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46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菌糠二次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经过将油茶菇菌糠与秸秆混合成混合物之后,再将其与麸皮、石灰、石膏、棉籽壳配制成秀珍菇栽培料,充分利用了油茶菇菌糠中的营养成分,并在油茶菇菌糠与秸秆共同作用下,促进了秀珍菇菌丝体快速生长,缩短了秀珍菇栽培周期,提高了秀珍菇产量,改善了栽培料品质,提高了生物学转化效率。

A fungus rod for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vulgaris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菌糠二次利用
,尤其是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秀珍菇[PleurotusgessteranusSinger]又名小平菇,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硒含量丰富,食用后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鲜嫩可口,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生产秀珍菇的主要原料为棉籽壳、木屑等,近几年此类原料价格不断攀升,致使其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且木屑消耗了大量的林木资源,棉籽壳也是优良的饲料资源。随着资源不断紧张,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将食用菌菌糠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将食用菌菌糠应用到了众多领域,例如:有研究者将食用菌废菌棒作为原料生产猪、牛等畜禽饲料;还有研究者将食用菌废菌棒处理之后,用于果树、蔬菜等农作物肥料使用或者直接送至有机肥加工厂生产有机肥。可是,这些利用均未使得食用菌废菌棒等菌糠中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二次化利用,造成食用菌栽培产业成本依然较高。基于此,有研究者开展将食用菌废菌棒等菌糠应用于二次栽培食用菌处理,使得菌糠加入到食用菌栽培料中,不仅实现了资源化回收利用,而且还解决了食用菌栽培行业需要大量的木屑、棉籽壳等成分时,造成大量砍伐或者饲料资源的浪费等问题。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10540259.4中介绍了将农作物秸秆与金针菇废菌糠混合栽培秀珍菇等相关内容。可是,现有技术中,对于废菌糠应用于秀珍菇栽培过程的效果依然不理想,而且也未见有相关报道将油茶菇菌糠应用于秀珍菇栽培料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秀珍菇栽培用菌棒,该菌棒原料成分以重量份计为麸皮10-20份、石灰0.8-1.5份、石膏0.1-0.5份、棉籽壳10-15份、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0-40份。优选,所述的原料成分以重量份计为麸皮15份、石灰1.3份、石膏0.4份、棉籽壳12份、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30份。优选,所述的混合物为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而成。优选,所述的秸秆为稻草和/或小麦秸秆和/或高粱秸秆和/或甘蔗秸秆。优选,所述的甘蔗秸秆不为零。优选,所述的秸秆是质量比计为稻草:小麦秸秆:高粱秸秆:甘蔗秸秆=1:0.2:3:0.8混合而成的混合物。优选,所述的油茶菇菌糠是油茶菇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菌棒和/或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所获得的产物。优选,所述的麸皮含水量≤9%。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油茶菇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菌棒和/或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所获得的产物为油茶菇菌糠;(2)将油茶菇菌糠与秸秆混合成混合物;(3)将混合物与麸皮、石灰、石膏、棉籽壳搅拌混合均匀,调整水分含量为60-65%,堆放处理3-7天,装入圆形菌袋,灭菌,即得。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在秀珍菇栽培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未做明确限定或者特别说明的,均按照常规技术和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即可。本专利技术创造中采用的油茶菇菌糠是栽培油茶菇之后的废菌棒、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等,其中在栽培油茶菇过程中的栽培基的原料成分是:油茶壳和/或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石膏混合而成。本专利技术创造上述的稻草是直接从田间收割稻谷之后的剩余物;小麦秸秆是收割小麦粒之后的剩余物;高粱秸秆是收割高粱颗粒之后的剩余物;甘蔗秸秆即就是榨汁之后的甘蔗渣。经过将油茶菇菌糠与秸秆混合成混合物之后,再将其与麸皮、石灰、石膏、棉籽壳配制成秀珍菇栽培料,充分利用了油茶菇菌糠中的营养成分,并在油茶菇菌糠与秸秆共同作用下,促进了秀珍菇菌丝体快速生长,缩短了秀珍菇栽培周期,提高了秀珍菇产量,改善了栽培料品质,提高了生物学转化效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试验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秀珍菇菌种:在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栽培基地获取秀珍菇母种。1.1.2培养料配方:配方1:麸皮10kg、石灰0.8kg、石膏0.1kg、棉籽壳10kg、稻草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0kg;配方2:麸皮20kg、石灰1.5kg、石膏0.5kg、棉籽壳15kg、小麦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40kg;配方3:麸皮15kg、石灰1.1kg、石膏0.3kg、棉籽壳13kg、高粱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而成的混合物30kg;配方4:麸皮18kg、石灰0.9kg、石膏0.2kg、棉籽壳14kg、甘蔗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35kg;配方5:麸皮13kg、石灰1.4kg、石膏0.4kg、棉籽壳11kg、稻草和甘蔗秸秆等质量混合成秸秆,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5kg;配方6:麸皮16kg、石灰1.2kg、石膏0.3kg、棉籽壳12kg、小麦秸秆和甘蔗秸秆按照质量比为1:0.001混合成秸秆,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8kg;配方7:麸皮10kg、石灰1kg、石膏0.1kg、棉籽壳10kg、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而成的混合物36kg;秸秆为按照质量比为稻草:小麦秸秆:高粱秸秆=1:1:1混合而成;配方8:麸皮20kg、石灰1.5kg、石膏0.1kg、棉籽壳10kg、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1kg;秸秆为按照质量比为小麦秸秆:高粱秸秆:甘蔗秸秆=1:1:0.0001混合而成;配方9:麸皮17kg、石灰1.5kg、石膏0.5kg、棉籽壳15kg、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0kg;秸秆是质量比计为稻草:小麦秸秆:高粱秸秆:甘蔗秸秆=1:0.2:3:0.8混合而成。配方10:在配方5的基础上,不添加油茶菇菌糠,采用等质量的油茶壳替代。配方11:在配方8的基础上,不添加油茶菇菌糠,采用等质量的棉籽壳替代。将上述配方组的培养料按照以下制备方法进行制备:油茶菇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菌棒和/或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所获得的产物为油茶菇菌糠;再将油茶菇菌糠与秸秆混合成混合物;再将混合物与麸皮、石灰、石膏、棉籽壳搅拌混合均匀,调整水分含量为60-65%,堆放处理3-7天,装入圆形菌袋,灭菌,即得。上述的油茶菇菌糠是由油茶壳10kg、棉籽壳5kg、麦麸1.2kg、玉米粉0.9kg、石膏0.5kg混合而成的油茶菇栽培基在栽培油茶菇后所剩下的下脚料。在上述配方中,均加入有占整个配方组质量3%的木屑,该木屑是由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该菌棒原料成分以重量份计为麸皮10‑20份、石灰0.8‑1.5份、石膏0.1‑0.5份、棉籽壳10‑15份、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0‑4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该菌棒原料成分以重量份计为麸皮10-20份、石灰0.8-1.5份、石膏0.1-0.5份、棉籽壳10-15份、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0-40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成分以重量份计为麸皮15份、石灰1.3份、石膏0.4份、棉籽壳12份、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3-5混合而成的混合物30份。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物为秸秆与油茶菇菌糠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而成。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秸秆为稻草和/或小麦秸秆和/或高粱秸秆和/或甘蔗秸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蔗秸秆不为零。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秀珍菇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秸秆是质量比计为稻草:小麦秸秆:高粱秸秆:甘蔗秸秆=1:0.2:3:0.8混合而成的混合物。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威李敬刘安荣王振杰陈家平杨召覃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