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动隔膜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932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动隔膜泵,用于输送浆体物料或液体物料。它由左泵体、右泵体、连接隔膜的拉杆、液动换向阀、进料管、出料管以及液压动力部分组成。其液动换向阀为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结构简单,无易损件。控制液动换向阀是由拉杆上半圆形长槽及其两侧环形槽完成,不需另设控制阀,从而泵的使用寿命高,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动隔膜泵,属于具有流体传动装置的隔膜(膜片)泵。GB1379594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动隔膜泵,它由中间具有隔膜隔开成为两个腔的左、右泵体,连接两隔膜的拉杆,位于泵体一侧的进料管、排料管,控制隔膜作正反向往复运动的液动换向阀,控制液动换向阀换向的控制阀以及液压动力部分组成。液动换向阀基本上是在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左、右腔各增加一个直径不相等的活塞,为了活塞的密封,各自设有O型密封圈。由于活塞频繁地往复运动,该密封圈很容易磨损,需经常更换,并且结构也较复杂。控制阀由阀体、滑阀、限位压杆及逆止阀组成。在阀体内设有滑阀,滑阀设有环形槽,滑阀的两端用螺纹与隔膜拉杆连接,在拉杆的一端设有限位压杆,油路设有逆止阀,其结构复杂。这种控制隔膜作正反向往复运动及控制液动换向阀换向的系统,组件多,结构较复杂,从而液动隔膜泵使用寿命短,制造成本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的液动隔膜泵。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达到一种液动隔膜泵由具有隔膜隔开成为两个腔的左、右泵体,连接两隔膜的拉杆,位于泵体一侧的进料管、排料管,控制隔膜作正反向往复运动的液动换向阀以及液压动力部分组成。其液动换向阀为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结构简单,无易损件。连接两隔膜拉杆设有半圆形长槽,在该槽两侧设有环形槽,用以控制液动换向阀换向,不需另设控制阀。从而达到了液动隔膜泵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的目的。上述的液动换向阀,可以在其阀体下部内设有通道,使泵的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外形美观,原阀体下部的两个通道中的一个用丝堵堵塞。上述的液动换向阀,可以在其左腔或右腔内设有一个小弹簧,使阀芯的初始状态处于阀体腔内的一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GB1379594号专利液动隔膜泵的液动换向阀基本上是在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左、右腔各增加了一个直径不相等的活塞,为了活塞的密封各自设有O型密封圈。由于活塞频繁地往复运动,该密封圈很容易磨损,需经常更换,并且结构较复杂。本技术的液动换向阀是采用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在左、右两腔内没有活塞。为了使泵整体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在其阀体下部内设有通道。阀盖与阀体及通道之间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该密封均为静态密封。这种阀结构简单,无易损件。上述专利控制液动换向阀换向是采用一个结构复杂的控制阀,它是由阀体、滑阀、限位压杆及逆止阀组成。本技术控制液动换向阀换向,不是采用结构复杂的控制阀,而是采取在连接两隔膜拉杆设有一半圆形长槽,在该槽两侧设有环形槽。从而本技术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液动隔膜泵的示意图。图2是液动换向阀的剖面图。图3是连接两隔膜拉杆的正视图。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述图1描述了液动隔膜泵的部件及其关系。左泵体1A由隔膜2A分隔为腔3A及腔4A。右泵体1B由隔膜2B分隔为腔3B及腔4B。腔4A及腔3B内为传动液体,腔3A及腔4B内为传送的物料。隔膜2A及2B由拉杆5连接。拉杆设有半圆形长槽6,在该槽两侧设有环形槽7A、7B。左、右泵体的一侧分别连接有进料管9、排料管10,在其管路上设有逆止阀11A、11B、12A、12B。液动换向阀8控制隔膜作正反往复运动。拉杆的半圆形长槽及其两侧的环形槽控制换向阀换向。完成上述功能的还有管路14至21油箱22、阀门A及阀门B。它们的动力由液压动力部分13供给。液压动力部分可以是单独的标准油泵,也可以是公共油压站;可以与泵组成一个整体,也可以远离泵。液动换向阀采用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在其阀体下部内设有通道(见图2),使泵的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外形美观。在阀的左腔8A或右腔8B内可装一个小弹簧(图中未表示),使阀芯的初始状态处于阀体腔内的一侧,这样可取消阀门A。拉杆半圆形长槽及环形槽7A的位置应是,当隔膜2A及2B处于右端终点时,油路18及21与半圆形长槽(如图中实线所示)接通,油路18另一端与液压动力部分连接,油路21另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16A及16B与环形槽7A接通,油路16A另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16B另一端与油箱22连接。当隔膜2A及2B处于左端终点时,油路17及18与半圆形长槽(如图中虚线所示)接通,油路17另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20A及20B与环形槽7B(如图中虚线所示)接通,油路20A的另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20B的另一端与油箱22连接。油路14与液压动力部分连接,并通过阀门A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15A与液压动力部分连接,并通过阀门B与液动换向阀连接。油路15B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另一端与右阀体1B的腔3B连接。油路19A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另一端与左阀体1A的腔4A连接。油路19B一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另一端与油箱22连接。上述油路与液动换向阀连接的具体位置见图2。图2描述了液动换向阀8的结构,其结构与标准三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相同。它由阀体23、阀盖24、螺柱25、螺母26、垫圈27、阀芯28、堵头29组成。在阀体下部内增设左通道33、右通道34,原阀体下部右通道或者左通道用丝堵32堵塞,也可以不增设通道33、34。阀体与阀盖之间通过O型密封圈30、31连接。在左腔8A或右腔8B可装一个小弹簧(图中未表示)。阀体各通道表示了与连接油路的编号。图3描述了连接隔膜拉杆5的结构。在拉杆上设有半圆形长槽6,在该槽两侧设有环形槽7A、7B,拉杆两端设有螺纹与隔膜连接。本技术的动态关系如下(参见图1及图2)工作时打开阀门A,油由液压动力部分13经过油路14进入液动换向阀8的左腔8A,推动阀芯28向右移动,此时阀芯处于阀体腔内右端。打开阀门B,油经过油路15A、液动换向阀8及油路15B进入右泵体1B的腔3B,推动隔膜2B向右移动,将腔4B中的物料通过排料管10及其逆止阀11B排出。当隔膜2B向右移动时,隔膜拉杆5也同时向右移动,与之固定在一起的左泵体1A的隔膜2A也同时向右移动,其腔3A形成负压,物料经过进料管9及其逆止阀12A进入腔3A。当右泵体1B的隔膜2B向右移动到终点时,随之移动地拉杆5的半圆形长槽6(如图1实线所示)与油路18及21接通,油经油路18、半圆形长槽6及油路21进入液动换向阀8的右腔8B,推动该阀阀芯向左移动;拉杆5的环形槽7A与油路16A及16B接通,液动换向阀8的左腔8A中的油,经油路16A、环形槽7A及油路16B流回油箱22。当液动换向阀8的阀芯向左移动到终点时,阀芯切断油路15B,接通油路19A,油经过油路15A、液动换向阀8及油路19A进入左泵体1A的腔4A,推动隔膜2A向左移动,将腔3A中的物料经排料管10及其逆止阀11A排出。当隔膜2A向左移动时,通过拉杆5右泵体1B的隔膜2B也向左移动,腔4B形成负压,物料经进料管9及其逆止阀12B进入腔4B。与此同时,腔3B中的油经油路15B、液动换向阀阀芯的孔及油路19B流回油箱22。当左泵体1A的隔膜2A向左移动到终点时,随之移动地拉杆5的半圆形长槽6(如图1中虚线所示)与油路17及18接通,油经油路18、半圆形长槽6及油路17进入液动换向阀8的左腔8A,推动阀芯向右移动;拉杆5的环形槽7B(如图1中虚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动隔膜泵,由具有隔膜隔开成为两个腔的左泵体1A、右泵体1B,连接两隔膜的拉杆5,位于泵体一侧的进料管9、出料管10,控制隔膜作正反向往复运动的液动换向阀8以及液压动力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液动换向阀8为标准三位四通换向阀,连接两隔膜的拉杆5设有一个半圆形长槽6,在该槽两侧设有环形槽7A及7B。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本昂文纪华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