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载装置及移载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821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载装置及移载方法。该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下方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包括承载托盘,通过承载托盘承载显示模组,移载单元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从而运输显示模组,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载装置及移载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移载装置及移载方法。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具有自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清晰度与对比度高、近180°视角、使用温度范围宽,可实现柔性显示与大面积全色显示等诸多优点,被业界公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显示装置。OLED按照驱动方式可以分为无源矩阵型OLED(PassiveMatrixOLED,PMOLED)和有源矩阵型OLED(ActiveMatrixOLED,AMOLED)两大类,即直接寻址和薄膜晶体管矩阵寻址两类。其中,AMOLED具有呈阵列式排布的像素,属于主动显示类型,发光效能高,通常用作高清晰度的大尺寸显示装置。OLED器件通常包括:基板、设于基板上的阳极、设于阳极上的空穴注入层、设于空穴注入层上的空穴传输层、设于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设于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设于电子传输层上的电子注入层、及设于电子注入层上的阴极。OLED器件的发光原理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具体的,OLED器件通常采用氧化铟锡(ITO)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然而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OLED产品的良率低,成本较高,而生产过程中制程条件与OLED良率的相关性很大,然而,除制程条件影响OLED良率外,设备机构对良率亦有一定影响。柔性OLED产品与其他设备机构接触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划伤、擦花或破裂(Crack)等不良。划伤之后OLED产品的上下保护层容易破裂,容易导致OLED产品发光层被氧化烧伤。此类不良不仅会影响产品外观降低客户使用体验,也会降低使用寿命。此外,此类不良产生后正常点灯很难发现,需要在强光反射下才能看到,必须经过人工观察判定,因此该生产异常会大大地降低了产品良率,提升了生产成本。另外,OLED产品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例如闪存(flash)的读写次数限制,柔性电路板(FPC)连接器压接过程中容易受损)限制产品寄存器芯片读写次数和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压接次数,一旦超出限制次数可能导致数据无法写入或FPC连接器受损后直接报废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载装置,可以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移载方法,可以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下方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包括承载托盘;所述移载单元能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所述承载托盘用于承载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覆晶薄膜以及与所述覆晶薄膜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防护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承载托盘上的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所述移载单元用于将承载托盘搬运至检测单元的检测位置;所述检测单元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以对显示模组进行检测。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寄存器;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用于从检测单元接收一第一信号,输出一第二信号给寄存器;所述寄存器用于在烧录前接收一第二信号,输出一第三信号给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移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提供移载装置;所述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下方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包括承载托盘;步骤S2、所述承载托盘承载显示模组;步骤S3、所述移载单元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覆晶薄膜以及与所述覆晶薄膜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防护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承载托盘上的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所述步骤S2中,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连接柔性电路板。所述步骤S3中,所述移载单元将承载托盘搬运至检测单元的检测位置;还包括步骤S4、所述检测单元连接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以对显示模组进行检测。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寄存器;所述步骤S4中,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从检测单元接收一第一信号,输出一第二信号给寄存器;所述寄存器用于在烧录前接收一第二信号,输出一第三信号给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下方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包括承载托盘,通过承载托盘承载显示模组,移载单元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从而运输显示模组,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本专利技术的移载方法可以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附图说明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的防护单元和显示模组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的显示模组的寄存器烧录之前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的显示模组的寄存器烧录之后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装置的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移载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单元10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10下方的防护单元20;所述防护单元20包括承载托盘21;所述移载单元10能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21;所述承载托盘21用于承载显示模组30。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在显示模组30的转移或运输过程中,通常通过作业人员手动或机器手使用吸盘直接接触显示模组30进行运输,容易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承载托盘21承载显示模组30,移载单元10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21,从而运输显示模组30,避免运输过程中与显示模组30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造成吸附形变、磕碰、划伤或刮擦等物理损伤。具体的,请参阅图2,所述显示模组30包括显示面板31、与所述显示面板31连接的覆晶薄膜32以及与所述覆晶薄膜32连接的柔性电路板33。具体的,所述防护单元20还包括设于所述承载托盘21上的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33。具体的,所述移载单元10用于将承载托盘21搬运至检测单元40的检测位置;所述检测单元40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以对显示模组30进行检测。由于在显示模组30的每段制程检查过程中,现有技术会通过检测单元40多次压接柔性电路板33进行检测,容易对柔性电路板33造成损伤,而本专利技术中只需要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对柔性电路板33压接一次,后续在每段制程检查过程中通过检测单元40多次压接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载单元(10)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10)下方的防护单元(20);所述防护单元(20)包括承载托盘(21);所述移载单元(10)能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21);所述承载托盘(21)用于承载显示模组(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载单元(10)以及设于所述移载单元(10)下方的防护单元(20);所述防护单元(20)包括承载托盘(21);所述移载单元(10)能吸附以及搬运承载托盘(21);所述承载托盘(21)用于承载显示模组(3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30)包括显示面板(31)、与所述显示面板(31)连接的覆晶薄膜(32)以及与所述覆晶薄膜(32)连接的柔性电路板(3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20)还包括设于所述承载托盘(21)上的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3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单元(10)用于将承载托盘(21)搬运至检测单元(40)的检测位置;所述检测单元(40)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以对显示模组(30)进行检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30)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3)上的寄存器(34);所述柔性电路板转换电路(22)用于从检测单元(40)接收一第一信号(A),输出一第二信号(B)给寄存器(34);所述寄存器(34)用于在烧录前接收一第二信号(B),输出一第三信号(C)给显示面板(31)。6.一种移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时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