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82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两根升抬杆、设置在升抬杆上方的进料杆、以及若干依次排列的压合头,压合头背离升抬杆的一端均设有连接杆,压合头通过连接杆穿设于进料杆上;进料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滑槽,压合头外部套设有套筒,套筒穿设固定在进料杆上;套筒的外圆周表面连接有两根互成角度的刚性杆,两个套筒之间位于同一侧的两根刚性杆铰接,并在两个套筒之间形成菱形的伸缩架;压合头上设有调节螺母,调节螺母穿设进料杆;升抬杆受驱动沿竖直方向升降,进料杆受驱动沿传送带的传送方向往返运动;通过设置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实现了导料的自动化,减少导料过程对加工质量造成的干扰,提高加工效率。

Multi-station automatic material guid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
本技术涉及送料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加工机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加工场合中,藉以能依照使用者需求将预定的工件制成所需的型态。现有一种轴承支撑架4,如图1所示,包括轴承41、与轴承41上端相卡接的保护壳42,以及与轴承41底部相卡接的底壳43,所述保护壳42的两侧设有两片水平侧板44,所述保护壳42的两侧均设有弹性圈45和铆接钉46。现有的导料结构一般是在工作台经传送带将轴承支撑架传送至传送带末端之后,再通过人工进行导料,人工导料存在以下问题:1.人工导料效率较低,且由于导料后需要对原料进行后续加工,因而在进行后续加工时对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问题;2.在进行后续加工时,由于人工导料的随意性,原料间距的精确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对后续加工的加工质量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包括两根升抬杆、设置在升抬杆上方的进料杆、以及若干依次排列用于固定轴承支撑架的压合头,所述升抬杆分别用于支撑轴承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其特点是:包括两根升抬杆(33)、设置在升抬杆(33)上方的进料杆(34)、以及若干依次排列用于固定轴承支撑架(4)的压合头(35),所述升抬杆(33)分别用于支撑轴承支撑架(4)两个侧板(44);所述压合头(35)背离升抬杆(33)的一端均设有连接杆(351),所述压合头(35)通过连接杆(351)穿设于进料杆(34)上;所述进料杆(3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滑槽(346),所述压合头(35)外部套设有套筒(37),套筒(37)穿设固定在进料杆(34)上;套筒(37)的外圆周表面连接有两根互成角度的刚性杆(371),两个套之间位于同一侧的两根刚性杆(371)相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工位自动化导料结构,其特点是:包括两根升抬杆(33)、设置在升抬杆(33)上方的进料杆(34)、以及若干依次排列用于固定轴承支撑架(4)的压合头(35),所述升抬杆(33)分别用于支撑轴承支撑架(4)两个侧板(44);所述压合头(35)背离升抬杆(33)的一端均设有连接杆(351),所述压合头(35)通过连接杆(351)穿设于进料杆(34)上;所述进料杆(3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滑槽(346),所述压合头(35)外部套设有套筒(37),套筒(37)穿设固定在进料杆(34)上;套筒(37)的外圆周表面连接有两根互成角度的刚性杆(371),两个套之间位于同一侧的两根刚性杆(371)相铰接,并在两个套筒(37)之间形成菱形的伸缩架;所述进料杆(34)靠近传送带(2)的一端和背离传送带(2)的一端的压合头(35)上均设有调节螺母(372),所述调节螺母(372)穿设进料杆(34);升抬杆(33)在驱动设备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升降,进料杆(34)在驱动设备的驱动下沿传送带(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天恩刘躍坚龚志中谢玖成
申请(专利权)人:昌荣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