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0896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包括生化反应池、进气组件、曝气组件和搅拌组件;生化反应池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生化反应池底部设有排水泵,生化反应池的侧壁内设有排水管;进气组件包括第一抽气泵、第二抽气泵、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的端部连有第一喷气头和第二喷气头;曝气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和螺旋搅拌杆;第二转轴为圆环体且第二转轴的轴壁上还开有若干通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曝气均匀、气体与液体能充分接触、曝气效率高的特点。

An Aeration Device for Biochemical Reaction P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生化反应池是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的构筑物;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生化反应池主要由池体、曝气系统和进出水口三个部分组成。在污水的好氧处理过程中,为了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往往需要对污水进行曝气处理,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目前,现有的生化反应池一般将空气扩散装置设在池底,只是简单向池底注入空气,这样会使得在生化反应池中上层的污水和处于边缘的污水无法获得足够的溶解氧,导致曝气不均,影响整体曝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曝气均匀、气体与液体能充分接触、曝气效率高的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包括生化反应池、进气组件、曝气组件和搅拌组件;生化反应池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生化反应池底部靠一侧侧壁位置设有排水泵,该侧生化反应池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一端连于排水泵的出水端,另一端与排水口相连;进气组件包括第一抽气泵、第二抽气泵、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第一抽气泵和第二抽气泵对称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外壁上;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壁内,且第一通气管一端与第一抽气泵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顶壁向生化反应池内延伸,第二通气管一端与第二抽气泵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顶壁向生化反应池内延伸;曝气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第一电机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外壁上,第一转轴一端与第一电机的主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竖直向下穿入生化反应池内;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设于第一转轴上;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的间距为150cm-250cmm,且第一叶轮位置高于第二叶轮;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和螺旋搅拌杆;第二电机设于生化反应池的底壁内;第二转轴为圆环体,第二转轴通过底座与第二电机的主轴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上穿入生化反应池内,且穿入端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内壁转动连接;螺旋搅拌杆设于第二转轴的轴壁上,且呈水平夹15-20°角沿第二转轴竖直向上设置;第二转轴的轴壁上还开有若干通气孔。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穿入生化反应池内的部分设于第二转轴的内环部,且穿入端与底座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穿入生化反应池内的部分设于第二转轴内环部,且第一通气管的穿入端设有第一喷气头,第二通气管的穿入端设有第二喷气头。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管穿入生化反应池的端部设于第一叶轮上方且贴近第一叶轮,第二通气管穿入生化反应池的端部设于第二叶轮上方且贴近第二叶轮。优选的,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为12-18mm且数量为16-24个。较之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通过设在第二转轴外壁上的螺旋搅拌杆,螺旋搅拌杆呈水平夹15-20°角沿外壳体外壁竖直向下设置,电机转动时带动螺旋搅拌杆转动,螺旋搅拌杆带动生化反应池内的污水做上下反复运动,使得污水和空气能够充分接触,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曝气充分均匀。2、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叶轮、第二叶轮之间的间距为150cm-250cm,第一通气管的穿入端端部靠近第一叶轮且处于第一叶轮上部,第二通气管的穿入端端部靠近第二叶轮且处于第二叶轮上部,使得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对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进入的空气的粉碎挤压作用达到最大;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在转动时能够粉碎进入内环部的空气并将空气从通气孔向外挤出,使得生化反应池中上层和边缘的污水能够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曝气充分均匀。3、本技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电机主轴连接,通气孔设在第二转轴的轴壁上,第二电机转动带动第二转轴转动,通气孔跟随转动后使得通过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落粉碎挤出的空气能全角度的与生化反应池内的污水进行接触且接触面积广,使得液体和气体能够充分接触,曝气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处放大图。附图标记:1、生化反应池;2、进水口;3、排水口;4、第一抽气泵;5、第二抽气泵;6、第一通气管;7、第二通气管;8、第一电机;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第一叶轮;12、第二叶轮;13、螺旋搅拌杆;14、排水泵;15、排水管;16、通气孔;17、底座;18、第二电机;19、第一喷气头;20、第二喷气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所述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包括生化反应池1、进气组件、曝气组件和搅拌组件;生化反应池1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排水口3,生化反应池1底部靠一侧侧壁位置设有排水泵14,该侧生化反应池1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水管15;排水管15一端连于排水泵14的出水端,另一端与排水口3相连;进气组件包括第一抽气泵4、第二抽气泵5、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第一抽气泵4和第二抽气泵5对称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外壁上;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壁内,且第一通气管6一端与第一抽气泵4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第二通气管7一端与第二抽气泵5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的端部分别连有第一喷气头19和第二喷气头20;第一抽气泵4和第二抽气泵5能使得装置进气迅速,第一喷气头19和第二喷气头20能使喷出的气集中,不易发散。曝气组件包括第一电机8、第一转轴9、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第一电机8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外壁上,第一转轴9一端与第一电机8的主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竖直向下穿入生化反应池1内;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设于第一转轴9上;第一叶轮11与第二叶轮12的间距为150cm-250cmm,且第一叶轮11位置高于第二叶轮12;第一通气管6穿入生化反应池1的端部设于第一叶轮11上方且贴近第一叶轮11,第二通气管7穿入生化反应池1的端部设于第二叶轮12上方且贴近第二叶轮12,这样能使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对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进入的空气的粉碎挤压作用达到最大。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18、第二转轴10和螺旋搅拌杆13;第二电机18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底壁内;第二转轴10为圆环体,第二转轴10通过底座17与第二电机18的主轴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上穿入生化反应池1内,且穿入端与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内壁转动连接;螺旋搅拌杆13设于第二转轴10的轴壁上,且呈水平夹15-20°角沿第二转轴10竖直向上设置;第二转轴10的轴壁上还开有若干通气孔16,通气孔16的孔径为12-18mm且数量为16-24个,本实施例中通气孔16的孔径采用18mm,数量采用18个;螺旋搅拌杆13一端设在第二转轴10靠底座17的轴壁上,另一端设在第二转轴10靠生化反应池1顶壁的轴壁上;螺旋搅拌杆13工作时能带动生化反应池1内的污水做上下反复运动,使得污水和空气能够充分接触,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曝气充分均匀。工作原理:本技术通过设在第二转轴10外壁上的螺旋搅拌杆13,螺旋搅拌杆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反应池(1)、进气组件、曝气组件和搅拌组件;生化反应池(1)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排水口(3),生化反应池(1)底部靠一侧侧壁位置设有排水泵(14),该侧生化反应池(1)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水管(15);排水管(15)一端连于排水泵(14)的出水端,另一端与排水口(3)相连;进气组件包括第一抽气泵(4)、第二抽气泵(5)、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第一抽气泵(4)和第二抽气泵(5)对称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外壁上;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壁内,且第一通气管(6)一端与第一抽气泵(4)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第二通气管(7)一端与第二抽气泵(5)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曝气组件包括第一电机(8)、第一转轴(9)、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第一电机(8)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外壁上,第一转轴(9)一端与第一电机(8)的主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竖直向下穿入生化反应池(1)内;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设于第一转轴(9)上;第一叶轮(11)与第二叶轮(12)的间距为150cm‑250cmm,且第一叶轮(11)位置高于第二叶轮(12);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18)、第二转轴(10)和螺旋搅拌杆(13);第二电机(18)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底壁内;第二转轴(10)为圆环体,第二转轴(10)通过底座(17)与第二电机(18)的主轴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上穿入生化反应池(1)内,且穿入端与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内壁转动连接;螺旋搅拌杆(13)设于第二转轴(10)的轴壁上,且呈水平夹15‑20°角沿第二转轴(10)竖直向上设置;第二转轴(10)的轴壁上还开有若干通气孔(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化反应池用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反应池(1)、进气组件、曝气组件和搅拌组件;生化反应池(1)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排水口(3),生化反应池(1)底部靠一侧侧壁位置设有排水泵(14),该侧生化反应池(1)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水管(15);排水管(15)一端连于排水泵(14)的出水端,另一端与排水口(3)相连;进气组件包括第一抽气泵(4)、第二抽气泵(5)、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第一抽气泵(4)和第二抽气泵(5)对称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外壁上;第一通气管(6)和第二通气管(7)设于生化反应池(1)的顶壁内,且第一通气管(6)一端与第一抽气泵(4)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第二通气管(7)一端与第二抽气泵(5)的出气口相连,另一端竖直穿出生化反应池(1)顶壁向生化反应池(1)内延伸;曝气组件包括第一电机(8)、第一转轴(9)、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第一电机(8)设于生化反应池的顶部外壁上,第一转轴(9)一端与第一电机(8)的主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竖直向下穿入生化反应池(1)内;第一叶轮(11)和第二叶轮(12)设于第一转轴(9)上;第一叶轮(11)与第二叶轮(12)的间距为150cm-250cmm,且第一叶轮(11)位置高于第二叶轮(12);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18)、第二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贵军王德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鑫利基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