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04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反应器、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及曝气单元,反应器为一箱体,在箱体内投加有悬浮填料,在反应器内设置有N组曝气主管,分别为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均与水流方向平行,在第一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一曝气支管,其中每根第一曝气支管均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且自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一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曝气设备及曝气方式合理的布局,可通过曝气使箱体内的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化床,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完成对污染物的降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BBR),通过向反应器内投加悬浮载体强化处理效果,在国内近些年得以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污水厂升级改造及新建。对于悬浮载体,在反应器中要求流化良好,即能够相对均匀的在池内分布,不产生堆积。对于MBBR的改造,首先,要增加拦截筛网,确保悬浮载体不随出水流失;其次,载体会在拦截筛网处堆积,需要通过合理设计,让悬浮载体能够从堆积处回到池内。在好氧区投加时,传统方法通过增加推流器或搅拌器,辅助流化。而推流器的能耗相对较高,大概占生化池能耗的10%,若可以不采用推流器或搅拌器,仅仅通过曝气实现流化,则必然能大大节约MBBR工艺电耗,实现节能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其不需要额外设置搅拌器,通过对曝气设备及曝气方式合理的布局,可通过曝气使箱体内的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化床,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完成对污染物的降解。本技术所需克服的主要技术难题在于:如何在不设置搅拌器的情况下,在箱体内完成对污染物的降解,现有技术中虽有曝气装置,但其均为均匀曝气,处理效率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反应器、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及曝气单元,所述的反应器为一箱体,在所述箱体内投加有悬浮填料,所述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器的两侧;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堰和配水廊道,污水经所述配水廊道后进入进水堰,通过所述进水堰向反应器内进水;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廊道和出水筛网,所述出水筛网用于防止悬浮填料流出;在所述反应器内设置有若干组曝气主管,分别为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所述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均与水流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一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一曝气支管,其中每根第一曝气支管均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一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所述的第二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二曝气支管,每根第二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二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依此类推,所述的第N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N曝气支管,每根第N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N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在第一曝气支管、第二曝气支管…第N曝气支管上靠近出水筛网处的曝气孔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且所述夹角自出水筛网向进水堰端逐渐增大。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在进水堰处的曝气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度。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在所述箱体内均匀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悬浮填料的密度为0.94-0.97g/cm3,填充率10-67%。进一步的,所述每根曝气支管的曝气强度为5-15m3/m2/h;每根曝气支管的最低曝气强度与悬浮载体填充率相关;填充率在10-20%时,最低曝气强度为5m3/m2/h;填充率在20-30%时,最低曝气强度为6m3/m2/h;填充率在30-40%时,最低曝气强度为7.5m3/m2/h;填充率在40-50%时,最低曝气强度为9.5m3/m2/h;填充率在50-60%时,最低曝气强度为12.5m3/m2/h;填充率在60-67%时,最低曝气强度为14m3/m2/h。进一步的,上述反应器,长宽比在1:5至5:1。上述的长宽比,即反应器长度(进水长度)与反应器宽度(非进出水边)的比值,要求在1:5至5:1范围内,超过此范围,可改变填充区域,或中间增加一级(在中间增加一道出水系统和进水系统)。进一步的,上述反应器,若最低曝气强度×1.2>水质曝气强度时,则增大填充区域。水质曝气强度,即根据污染物去除需氧量核算的曝气强度;最低曝气强度,即满足悬浮载体流化的最低曝气强度。最低曝气强度×1.2>水质曝气强度时,会产生额外的流化能耗,可采用增大填充区域的方式,减小流化能耗。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能够使MBBR工艺流化更加均匀;2)省去了流化所需的推流器或搅拌器,降低能耗;3)可实现池体内溶解氧梯度,有利于悬浮载体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产生,提高TN去除效率;4)适用于绝大多数池型的改造和实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某一个曝气主管上曝气支管的布局图;图4为曝气支管上的曝气孔的方向夹角(在筛网处到进水堰处逐渐增大);图中,1、配水廊道;2、进水堰;3、曝气主管;4、出水筛网;5、悬浮载体;6、出水廊道;31、曝气支管一;32、曝气支管二;33、曝气支管三;34、曝气支管四;35、曝气支管五;36、曝气支管六;37、曝气支管七;38、曝气支管八。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为了使本技术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器、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及曝气单元,反应器为一箱体结构,在箱体内投加有悬浮载体5,进水单元与出水单元与现有技术相似,进水单元包括配水廊道1和进水堰2,污水首先经配水廊道1后从进水堰2进入箱体内,出水单元包括出水筛网4和出水廊道6,且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位于该箱体的两侧。传统的反应器内通过设置搅拌器来使得箱体内的水形成循环,或者有部分报道采用曝气装置,但是曝气孔都是等间距设置,处理效率低。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核心点在于对曝气装置进行合理设置。具体的在反应器内设置若干组曝气主管3(通过计算,也可通过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分别为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其中,N≥3,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和第N曝气主管均与水流方向平行,第一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一曝气支管,其中每根第一曝气支管均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一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结合图3和图4所示,如在第一曝气主管上分布有曝气支管一31、曝气支管二32、曝气支管三33、曝气支管四34、曝气支管五35、曝气支管六36、曝气支管七37、曝气支管八38,其中,曝气支管一31在出水筛网处,其曝气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度,曝气支管二32靠近出水筛网处,其曝气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依此类推,在进水堰处的曝气支管八38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度。这样设置的依据及目的在于:有利于反应器内的流态控制;通过曝气管的不均匀布置以及开孔角度的变化配合,反应器内形成平行于水流方向的竖向循环,水面上从筛网处指向进水端,水底则从进水端指向出水筛网处。类似的,在第二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二曝气支管,每根第二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二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在第N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N曝气支管,每根第N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N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在第一曝气支管、第二曝气支管…第N曝气支管上靠近出水筛网处的曝气孔与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反应器、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及曝气单元,所述的反应器为一箱体,在所述箱体内投加有悬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器的两侧;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堰和配水廊道,污水经所述配水廊道后进入进水堰,通过所述进水堰向反应器内进水;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廊道和出水筛网,所述出水筛网用于防止悬浮填料流出;在所述反应器内设置有若干组曝气主管,分别为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所述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均与水流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一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一曝气支管,其中每根第一曝气支管均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一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所述的第二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二曝气支管,每根第二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二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依此类推,所述的第N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N曝气支管,每根第N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N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在第一曝气支管、第二曝气支管…第N曝气支管上靠近出水筛网处的曝气孔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且所述夹角自出水筛网向进水堰端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力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反应器、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及曝气单元,所述的反应器为一箱体,在所述箱体内投加有悬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器的两侧;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堰和配水廊道,污水经所述配水廊道后进入进水堰,通过所述进水堰向反应器内进水;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廊道和出水筛网,所述出水筛网用于防止悬浮填料流出;在所述反应器内设置有若干组曝气主管,分别为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所述第一曝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第N曝气主管均与水流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一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一曝气支管,其中每根第一曝气支管均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一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所述的第二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二曝气支管,每根第二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二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依此类推,所述的第N曝气主管上设置若干根第N曝气支管,每根第N曝气支管均垂直于水流方向,且自所述出水筛网至进水堰方向,相邻的第N曝气支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在第一曝气支管、第二曝气支管…第N曝气支管上靠近出水筛网处的曝气孔与竖直方向呈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王江宽张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