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输送用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70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7:07
一种制冷剂输送用软管,具备管状的最内层1和设置于上述最内层1的外周的橡胶层2,上述最内层1由树脂组合物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聚酰胺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耐制冷剂透过性、柔软性等优异并且软管最内层的水解劣化的防止性能优异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剂输送用软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为用于输送汽车等车辆用的制冷剂的软管而有用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
技术介绍
以往,伴随着臭氧层破坏气体的蒸发管制的强化,对于在汽车等中使用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的制冷剂屏障性(耐制冷剂透过性)的要求变得严格。因此,在制冷剂输送用软管的最内层的形成材料中使用了例如聚酰胺树脂那样的结晶性较高的树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另一方面,伴随着臭氧层破坏气体的蒸发管制的强化,近年来,在汽车等中使用的制冷剂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例如R-1234yf制冷剂(HFO-1234yf制冷剂)是作为HFC-134a制冷剂的替代制冷剂而开发的制冷剂,与HFC-134a相比,臭氧破坏系数以及地球温暖化系数低,是对地球环境非常友好的制冷剂。因此,对于在汽车等中使用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也要求适合于R-1234yf的性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2/1151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72352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8115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使用R-1234yf制冷剂那样的含有具有双键的氟化合物和润滑油(冷冻机油)的制冷剂组合物的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上述氟化合物、润滑油的分解而产生有机酸、无机酸。而且,存在由于与上述有机酸以及无机酸的接触而使构成软管最内层的聚酰胺树脂水解从而劣化的问题。在此,上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软管具备在聚酰胺树脂中配合有2价、3价的金属化合物的最内层,上述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软管具备在聚酰胺树脂中配合了有机系化合物的碳二亚胺的最内层,上述专利文献3所涉及的软管具备在聚酰胺树脂中配合有水滑石的最内层。根据上述方法,虽然暂且可以看到水解防止性能(耐酸性)的提高,但是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添加有金属化合物(无机系化合物)的情况下,会产生促进聚酰胺树脂的固化而使柔软性降低、促进聚酰胺树脂的氧化劣化反应而使耐热性显著变差这样的问题。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在添加了有机系化合物的碳二亚胺的情况下,其酰亚胺基与聚酰胺树脂的羧基、羟基发生反应而在聚合物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链延长效果,由此会产生引起柔软性的降低这样的的问题。另外,如专利文献3所示,在添加有水滑石的情况下,如不将其添加量设为大量的话,则无法提高水解防止性能(耐酸性),以该大量添加为起因,会产生与柔软性的降低、聚酰胺树脂的双螺杆混炼、挤出等之类的成形加工性降低有关的问题。因此,尚有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制冷剂透过性、柔软性等优异并且软管最内层的水解劣化的防止性能优异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是具备管状的最内层和设置于上述最内层的外周的橡胶层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上述最内层采用由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下述(A)成分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下述(B)成分。(A)聚酰胺树脂。(B)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即,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反复进行了潜心研究。在该研究的过程中,从耐制冷剂透过性、柔软性等观点出发,对将软管最内层设为聚酰胺树脂层并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软管强度、耐弯曲性、耐水性而在该最内层外周设置橡胶层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而且,为了抑制由制冷剂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所引起的聚酰胺树脂的水解,对是否能够通过在上述最内层中添加各种芳香族碱性化合物而将与聚酰胺树脂发生反应的酸稳定地封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得到可推测出如下内容的结果:使上述最内层中含有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时,即便是少量的含量,也可使由制冷剂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的氢离子(H+)与负离子有效地被上述仲胺基捕捉,从而生成稳定的盐。因此,能够不阻碍到最内层的成形加工性地有效地抑制聚酰胺树脂的水解。而且,发现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与聚酰胺树脂不表现出交联反应,因此不会阻碍到聚酰胺树脂的柔软性,进一步地耐热劣化性也很优异,因此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此外,假设,若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的熔点低于100℃,则软管最内层挤出成形时的上述聚酰胺树脂和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的粘度的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认为会成为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不均匀存在于聚酰胺树脂内的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地抑制聚酰胺树脂的水解。另一方面,若像本专利技术这样使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的熔点为100℃以上,则软管最内层挤出成形时的上述聚酰胺树脂和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的粘度的差异较小,因此成为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均匀存在于聚酰胺树脂内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能够如先前所述的那样有效地抑制聚酰胺树脂的水解。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具备管状的最内层和在上述最内层的外周设置的橡胶层,上述最内层由树脂组合物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聚酰胺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因此,耐制冷剂透过性、柔软性等优异,并且软管最内层的水解劣化的防止性能优异,其结果是,以往的制冷剂、水自不必言,针对像R-1234yf制冷剂这样的容易带有酸性的制冷剂也能够良好地使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通过在上述最内层外周设置的橡胶层而使得耐弯曲性、耐水性、软管强度等也很优异。尤其是,若以上述聚酰胺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是脂肪族聚酰胺树脂和聚烯烃系弹性体的共混聚合物,则柔软性、耐久性等会变得更加优异。另外,若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的熔点为1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上,水解劣化的防止性能会变得更加优异。进一步地,若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是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二个以上芳香环的化合物,则耐热劣化性会变得更加优异。而且,若上述树脂组合物是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以上述聚酰胺树脂(A)为主成分的聚合物而以0.5~50重量份的范围含有上述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的树脂组合物,则能够不会损害到软管的柔软性、成形加工性地得到良好的水解防止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具备管状的最内层1和在上述最内层1的外周设置的橡胶层2,上述最内层1由树脂组合物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聚酰胺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B)。在这里,上述聚合物的“主成分”是指占聚合物整体的50重量%以上的成分,是还包括上述聚合物的全部仅由作为主成分的聚酰胺树脂(A)构成的情况的含义。作为用作上述最内层1形成用的树脂组合物的聚合物的聚酰胺树脂(A),例如可列举为聚酰胺46(PA46)、聚酰胺6(PA6)、聚酰胺66(PA66)、聚酰胺610(PA610)、聚酰胺612(PA612)、聚酰胺1010(PA1010)等脂肪族聚酰胺树脂、聚酰胺6T(PA6T)、聚酰胺9T(PA9T)、聚酰胺10T(PA10T)等芳香族聚酰胺树脂等。上述聚酰胺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二种以上并用。其中,由于柔软性、耐制冷剂透过性更加优异,因此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剂输送用软管,是具备管状的最内层和设置于所述最内层的外周的橡胶层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所述最内层由树脂组合物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下述(A)成分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下述(B)成分:(A)聚酰胺树脂,(B)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27 JP 2016-2524981.一种制冷剂输送用软管,是具备管状的最内层和设置于所述最内层的外周的橡胶层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所述最内层由树脂组合物构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以下述(A)成分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和下述(B)成分:(A)聚酰胺树脂,(B)在一个分子中具有两个仲胺基的、熔点为100℃以上的芳香族仲胺化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输送用软管,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聚酰胺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是脂肪族聚酰胺树脂和聚烯烃系弹性体的共混聚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本佳宽平户元基水谷幸治野田将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