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锂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实现对锂电池充放电进行控制,现有的锂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只是检测一路锂电池充放电情况,即使具备多节电池充放电检测控制功能,其设计复杂、成本较大、可靠性差。其次,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度也是反映锂电池安全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现有的锂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没有温度检测功能。最后,现有的锂电池的充放电电路没有功耗管理功能,无论是电池是否接入充电器或者负载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功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MCU控制芯片、多路开关控制芯片CD4051B,所述MCU控制芯片5脚通过电阻R46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电阻R48、R47组成的串联分压电路的分压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48连接充电电源,电阻R47接地;所述MCU控制芯片4脚通过电阻R7连接三极管Q3基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MCU控制芯片、多路开关控制芯片CD4051B,所述MCU控制芯片5脚通过电阻R46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电阻R48、R47组成的串联分压电路的分压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48连接充电电源,电阻R47接地;所述MCU控制芯片4脚通过电阻R7连接三极管Q3基极,所述三极管Q3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4、R5连接MOS管Q4栅极,所述电阻R4、R5串联连接端还通过电阻R3连接充电电源,所述MOS管Q4漏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所述二极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7节锂电池包充放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MCU控制芯片、多路开关控制芯片CD4051B,所述MCU控制芯片5脚通过电阻R46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电阻R48、R47组成的串联分压电路的分压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48连接充电电源,电阻R47接地;所述MCU控制芯片4脚通过电阻R7连接三极管Q3基极,所述三极管Q3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4、R5连接MOS管Q4栅极,所述电阻R4、R5串联连接端还通过电阻R3连接充电电源,所述MOS管Q4漏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所述二极管D4正极连接充电电源,所述MOS管Q4源极连接充电电池组电源输入端BAT+;所述充电电池组包括MOS管Q5、Q6、Q7、Q8、Q9、Q10、Q11,所述MOS管Q5、Q6、Q7、Q8、Q9、Q10、Q11栅极均通过电阻R13连接MCU控制芯片2脚,所述MOS管Q5、Q6、Q7、Q8、Q9、Q10、Q11漏极分别连接电阻R6、R7、R8、R9、R10、R11、R12一端,所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充电电池组电源输入端BAT+以及电池BT7正极,所述电阻R7另一端连接电池BT6正极以及电池BT7负极,所述电阻R8另一端连接电池BT5正极以及电池BT6负极,所述电阻R9另一端连接电池BT4正极以及电池BT5负极,所述电阻R10另一端连接电池BT3正极以及电池BT4负极,所述电阻R11另一端连接电池BT2正极以及电池BT3负极,所述电阻R12另一端连接电池BT1正极以及电池BT2负极,所述电池BT1负极连接充电电池组电源输入端BAT-,所述MOS管Q5、Q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建远,章进武,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炬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