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雪彦专利>正文

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871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该路面减震打夯机,包括手扶架,所述手扶架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棉垫,所述手扶架两侧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并且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手扶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抖动装置,所述抖动装置外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并且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与第二支撑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解决了施工人员在打夯的过程中,由于机器的震幅较大,而造成的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

A Pavement Shock Absorbing Ram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建筑
,具体为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
技术介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合作,在群众性技术革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专利技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蛙式夯实机,一九六二年获国家科技专利技术奖。蛙式夯实机结构简单,维修、使用方便,很快成为我国六十年代夯实机械的主导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蛙式夯实机累计产量达到五万多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七十年代以后,蛙式夯实机逐渐被性能更先进的振动冲击夯和振动平板夯所替代,目前蛙式夯实机已经很少,基本被淘汰。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提高了许多,特别是在房屋的建筑上,关心着房子的质量,关心着房子的美观性,在房子建筑前需要对房子的地基进行着坚固的打压,而在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夯实机,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体积小需要人工移动,而不需要人工移动的体积有又大,不利于日常作业。工作人员在使用该打夯机的时候,需要握住扶手部进行推动,而由于打夯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一直处于上下震动状态的,因此工作人员在长时间推动打夯机之后,手部会有很强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包括手扶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架(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棉垫(2),所述手扶架(1)两侧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并且第一支撑柱(3)与第二支撑柱(4)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5),所述手扶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抖动装置(9),所述抖动装置(9)外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并且第一固定板(6)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柱(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7)的一侧与第二支撑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6)与第二固定板(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8),所述减震装置(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包括手扶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架(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棉垫(2),所述手扶架(1)两侧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并且第一支撑柱(3)与第二支撑柱(4)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5),所述手扶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抖动装置(9),所述抖动装置(9)外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并且第一固定板(6)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柱(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7)的一侧与第二支撑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6)与第二固定板(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8),所述减震装置(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12),所述底板(12)的两侧均与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的表面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抖动装置(9)包括机箱(91),所述机箱(91)的顶部与手扶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机箱(91)内壁的一侧通过电机底座固定连接有减震垫(96),并且减震垫(9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93),所述电机(9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95),所述第一皮带轮(95)的表面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98),所述第二皮带轮(98)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齿轮(97),所述齿轮(97)的中部通过支撑座(99)与机箱(91)的内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路面减震打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雪彦
申请(专利权)人:赵雪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