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48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包括支撑框架和藻类附着基,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的网片,所述网片的四角处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每层网片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有若干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为圆柱状,所述藻类附着基上开设有两个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围绕海岛周边海区特别是以半湾为代表的避风区域内开展的生态养殖工作,设置了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并进行科学布设,不仅为藻类提供了附着基质,便于大型海藻的自然生长,同时还为恋礁鱼类提供了庇护场所,利于恋礁鱼类的生长和自然繁衍,从而为海岛周边海区渔业资源的增长和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的海水养殖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是世界上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唯一国家。生态渔业能够在特定的渔业水域环境中实现特定水生生物的养殖生产,并实现渔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分层多级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是一种持续、稳定、高效的渔业生产模式。近年来,生态渔业的理念和方式得到了完善和不断发展,对于养殖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生态渔业养殖模式下,一方面要求在生产上数量和质量提升,提供稳定的、健康的产出;另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养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单一种类的养殖技术均已相对成熟,其中经济海藻如海带、龙须菜等在我国适养水面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为我国碳汇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海水鱼类如大黄鱼、黑鱼(许氏平鮋)、黄鱼(大泷六线鱼)等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高的经济产出。但在目前养殖过程中,单一品种过度蓄养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何借助于多品种间的不同生态位进行生态养殖、支持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成为当务之急。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强大,能够提供稳定的初级生产力,同时为鱼类提供庇护所、避难所、产卵场所,藻类和鱼类在开放水域的混养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多品种、立体式的生态养殖模式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筏式养殖等海水养殖过程中已有探索和尝试。技术专利CN203040415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鱼、参、鲍多元混养的增殖礁体。该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及装载于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礁体外壳由棱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体壳组成,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鲍参增殖礁石为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石块或其他小型增殖礁体。将整个海珍品增殖礁体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后,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该技术礁体设施可用于鱼参鲍等多元综合养殖,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实现生境修复和海区的综合利用。该专利主要针对鱼、鲍、参等动物性海珍品进行增养殖,缺少对区域海洋系统稳定平衡所需要的海藻资源进行资源补充,存在对自然环境产生剧烈扰动的隐患,尤其是鲍对海藻资源的摄食强度剧烈,容易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并不能完全体现生态增养殖的深刻内涵。在海岛周边的避风区域内,一般水体比较平静,受到风浪扰动较小,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藻类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恋礁鱼类提供了优良的庇护场所,同时由于孤悬海中,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成为生态渔业发展的优良区域,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对核心技术的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开展的以鱼为主、藻鱼混养的工作较少,尤其是在天然海区内以自然资源增长和保护为主的生态渔业开展更是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在于藻类的科学移植移栽技术存在技术和设施难点,急需研发相关技术与设施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及其使用方法,从而实现藻类和恋礁鱼类在适宜海区进行混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包括支撑框架和藻类附着基,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的网片,所述网片的四角处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网片为3层且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位于表层的网片上固定有1个藻类附着基,位于中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4个藻类附着基,位于底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9个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为圆柱状,所述藻类附着基上开设有两个穿孔,两个穿孔对称地设置在藻类附着基的轴心两侧,利用两个穿孔采用尼龙绳将藻类附着基绑缚在网片上。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为50cm;所述支撑杆为火镀三角铁,所述网片与支撑杆焊接为一体。优选的,所述网片为正方形的不锈钢丝网,其中不锈钢钢丝的直径为0.4cm,网眼大小为4cm×4cm;位于表层的网片的规格为25cm×25cm,位于中层的网片的规格为50cm×50cm,位于底层的网片规格为75cm×75cm。优选的,所述穿孔的直径为1cm,两个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cm。优选的,所述藻类附着基的直径为20cm,厚度为3cm。进一步,所述藻类附着基为混凝土材质,其是由沙和水泥按照比例1:3混合制成,沙的粒径为0.5mm。进一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海藻附着利用藻类附着基进行海藻幼苗采集、附着和培育,培育海藻幼苗至一定规格后,将藻类附着基固定于支撑框架上进行组装;(2)投放组合型人工礁将步骤(1)组装好的组合型人工礁投放至海水中,相邻的组合型人工礁之间的间距为2~4m,并在组合型人工礁上固定明显标志物;(3)藻、鱼控比投放按照海藻数量:恋礁型鱼类数量的比例为430:1,向每组组合型人工礁投放恋礁型鱼类。优选的,步骤(1)中,培育海藻幼苗至高度大于4cm、密度大于1株/cm2后,将藻类附着基固定于支撑框架上。优选的,步骤(2)中,组合型人工礁的投放水层选用较浅水层,要求水深≤8m、透明度≥2m、水流速度≤0.5m/s。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海藻为马尾藻类,所述海藻为海黍子或铜藻;所述恋礁型鱼类为大泷六线鱼或许氏平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围绕海岛周边海区特别是以半湾为代表的避风区域内开展的生态养殖工作,设置了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并进行科学布设,不仅为藻类提供了附着基质,便于大型海藻的自然生长,同时还为恋礁鱼类提供了庇护场所,利于恋礁鱼类的生长和自然繁衍,从而为海岛周边海区渔业资源的增长和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型人工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框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网片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藻类附着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藻鱼混养养殖方式与单独的海藻养殖方式的脱苗率比较;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藻鱼混养养殖方式与单独的鱼类养殖方式的鱼类存活率比较;附图标记:1、支撑框架;11、网片;101、表层的网片;102、中层的网片;103、底层的网片;12、支撑杆;2、藻类附着基;3、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由支撑框架1和藻类附着基2两部分组成。所述支撑框架1的高度为50cm。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支撑杆12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正方形的网片11,所述网片11的四角处通过焊接与支撑杆12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支撑杆12为火镀三角铁。所述网片11为正方形的不锈钢丝网,其中,不锈钢钢丝的直径为0.4cm,网眼的大小为4cm×4cm。所述网片11为3片(层),位于表层的网片101的规格为25cm×25cm,位于中层的网片102的规格为50cm×50cm,位于底层的网片103规格为75cm×75cm。每层网片11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有若干藻类附着基2。具体的,表层的网片上101固定有1个藻类附着基,中层的网片102上固定有4个藻类附着基,底层的网片103上固定有9个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2为圆柱状,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和藻类附着基,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的网片,所述网片的四角处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网片为3层且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位于表层的网片上固定有1个藻类附着基,位于中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4个藻类附着基,位于底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9个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为圆柱状,所述藻类附着基上开设有两个穿孔,两个穿孔对称地设置在藻类附着基的轴心两侧,利用两个穿孔采用尼龙绳将藻类附着基绑缚在网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和藻类附着基,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的网片,所述网片的四角处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网片为3层且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位于表层的网片上固定有1个藻类附着基,位于中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4个藻类附着基,位于底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9个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为圆柱状,所述藻类附着基上开设有两个穿孔,两个穿孔对称地设置在藻类附着基的轴心两侧,利用两个穿孔采用尼龙绳将藻类附着基绑缚在网片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为50cm;所述支撑杆为火镀三角铁,所述网片与支撑杆焊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片为正方形的不锈钢丝网,其中不锈钢钢丝的直径为0.4cm,网眼大小为4cm×4cm;位于表层的网片的规格为25cm×25cm,位于中层的网片的规格为50cm×50cm,位于底层的网片规格为75cm×75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的直径为1cm,两个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c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附着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刚吴海一郭文刘玮王翔宇吕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