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式加料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226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卸式加料斗,包括:筒状料斗和卸料装置,其中,所述筒状料斗包括由筒壁、筒壁围成的腔室及U型隔离槽;所述腔室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U型隔离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腔室;所述卸料装置包括连杆机构、锥型阀体和两个条形通槽;其中,所述条形通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筒壁上;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其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条形通槽,以在条形通槽内作移动;所述锥型阀体在所述腔室外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且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连杆机构形成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新颖,降低了料斗高度,叉车可以直接叉运,可以在较低平台间与叉车配合使用,将物料提升至更高用料平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卸式加料斗
本技术属于物料贮存或运输
,特别涉及一种自卸式加料斗。
技术介绍
料斗是输送系统中的辅助设备,灵活、限制小,与叉车等配合可有效补充带式输送机易受场地、空间的限制无法输送的不足,可运运送至平台下及空间限制的用料点。料斗在无动力情况下依靠自重工作为佳,减少人工和运行费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507993.7、201520960288.7、201520341195.6的专利公开的自卸式加料斗共同特点是:包括料斗、锥形阀(或底板)、吊杆(或阀杆)阀杆支撑、吊环等组成,阀杆支撑套2-3个,位于料斗内,吊杆上端连接吊环,用于吊运,吊环高于料斗,下端连接锥形阀,吊杆可在吊杆支撑套内滑动。这些技术均可实现快速加料,但料斗总高大,不方便叉车直接运输,难以在受限的区域内或平台间使用。大锥角的锥形阀或底板易于存料,致密封不严而漏料。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新颖,降低了料斗高度的自卸式加料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卸式加料斗,包括:筒状料斗和卸料装置,其中,所述筒状料斗包括由筒壁、筒壁围成的腔室及U型隔离槽;所述腔室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U型隔离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腔室;所述卸料装置包括连杆机构、锥型阀体和两个条形通槽;其中,所述条形通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筒壁上;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其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条形通槽,以在所述条形通槽内作移动;所述锥型阀体在所述腔室外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且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连杆机构形成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杆体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从所述腔室内穿过所述条形通槽,并继续向外伸出,通过拉拽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条形通槽内移动。优选地,所述筒状料斗还包括导向套,其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且与所述U型隔离槽的内壁形成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在其周面上设有凸环;所述第二连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套,并通过所述凸环与所述导向套的端部接触形成阻挡,使所述第二连杆在设定的区间内移动。优选地,所述U型隔离槽的底部朝向所述进料口,及对应的开口部朝向所述出料口设置。优选地,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两个吊装部,在所述筒壁外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形成固定连接,以便通过拉拽所述吊装部带动所述连杆结构移动。优选地,所述锥型阀体的锥角≥90°且<150°。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两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筒壁的内壁和所述U型隔离槽的侧壁形成固定连接,以提高所述U型隔离槽的抗挤压强度。优选地,在所述出料口处,沿周面径向向内形成凸缘部,以在所述锥型阀体封堵所述出料口,与所述锥型阀体的外表面形成紧密配合,以使所述腔室形成仅一端开口的半封闭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新颖,同吨位容量的料斗整体高度降低;叉车可以直接叉运,可以在较低平台间由叉车运输,并将物料提升至更高用料平台。附图说明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卸式加料斗的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卸式加料斗的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卸式加料斗的装卸过程中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卸式加料斗的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卸式加料斗的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筒状料斗2筒壁3腔室4U型隔离槽5锥型阀体6条形通槽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导向套10吊装部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凸环15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定。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卸式加料斗,包括:筒状料斗和卸料装置,其中,所述筒状料斗包括由筒壁、筒壁围成的腔室及U型隔离槽;所述腔室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U型隔离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腔室;所述卸料装置包括连杆机构、锥型阀体和两个条形通槽;其中,所述条形通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筒壁上;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其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条形通槽,以在所述条形通槽内作移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所述连杆机构不受筒状料斗内的物料的挤压,特别地对U型隔离槽进行相应的位置变化,使所述U型隔离槽的底部朝向所述进料口,及对应的开口部朝向所述出料口设置,由此,确保所述连杆机构正常工作;所述锥型阀体在所述腔室外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且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连杆机构形成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为了提高U型隔离槽的抗挤压强度,还包括至少两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筒壁的内壁和所述U型隔离槽的侧壁形成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使用四个加强筋,彼此对应设置,对大限度增强对于U型隔离槽的保护。结合图1至图4,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杆体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从所述腔室内穿过所述条形通槽,并继续向外伸出,通过拉拽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条形通槽内移动,为便于拉拽第一连杆,特别地,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两个吊装部,在所述筒壁外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形成固定连接,以便通过拉拽所述吊装部带动所述连杆结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吊装部可设置成不同的结构,例如,耳型,或者环型,或钩型,只要便于与吊装机器形成活动连接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其中,在筒壁外侧与吊装部之间需设置适当的间隙,也就是说,需要选择适当的第一连杆的长度,既保证连杆机构的灵活移动,同时也要确保第一连杆的抗弯曲强度。为了使所述第二连杆在合适的区间及预设的范围内移动,结合图2至图4,特别地,筒状料斗还包括导向套,其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且与所述U型隔离槽的内壁形成固定连接;此外,所述第二连杆在其周面上设有凸环;所述第二连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套,并通过所述凸环与所述导向套的端部接触形成阻挡,使所述第二连杆在设定的区间内移动。最后,在所述出料口处,沿周面径向向内形成凸缘部,以在所述锥型阀体封堵所述出料口,与所述锥型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卸式加料斗,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料斗和卸料装置,其中,所述筒状料斗包括由筒壁、筒壁围成的腔室及U型隔离槽;所述腔室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U型隔离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腔室;所述卸料装置包括连杆机构、锥型阀体和两个条形通槽;其中,所述条形通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筒壁上;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其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条形通槽,以在所述条形通槽内作移动;所述锥型阀体在所述腔室外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且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连杆机构形成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式加料斗,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料斗和卸料装置,其中,所述筒状料斗包括由筒壁、筒壁围成的腔室及U型隔离槽;所述腔室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U型隔离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腔室;所述卸料装置包括连杆机构、锥型阀体和两个条形通槽;其中,所述条形通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筒壁上;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其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条形通槽,以在所述条形通槽内作移动;所述锥型阀体在所述腔室外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且通过其顶端与所述连杆机构形成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式加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杆体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从所述腔室内穿过所述条形通槽,并继续向外伸出,通过拉拽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条形通槽内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式加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料斗还包括导向套,其沿所述腔室的轴向设置于所述U型隔离槽内,且与所述U型隔离槽的内壁形成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亚东徐亚军林国海王军陈红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冶科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