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蚊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88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灭蚊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和诱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方形成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位置,所述第二风道上方形成第二进风口,第二风道延伸至壳体底部并与外界贯通,且第二风道下方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三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负压吸引蚊虫进入,蚊虫进入后很难逃脱,且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提高了蚊虫杀灭效果的灭蚊灯。

A mosquito-killing 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蚊灯
本技术涉及一种灭蚊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灭蚊灯。
技术介绍
由于虫、蚊等飞虫通常都具有趋光性,因此有光的地方常常是飞虫聚集的地方。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以及飞虫的聚集,人们研制了各种灭蚊灯具。例如,专用的灭蚊灯,使用光纤诱捕蚊虫并通过高压电罩电死飞过来的蚊虫;在台灯上设置小风扇、设置蚊香座、设置胶黏层等等。现在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平时生活远离大自然,经常会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户外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因此人们经常使用到灭蚊灯等灭蚊设备保护自身防止被蚊虫叮咬。而目前,市面上的灭蚊灯结构造复杂,造成体积较大,不便于人们日常携带使用,造成麻烦;并且现有的灭蚊灯其进风口较小,使得对蚊虫的杀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负压吸引蚊虫进入,蚊虫进入后很难逃脱,且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提高了蚊虫杀灭效果的灭蚊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灭蚊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和诱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方为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位置,所述第二风道上方为第二进风口,第二风道延伸至壳体底部并与外界贯通,且第二风道下方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三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灭蚊灯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更加容易将灭蚊灯周边因利用诱蚊灯吸引来的蚊虫用风机吸进灭蚊灯内,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之间互相贯通设置,是为了方便风的流通,第三风道与外界贯通,使风形成一个回路,更加便于将蚊虫吸进灭蚊灯内,提高了灭蚊效率,过滤网的设置是为了使蚊虫不易逃脱。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透明灯罩和支架,所述透明外罩内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中空设置形成第一风道,所述透明灯罩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容置腔,所述诱蚊灯设置在容置腔内,透明灯罩与支架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下端设有若干个出风通道,相邻两个出风通道之间设有供风从第一风道流通到第三风道的过道,所述支架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三风道。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使灭蚊灯内的结构紧凑,增加了风的流通面积,利用负压更好的将蚊虫吸进灭蚊灯内,并且能够减少灭蚊灯的体积,更加方便外出的携带。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内位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位置设有拱起部,所述风机压设在拱起部上,拱起部下方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给诱蚊灯和风机供电的蓄电池。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拱起部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处,是为了风从第一风道出来后,被拱起部一挡,而改变了风向,流通到了第三风道内,蓄电池安装在拱起部下方,使灭蚊灯的结构更加简单,体积减小,方便携带。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位于第二进风口位置设有向下延伸的导风边,支架上方与导风边之间设有间隙,第三通道的风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经过间隙流通到第二风道内。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导风边设置即便于蚊虫往下掉落,又能够将风往第二风道引,间隙的设置,将第三风道内的风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经间隙流通到第二风道内,然后利用虹吸的原理,将第二进风口处的风引进第二风道内,然后一起流通到外界。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二风道绕第一风道外周设置,第三风道绕第二风道外周设置,第一进风口呈栅格设置,第二进风口绕第一进风口外周设置。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增大进风口面积,方便风的流通,也使该灭蚊灯结构紧凑,减小体积,便于携带。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若干个通孔,第二风道的出风口通过通孔与外界贯通设置。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风从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出来后经过通过流通到外界,使风从外界到壳体内,再一次经过第一风道、第三封道、第二风道,最后从壳体上的通孔回到外界,形成一个循环。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对称设有卡勾,卡勾上设有提手。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方便携带,且方便在户外时的使用,可将灭蚊灯挂在树上等地方,将蚊虫往高处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灭蚊灯,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风机2和诱蚊灯3,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风道4、第二风道5以及第三风道6,所述第一风道4上方为第一进风口41,风机2设置在第一风道4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41下方位置,所述第二风道5上方为第二进风口51,第二风道5延伸至壳体1底部并与外界贯通,第二风道5可以通过壳体1的侧壁与外界贯通,也可以通过壳体底部与外界贯通,且第二风道51下方设有过滤网52,过滤网52与壳体1一体设置,也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风道6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4的出风口42贯通设置,所述第二风道5的进风口51与第三风道6的出风口61贯通设置,灭蚊灯与现有的灭蚊灯对比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更加容易将灭蚊灯周边因利用诱蚊灯吸引来的蚊虫用风机1吸进灭蚊灯内,第一风道4、第二风道5以及第三风道6之间互相贯通设置,是为了方便风的流通,第三风道6与外界贯通,使风形成一个回路,更加便于将蚊虫吸进灭蚊灯内,提高了灭蚊效率,过滤网52的设置是为了使蚊虫不易逃脱。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设有透明灯罩7和支架8,所述透明外罩7内设有支撑座71,支撑座71中空设置形成第一风道4,所述透明灯罩7与支撑座71之间设有容置腔72,所述诱蚊灯3设置在容置腔72内,透明外罩7与支架8之间形成第二风道5,第二风道5的下端设有若干个出风通道53,相邻两个出风通道53之间设有供风从第一风道4流通到第三风道6的过道9,所述支架8与壳体1之间形成第三风道6,使灭蚊灯内的结构紧凑,增加了风的流通面积,利用负压更好的将蚊虫吸进灭蚊灯内,并且能够减少灭蚊灯的体积,更加方便外出的携带。所述壳体1内位于第一风道4的出风口42位置设有拱起部11,所述风机2设置在拱起部11上,拱起部11下方设有安装腔12,所述安装腔12内设有给诱蚊灯3和风机2供电的蓄电池13,拱起部11设置在第一风道4的出风口42处,是为了风从第一风道4出来后,被拱起部一挡,而改变了风向,流通到了第三风道6内,蓄电池13安装在拱起部11下方,使灭蚊灯的结构更加简单,体积减小,方便携带。所述壳体1上位于第二进风口51位置设有向下延伸的导风边14,支架8上方与导风边14之间设有间隙81,第三通道6的风从第三风道6的出风口61经过间隙51流通到第二风道5内,导风边14设置即便于蚊虫往下掉落,又能够将第二进风口51处的风往第二风道5内引,间隙81的设置,将第三风道6内的风从第三风道6的出风口61经间隙81流通到第二风道5内,然后利用虹吸的原理,又能够将第二进风口51处的风引进第二风道5内,然后一起流通到外界。所述第一风道4、第二风道5以及第三风道6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第二风道5绕第一风道4外周设置,第三风道6绕第二风道5外周设置,第一进风口41呈栅格设置,第二进风口51绕第一进风口41外周设置,这样设置,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方便风的流通,也使该灭蚊灯结构紧凑,减小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蚊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和诱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方形成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位置,所述第二风道上方形成第二进风口,第二风道延伸至壳体底部并与外界贯通,且第二风道下方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三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蚊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和诱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方形成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位置,所述第二风道上方形成第二进风口,第二风道延伸至壳体底部并与外界贯通,且第二风道下方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三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三风道的出风口贯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透明灯罩和支架,所述透明灯罩内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中空设置形成第一风道,所述透明灯罩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容置腔,所述诱蚊灯设置在容置腔内,透明灯罩与支架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下端设有若干个出风通道,相邻两个出风通道之间设有供风从第一风道流通到第三风道的过道,所述支架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三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军周刚林清宝王克李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硕而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