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壁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79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壁布领域,它涉及一种降噪壁布,包括基布层,基布层由多层的无纺布相叠粘合而成,在垂直于无纺布的表面上均匀开设有贯通无纺布两侧面的圆形通孔,相邻两层无纺布上的圆形通孔呈错位设置;在基布层的一侧设置有植绒层,植绒层包括底布以及设置于底布除无纺布一侧上的绒毛。通过圆形通孔错位的设置,使噪音在经过基布层内的无纺布过程中,噪音传递的介质在空气和无纺布之间多次变换着,使得噪音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被损耗,进而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而底布上的绒毛可以对穿过无纺布的噪音进行发散和反射,并将通过绒毛间空隙内空气的振动和绒毛本身的振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进一步达到阻性吸声效果。

A Noise Reducing Wall Clo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壁布
本技术涉及壁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噪壁布。
技术介绍
壁布是一种室内墙面装饰材料,是通过运用材料、设备与工艺手法,以色彩与图纹设计组合为特征,表现力无限丰富、可便捷满足多样性个性审美要求与时尚需求,因此也被称为墙上的时装,具有艺术与工艺附加值。现有技术中的壁布往往是不具有吸音降噪的功能,室外的噪音很容易穿过墙体后直接传入室内,影响室内住户的居住环境,可见传统的壁布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住户居住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壁布,具有对室外传入的噪音进行吸音降噪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噪壁布,包括基布层,所述基布层由多层的无纺布相叠粘合而成,在垂直于所述无纺布的表面上均匀开设有贯通所述无纺布两侧面的圆形通孔,相邻两层所述无纺布上的所述圆形通孔呈错位设置;在所述基布层的一侧设置有植绒层,所述植绒层包括底布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布除所述无纺布一侧上的绒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无纺布上圆形通孔的错位设置,使噪音在经过基布层内的无纺布过程中,噪音传递的介质在空气和无纺布之间多次变换着,使得噪音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被损耗,进而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而底布上的绒毛可以对穿过无纺布的噪音进行发散和反射,并通过绒毛间空隙内空气的振动和绒毛本身的振动,将噪音的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进一步达到阻性吸声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形通孔的孔径朝向所述底布的方向呈渐缩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形通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当噪声声波射入到锥形圆孔中后,会被圆形通孔的斜面多次反射吸收,使无纺布能够有效吸收散射的声波,吸声效率因而得到提高,进而达到降噪的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设置有双纤维层,所述双纤维层由第一经线和第一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为铝纤维,所述第一纬线为聚酯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酯纤维、铝纤维分别对于高频、低频的噪音有着很好的吸声效果;铝纤维与聚酯纤维通过纤维间空隙内空气的振动和纤维本身的振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进而达到阻性吸声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纤维层和所述底布之间设置有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采用活性碳纤维加捻制成的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碳纤维的内部存在有数量众多纳米级孔径的微孔,噪音在经过碳纤维层的过程中,由于传递的介质在活性碳和空气之间多次发生变化,使得噪音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被损耗,进而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此外,活性碳自身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能有效地净化室内的空气,给居住者提高更好的居住环境。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碳纤维层两侧的表面形成多褶皱纹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噪音在经过双纤维层表面的多褶皱纹路时,噪音在多褶皱纹路内的路径以及传播方向都增加了,进而耗散了一部分声波能量,因此抵消了一部分的噪音。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内均穿插有耐磨纤维,所述耐磨纤维为包芯纱纤维,包芯纱纤维包括芯纱纤维和包覆于芯纱纤维外的鞘纱纤维,所述芯纱纤维采用聚酯纤维,所述鞘纱纤维采用活性碳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内均设置耐磨纤维来提高墙布的耐磨性,其中,耐磨纤维的耐磨性通过聚酯纤维提供,同时通过采用与活性碳纤维纤维构成的包芯纤维结构,使得耐磨纤维在具备耐磨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作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无纺布为纯PP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纯PP棉本身的材质多孔、疏松和透气,当声波入射到其中时,便会引起空隙中空气振动,由于空气自身的粘滞阻力,以及空气与孔壁的摩擦,就会使一部分声能转化成热能而被消耗,由此达到减音和吸音的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布层远离底布的一侧设置有防水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水膜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墙外的水分渗入到壁布内,进而影响壁布的降噪效果;其次,防水膜还可以降低壁布与墙体之间发霉的概率,使壁布的使用寿命更长。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噪音的能量随着介质多次的变换而逐渐被损耗,进而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2、通过空气、绒毛和纤维的振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阻性吸声效果;3、有效地提高了壁布的耐用性,延长了壁布的使用寿命;4、防水膜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壁布潮湿发霉的概率,延长了壁布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双纤维层的平面结构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碳纤维层内耐磨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防水膜;2、基布层;3、双纤维层;4、碳纤维层;5、植绒层;51、底布;52、绒毛;6、无纺布;7、圆形通孔;8、第一经线;9、第一纬线;10、包芯纱纤维;101、芯纱纤维;102、鞘纱纤维。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降噪壁布,如图1所示,从靠近墙面至室内依次包括了与墙面粘接的防水膜1、基布层2、双纤维层3、碳纤维层4以及植绒层5。防水膜1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将壁布与墙外渗入的水分进行隔断,延长壁布的使用期限。基布层2、双纤维层3、碳纤维层4以及植绒层5则可以对室外传入的噪音一步步地进行吸收消耗,并最终达到降噪的效果。如图1所示,基布层2是由四层纯PP棉材质的无纺布6相互叠加粘接而成,在垂直于无纺布6的表面上均匀开设有圆形通孔7,该圆形通孔7贯穿每层无纺布6的两侧面,且圆形通孔7的孔径朝双纤维层3方向逐渐减少,圆形通孔7呈圆台状;同时,相邻两层无纺布6上的圆形通孔7呈错位设置。当噪音经过基布层2中的无纺布6时,噪音的传播介质在无纺布6和空气依次交换更替着,进而损耗了噪音的能量,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双纤维层3是由第一经线8和第一纬线9编织而成,第一经线8采用铝纤维,第一纬线9采用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对于高频的噪音有着很好的吸声效果,而铝纤维则是对于低频的噪音有着很好的吸声效果;聚酯纤维和铝纤维交织成的双纤维层3在对噪声声波在穿透自身时的折射、反射作用均会被加强,噪声的能量也因此被大量吸收,进而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如图1所示,碳纤维层4是由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交织而成,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均采用活性碳纤维。同时,碳纤维层4两侧的表面形成多褶皱纹路,延长了噪音在多褶皱纹路内的路径以及传播方向,进而达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如图3所示,在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内还穿插有耐磨纤维,耐磨纤维为包芯纱纤维10,包芯纱纤维101包括芯纱纤维101和包覆于芯纱纤维101外的鞘纱纤维102,芯纱纤维101采用活性碳纤维,鞘纱纤维102采用聚酯纤维,使碳纤维层4(如图1)在具备不错的吸音降噪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进而延长了壁布的使用寿命。如图1所示,植绒层5包括粘接于碳纤维层4相对双纤维层3一侧的底布51和植设于底布51相对碳纤维层4一侧上的绒毛52。底布51上的绒毛52可以在降噪的效果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噪音进行发散和反射,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噪壁布,包括基布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布层(2)由多层的无纺布(6)相叠粘合而成,在垂直于所述无纺布(6)的表面上均匀开设有贯通所述无纺布(6)两侧面的圆形通孔(7),相邻两层所述无纺布(6)上的所述圆形通孔(7)呈错位设置;在所述基布层(2)的一侧设置有植绒层(5),所述植绒层(5)包括底布(51)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布(51)除所述无纺布(6)一侧上的绒毛(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壁布,包括基布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布层(2)由多层的无纺布(6)相叠粘合而成,在垂直于所述无纺布(6)的表面上均匀开设有贯通所述无纺布(6)两侧面的圆形通孔(7),相邻两层所述无纺布(6)上的所述圆形通孔(7)呈错位设置;在所述基布层(2)的一侧设置有植绒层(5),所述植绒层(5)包括底布(51)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布(51)除所述无纺布(6)一侧上的绒毛(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通孔(7)的孔径朝向所述底布(51)的方向呈渐缩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布(51)和所述无纺布(6)之间设置有双纤维层(3),所述双纤维层(3)由第一经线(8)和第一纬线(9)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8)为铝纤维,所述第一纬线(9)为聚酯纤维。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自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圣艾侬壁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