⅱ和伞形布水器Ⅲ下方设有喷嘴,喷嘴通过空气管与风机相连接;罐体上部设有出水堰槽,罐体下部设有排泥管。对于目前常用的污水水解反应池来讲,主要存在以下缺点:底部泥水混合不均,污泥容易沉积在底部,影响整体效率;抗冲击负荷能力低,造成处理效率下降;污水处水管口不合理,易导致整个反应器出水差,甚至系统瘫痪。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首先控制液压升降机构将上移动池体整体顶升,污水由污水进水筒抽进至配水区内,水流从交叉状出水口排出,带动底部污泥形成旋混式上升水流,污水和污泥混合液在上升过程中充分接触反应,通过整流配水板直至到达斜管分离区,在分离区内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整流配水板下部的污泥聚集成絮体下沉回反应区。为防止污泥老化和沉积过多,可控制排泥管道间歇开启,排出部分老化污泥,如排泥系统发生堵塞,可通过反冲洗接口连通外部的冲洗设备进行反冲洗。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该反应池具有下固定池体和上移动池体;下固定池体的内部下端伸入有污水进水筒,下固定池体的内部设有整流配水板,整流配水板的上、下方分别形成水解酸化反应区和配水区,上移动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分离区,斜管分离区的上方形成清水区,上移动池体的内部上端具有指型出水槽,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指型出水槽与排水管连通。污水进水筒伸入配水区内,下固定池体具有倾斜的底壁,污水进水筒具有与底壁相对应的交叉状出水口,使得出水口的管口接近并朝向配水区的底壁。配水区的底部排布有排泥管道,排泥管道的内端伸入下固定池体内,且在排泥管道的外端部分上开有反冲洗接口。优化的,上移动池体整体位于下固定池体的内部,通过液压升降机构进行调节。下固定池体的外侧固定有支座,液压升降机构的下端通过支座固定,液压升降机构的上端对上移动池体的外沿顶升。优化的,整流配水板上设有若干配水孔。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按照如下方式实施操作,首先控制液压升降机构将上移动池体整体顶升,污水由污水进水筒抽进至配水区内,水流从交叉状出水口排出,带动底部污泥形成旋混式上升水流,污水和污泥混合液在上升过程中充分接触反应,通过整流配水板直至到达斜管分离区,在分离区内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整流配水板下部的污泥聚集成絮体下沉回反应区。为防止污泥老化和沉积过多,可控制排泥管道间歇开启,排出部分老化污泥,如排泥系统发生堵塞,可通过反冲洗接口连通外部的冲洗设备进行反冲洗。在未进行污水处理时,可控制液压升降机构将上移动池体整体下降至下固定池体中,使得下固定池体和上移动池体的整体体积变小,便于对整体的管理和控制。本技术具有占地面积较小,设备少,投资省等优点,运行管理更为方便等优点,节省动力,占地面积小,操作管理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反应池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中上移动池体2整体下降后状态示意图。其中:下固定池体1,上移动池体2,液压升降机构3,支座4,污水进水筒5,整流配水板6,水解酸化反应区7,配水区8,配水孔9,斜管分离区10,指型出水槽11,排水管12,倾斜的底壁13,交叉状出水口14,排泥管道15,反冲洗接口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图2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如图1-图2所示,该反应池具有下固定池体1和上移动池体2;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下端伸入有污水进水筒5,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设有整流配水板6,整流配水板6上设有若干配水孔9。整流配水板6的上、下方分别形成水解酸化反应区7和配水区8,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分离区10,斜管分离区10的上方形成清水区,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上端具有指型出水槽11,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指型出水槽11与排水管12连通。上移动池体2整体位于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可通过液压升降机构3对上移动池体2整体位置进行适当调节。下固定池体1的外侧固定有支座4,液压升降机构3的下端通过支座4固定,液压升降机构3的上端对上移动池体2的外沿顶升。污水进水筒5伸入配水区8内,下固定池体1具有倾斜的底壁13,污水进水筒5具有与底壁13相对应的交叉状出水口14,使得出水口14的管口接近并朝向配水区的底壁。使得水流与配水区的底壁形成冲击及反向流,起水力搅拌作用,并可防止污泥在配水区内沉积。配水区8的底部排布有排泥管道15,排泥管道15的内端伸入下固定池体1内,且在排泥管道15的外端部分上开有反冲洗接口16。为防止污泥老化和沉积过多,可控制排泥管道15间歇开启,排出部分老化污泥,如排泥系统发生堵塞,可通过反冲洗接口16连通外部的冲洗设备进行反冲洗。本具体实施,首先控制液压升降机构3将上移动池体2整体顶升,污水由污水进水筒5抽进至配水区8内,水流从交叉状出水口14排出,带动底部污泥形成旋混式上升水流,污水和污泥混合液在上升过程中充分接触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该反应池具有下固定池体(1)和上移动池体(2);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下端伸入有污水进水筒(5),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设有整流配水板(6),整流配水板(6)的上、下方分别形成水解酸化反应区(7)和配水区(8),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分离区(10),斜管分离区(10)的上方形成清水区,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上端具有指型出水槽(11),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指型出水槽(11)与排水管(12)连通;所述污水进水筒(5)伸入配水区(8)内,下固定池体(1)具有倾斜的底壁(13),污水进水筒(5)具有与底壁(13)相对应的交叉状出水口(14),使得出水口(14)的管口接近并朝向配水区的底壁;配水区(8)的底部排布有排泥管道(15),排泥管道(15)的内端伸入下固定池体(1)内,且在排泥管道(15)的外端部分上开有反冲洗接口(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水解酸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该反应池具有下固定池体(1)和上移动池体(2);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下端伸入有污水进水筒(5),下固定池体(1)的内部设有整流配水板(6),整流配水板(6)的上、下方分别形成水解酸化反应区(7)和配水区(8),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分离区(10),斜管分离区(10)的上方形成清水区,上移动池体(2)的内部上端具有指型出水槽(11),上清液通过指型出水槽排出,指型出水槽(11)与排水管(12)连通;所述污水进水筒(5)伸入配水区(8)内,下固定池体(1)具有倾斜的底壁(13),污水进水筒(5)具有与底壁(13)相对应的交叉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爱菊周丽萍徐伟高蕾杨晓青杜少文刘琰
申请(专利权)人:韩爱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