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片、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4070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射片、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反射片切割成型为平面,反射片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虚折线,沿虚折线翻折后配合背光模组的背板贴合为曲面反射片,反射片包括:本体部,本体部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本体部设置的多个灯孔,多个灯孔呈阵列排布;本体部的上下边缘分别沿虚折线向外翻折形成第一侧板;本体部的左右边缘向外翻折形成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与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且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第二侧板与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有利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画面四周亮边与灯影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射片、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
,尤其是涉及一种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反射片配合弯曲固定于背板底面上,反射片位于灯条远离背板的一侧,灯条上设有灯珠,反射片垂直于背板底面的弯曲方向上的两边缘分别向外翻折形成第一挡光板,各第一挡光板上设有断开缺口,反射片于所述背板底面的弯曲方向上的两边缘分别向外翻折形成第二挡光板。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背光模组四周亮边与灯影。目前,直下式曲面电视机为了美观,越来越要求设计窄边框、超薄,引起四周亮边与灯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二挡光板来引导光线扩散,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其二,反射片第一挡板切口处易产生干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所述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有利于解决画面四周亮边与灯影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所述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反射片。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切割成型为平面,所述反射片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虚折线,沿所述虚折线翻折后配合背光模组的背板贴合为曲面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设置的多个灯孔,多个所述灯孔呈阵列排布;第一侧板,所述本体部的上下边缘分别沿所述虚折线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本体部的左右边缘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通过使第二侧板与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并在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当反射片用于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时,有利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背板模组中存在的画面四周亮边与灯影的技术问题。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应所述灯孔处的印刷网点的密度大于未设置灯孔处的印刷网点的密度。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第二侧板上的印刷网点对称布置,所述灯孔为方孔或圆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虚折线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H,位于同一排的多个灯孔中,最左端的灯孔的中心与最右端的灯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且H和D满足:H>D;弧线段,所述弧线段设于所述直线段的两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防干涉的切口部,所述切口部包括:第一切口部,所述第一切口部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本体部的连接处;第二切口部,所述第二切口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沿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切割线,所述切割线连接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切口部包括间隔开布置的至少三个,两个第一侧板处的切口部对称布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口部的外轮廓由切割直线和弧线中的至少一种围合而成,所述第二切口部的外轮廓为矩形。可选地,所述反射片采用刀模一体成型方式切割。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底面为弯曲的弧面;灯条,所述灯条设于所述背板底面内侧,所述灯条上设有灯珠;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为上述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的弯曲方向与所述背板的弯曲方向相同,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灯条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灯珠适于配合在所述灯孔内。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中一种实施例的切口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切口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中再一种实施例的切口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中一种实施例的切口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相关技术中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的一个示意图。附图标记: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100,本体部1,灯孔1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印刷网点31,虚折线4,直线段41,弧线段42,切口部5,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切割线5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10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100,反射片切割成型为平面,反射片100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虚折线4,沿虚折线4翻折后配合背光模组的背板贴合为曲面反射片,反射片100可以朝出光面向外(例如垂直于纸面向里)弯曲。反射片100包括:本体部1、第一侧板2以及第二侧板3。具体而言,本体部1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本体部1设置的多个灯孔11,多个灯孔11呈阵列排布。例如,本体部1上形成有多个灯孔11,多个灯孔11可以沿厚度方向贯穿本体部1设置,多个灯孔11可以在本体部1上呈多行多列排布。其中,本体部1的上下边缘分别沿虚折线4向外(例如图1中垂直于纸面向外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侧板2。例如,本体部1的上边缘可以沿虚折线4向下向后翻折形成上侧的第一侧板2,本体部1的下边缘可以沿虚折线4向上向后翻折形成下侧的第一侧板2。本体部1的左右边缘向外(例如图1中垂直于纸面向外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侧板3。例如,本体部1的左边缘可以向后向右翻折形成位于左侧的第二侧板3,本体部1的右边缘向后向左翻折形成位于右侧的第二侧板3,第二侧板3与第一侧板2的翻折方向、反射片100的弯曲方向与背板的弯曲方向相适应。第二侧板3与本体部1之间可以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也就是说,第二侧板3与本体部1之间没有折线,第二侧板3与本体部1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这里的圆滑过渡的圆角以及第一侧板2的翻折角度可以根据背板的规格不同而适应性设置,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且第二侧板3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31(例如黑色的油墨)。例如,第二侧板3上可以设有印刷网点31,印刷网点31在第二侧板3上可以呈阵列排布。通过印刷网点31可以吸光,有利于改善画面亮度不均匀(亮边)以及光强不均匀(灯影)的问题,由此,通过使第二侧板3与本体部1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并在第二侧板上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切割成型为平面,所述反射片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虚折线,沿所述虚折线翻折后配合背光模组的背板贴合为曲面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设置的多个灯孔,多个所述灯孔呈阵列排布;第一侧板,所述本体部的上下边缘分别沿所述虚折线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本体部的左右边缘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切割成型为平面,所述反射片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虚折线,沿所述虚折线翻折后配合背光模组的背板贴合为曲面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设置的多个灯孔,多个所述灯孔呈阵列排布;第一侧板,所述本体部的上下边缘分别沿所述虚折线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本体部的左右边缘向外翻折形成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印刷网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灯孔处的印刷网点的密度大于未设置灯孔处的印刷网点的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侧的第二侧板上的印刷网点对称布置,所述灯孔为方孔或圆孔。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折线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H,位于同一排的多个灯孔中,最左端的灯孔的中心与最右端的灯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且H和D满足:H>D;弧线段,所述弧线段设于所述直线段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