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修复材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090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骨修复材料。所述骨修复材料的分子结构及钙磷含量比例与天然骨非常相似,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所述骨修复材料植入骨缺损时,骨组织与修复材料中的羟基磷灰石之间无纤维组织界面,植入体内后表面可形成类骨磷灰石矿物材料,并动态参与骨组织吸收与重建和钙离子、磷离子代谢过程。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骨修复材料具有优异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三维结构允许血管长入、细胞渗透和附着、新骨形成、组织沉积和钙化等作用,仿生微观结构有利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聚集,进而发生骨诱导性。

A bone repair material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修复材料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生物材料、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修复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骨缺损的修复主要采用自体骨移植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方法。自体骨有较高的骨诱导活性,无免疫原性,但自体骨的来源有限。同种异体骨移植有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问题,并可能引起交叉感染。这些生物源性材料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人工合成或天然材料便成为骨缺损修复材料有希望的替代物。一种良好的诱导型人工骨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②骨传导及与其他活性分子复合共同诱导骨发生;③能负载大量细胞,支持骨细胞生长和分化;④合适的机械强度与可塑形性;⑤原料来源广,生产价格廉,便于消毒保存。对骨来说,其强度和韧性最佳匹配的综合力学性能,与有机和无机组份的微结构特征及在分子水平上的独特组装密不可分;骨中的有机基质模板(胶原),限定了矿物晶体形核的位置和生长空间,而含量极微的某些非胶原性蛋白如骨涎蛋白则可作为形核的引物并规范矿物的取向,这使得骨中具有磷灰石结构的矿物相晶体大部分处在原胶原分子的间隙区,晶体的轴择优取向平行于胶原纤维;骨中各组份的形成及组装是在细胞的调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天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离体松质骨经强碱、强氧化剂、热水浸泡,脱脂、脱蛋白、脱细胞,脱水后经高温煅烧,灭活可能存在的病毒,研磨后过筛,调节pH至中性,得到天然羟基磷灰石;2)胶原凝胶的制备:在胶原乙酸溶胀液中加入硫酸软骨素乙酸溶液,得到胶原‑硫酸软骨素浆液,冻干得到胶原膜,将胶原膜粉碎,加入乙酸溶液溶胀,搅拌均匀得到胶原凝胶;3)胶原凝胶与天然羟基磷灰石的物理共混:在胶原凝胶中加入天然羟基磷灰石,机械搅拌至混合均匀、没有骨粉颗粒及胶原纤维团聚,获得注射型骨修复材料;4)可选的,将步骤3)所述注射型骨修复材料注射进模具内,冷冻后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天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离体松质骨经强碱、强氧化剂、热水浸泡,脱脂、脱蛋白、脱细胞,脱水后经高温煅烧,灭活可能存在的病毒,研磨后过筛,调节pH至中性,得到天然羟基磷灰石;2)胶原凝胶的制备:在胶原乙酸溶胀液中加入硫酸软骨素乙酸溶液,得到胶原-硫酸软骨素浆液,冻干得到胶原膜,将胶原膜粉碎,加入乙酸溶液溶胀,搅拌均匀得到胶原凝胶;3)胶原凝胶与天然羟基磷灰石的物理共混:在胶原凝胶中加入天然羟基磷灰石,机械搅拌至混合均匀、没有骨粉颗粒及胶原纤维团聚,获得注射型骨修复材料;4)可选的,将步骤3)所述注射型骨修复材料注射进模具内,冷冻后拆除模具进行冻干得到块状,根据需要进行粉碎得到粉状;5)灭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含两次强碱处理,两次强氧化剂处理,4-5次热水浸泡和分阶段的高温煅烧;优选的,所述强碱为NaOH、KOH、C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强碱的浓度为0.05~5M,优选0.5~2M;所述强碱浸泡时间为1~48h,优选12~24h;优选的,所述强氧化剂为过氧化氢;所述强氧化剂的浓度为3%~30%,优选10~30%;所述强氧化剂浸泡时间为1~48h,优选12~24h;优选的,所述热水浸泡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为50~100℃;所述热水处理时间为每次0.5~2h,优选80~100℃,每次0.5~1h,处理4~5次;优选的,高温煅烧为分阶段煅烧,阶段1: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h,阶段2: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1h,保温1h,阶段3:煅烧温度900℃,煅烧时间1h,保温1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郭晓霖
申请(专利权)人: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