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756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涉及汽车饰件技术领域,具体加工工艺为以下步骤:S1:除应力;S2:除油;S3:粗化;S4:活化;S5:解胶;S6:化学镍;S7:镀镍;S8:活化;S9:沉铜;S10:镀镍;S11:镀铬;S12:固定;S13:拉力试验;S14:拉力计算。本拉力测试工艺试验条件简单、操作便利、可准确测出汽车饰件产品的拉力性能,塑胶表面与金属镀层结合力好,表面光泽度强,安全性能系数高,优化了传统测试工艺,节省生产成本,节约能源,镀层沉积在塑料件表面,金属镀层硬度高,结合力强度高,抗耐磨性强,镀层表面在长期磨擦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严重磨损和镀层消失,可以防止划痕和划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饰件
,具体是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饰件要求越来严,企业对成本的管控控制越来越严,电镀产品工艺逐步优化,性能高,成本降低,电镀工艺在早期国内外汽车,内外饰设计应用,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安全性能,外观追求,受到广大使用的喜爱,电镀饰件将会更广泛的应用在家用电器,卫浴等装饰性物件上,在塑胶电镀工业上推广、普及,能真正实现节能、安全,环保的意义,将为社会及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但是,由于电镀技术在国内发展较晚,不能充分保证产品安全性能要求,安全风险较高,而且采用传统电镀工艺技术所生产的工件,存在处理后出现脱皮,拉力测试性能达不到要求、塑胶表面与金属镀层结合力较差等现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具体加工工艺为以下步骤:S1:除应力: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热时效炉中进行热处理,慢慢消除应力;S2:除油:对汽车饰件产品表面粘有的大量油污进行除油,利用流动水冲洗,再进行吹干;S3:粗化:对经过S2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表面进行微粗化处理,使汽车饰件产品表面产生微观粗糙的结构;S4:初次活化:将汽车饰件产品浸入含有银、钯、铂的化合物溶液中进行活化处理,时间为5-10min,然后取出吹干,使其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膜;S5:解胶:将上述S4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解胶液中进行解胶处理,浸泡时间为1-3min,温度为35-45℃;S6:化学镍:将经过S5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镍处理,时间为3-5min,镀液温度为35-45℃,电镀结束后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7:初次镀镍: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电解液中进行镀镍处理,温度保持在20-30℃,时间为5-10min,电镀结束后再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8:二次活化:对上述S7镀镍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活化处理;S9:沉铜: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沉铜液中进行沉铜处理,沉铜液温度为25-35℃,浸泡时间为10-15min,通过催化作用在汽车饰件产品孔壁及小铜面沉积一层细致的铜层,使孔壁的树脂以及玻璃纤维表面具有导电性;S10:二次镀镍:对上述S9沉铜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镀镍处理;S11:镀铬: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镀铬液中进行镀铬处理,温度保持在40-45℃,时间为2min,镀铬结束后进行烘干处理;S12:固定:将上述步骤处理完成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拉力测试机的上下钳口进行固定;S13:拉力试验:启动拉力测试机,进行热拉力试验,观察汽车饰件产品的塑胶与镀层在不同温度、含量、时间、拉力作用下的形变量,并做数据记录;S14:拉力计算:以叠加方式加大拉力,直至汽车饰件产品断裂,记录其断裂时的拉力,并根据记录数据计算汽车饰件产品拉力。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2中的除油方式采用有机溶剂除油或碱性除油法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3中的粗化方式采用机械方法或化学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机械方法采用喷砂处理,所述化学方法中的化学粗化溶液采用铬酐克、硫酸克和三价铬克的混合物,温度为6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3与S4之间还包括对汽车饰件产品的敏化处理,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金属盐溶液中浸泡5-10min,然后取出吹干,使其表面吸附一层易被氧化的物质。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7中的电解液优选为硫酸盐型镀镍液。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8中的活化方式与S4中的活化方式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10中的镀镍方法与S7中的镀镍方法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13中的温度为30-80℃,时间为2-4min。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14中的叠加方式为匀速等量叠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汽车饰件产品表面镀层沉积在塑料件表面,金属镀层硬度高,结合力强度高,抗耐磨性强,镀层表面在长期磨擦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严重磨损和镀层消失,可以防止划痕和划伤;同时塑胶表面与金属镀层结合力好,表面光泽度强,安全性能系数高,优化了传统测试工艺,节省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其电镀过程与传统工艺相比,可节省高达10%-20%的成本,尤其适合大批量、高质量的生产,本拉力测试工艺试验条件简单、操作便利、可准确测出汽车饰件产品的拉力性能,在不同温度、含量、时间等条件下,对镀层与塑胶之间的拉力强度进行热拉力试验,优化了塑胶与金属镀层应力应变,本工艺符合正常生产条件,稳定性好,不褪色,无腐蚀。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具体加工工艺为以下步骤:S1:除应力: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热时效炉中进行热处理,慢慢消除应力;S2:除油:对汽车饰件产品表面粘有的大量油污进行除油,利用流动水冲洗,再进行吹干;S3:粗化:对经过S2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表面进行微粗化处理,使汽车饰件产品表面产生微观粗糙的结构;S4:初次活化:将汽车饰件产品浸入含有银、钯、铂的化合物溶液中进行活化处理,时间为5-10min,然后取出吹干,使其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膜;S5:解胶:将上述S4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解胶液中进行解胶处理,浸泡时间为1-3min,温度为35-45℃;S6:化学镍:将经过S5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镍处理,时间为3-5min,镀液温度为35-45℃,电镀结束后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7:初次镀镍: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电解液中进行镀镍处理,温度保持在20-30℃,时间为5-10min,电镀结束后再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8:二次活化:对上述S7镀镍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活化处理;S9:沉铜: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沉铜液中进行沉铜处理,沉铜液温度为25-35℃,浸泡时间为10-15min,通过催化作用在汽车饰件产品孔壁及小铜面沉积一层细致的铜层,使孔壁的树脂以及玻璃纤维表面具有导电性;S10:二次镀镍:对上述S9沉铜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镀镍处理;S11:镀铬: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镀铬液中进行镀铬处理,温度保持在40-45℃,时间为2min,镀铬结束后进行烘干处理;S12:固定:将上述步骤处理完成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拉力测试机的上下钳口进行固定;S13:拉力试验:启动拉力测试机,进行热拉力试验,观察汽车饰件产品的塑胶与镀层在不同温度、含量、时间、拉力作用下的形变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加工工艺为以下步骤:S1:除应力: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热时效炉中进行热处理,慢慢消除应力;S2:除油:对汽车饰件产品表面粘有的大量油污进行除油,利用流动水冲洗,再进行吹干;S3:粗化:对经过S2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表面进行微粗化处理,使汽车饰件产品表面产生微观粗糙的结构;S4:初次活化:将汽车饰件产品浸入含有银、钯、铂的化合物溶液中进行活化处理,时间为5‑10min,然后取出吹干,使其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膜;S5:解胶:将上述S4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解胶液中进行解胶处理,浸泡时间为1‑3min,温度为35‑45℃;S6:化学镍:将经过S5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镍处理,时间为3‑5min,镀液温度为35‑45℃,电镀结束后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7:初次镀镍: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电解液中进行镀镍处理,温度保持在20‑30℃,时间为5‑10min,电镀结束后再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8:二次活化:对上述S7镀镍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活化处理;S9:沉铜: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沉铜液中进行沉铜处理,沉铜液温度为25‑35℃,浸泡时间为10‑15min,通过催化作用在汽车饰件产品孔壁及小铜面沉积一层细致的铜层,使孔壁的树脂以及玻璃纤维表面具有导电性;S10:二次镀镍:对上述S9沉铜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镀镍处理;S11:镀铬: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镀铬液中进行镀铬处理,温度保持在40‑45℃,时间为2min,镀铬结束后进行烘干处理;S12:固定:将上述步骤处理完成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拉力测试机的上下钳口进行固定;S13:拉力试验:启动拉力测试机,进行热拉力试验,观察汽车饰件产品的塑胶与镀层在不同温度、含量、时间、拉力作用下的形变量,并做数据记录;S14:拉力计算:以叠加方式加大拉力,直至汽车饰件产品断裂,记录其断裂时的拉力,并根据记录数据计算汽车饰件产品拉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饰件产品用的拉力测试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加工工艺为以下步骤:S1:除应力: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热时效炉中进行热处理,慢慢消除应力;S2:除油:对汽车饰件产品表面粘有的大量油污进行除油,利用流动水冲洗,再进行吹干;S3:粗化:对经过S2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表面进行微粗化处理,使汽车饰件产品表面产生微观粗糙的结构;S4:初次活化:将汽车饰件产品浸入含有银、钯、铂的化合物溶液中进行活化处理,时间为5-10min,然后取出吹干,使其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膜;S5:解胶:将上述S4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解胶液中进行解胶处理,浸泡时间为1-3min,温度为35-45℃;S6:化学镍:将经过S5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浸入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镍处理,时间为3-5min,镀液温度为35-45℃,电镀结束后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7:初次镀镍: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电解液中进行镀镍处理,温度保持在20-30℃,时间为5-10min,电镀结束后再利用流动水冲洗,吹干;S8:二次活化:对上述S7镀镍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活化处理;S9:沉铜: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沉铜液中进行沉铜处理,沉铜液温度为25-35℃,浸泡时间为10-15min,通过催化作用在汽车饰件产品孔壁及小铜面沉积一层细致的铜层,使孔壁的树脂以及玻璃纤维表面具有导电性;S10:二次镀镍:对上述S9沉铜处理后的汽车饰件产品进行镀镍处理;S11:镀铬:将汽车饰件产品放入镀铬液中进行镀铬处理,温度保持在40-45℃,时间为2min,镀铬结束后进行烘干处理;S12:固定:将上述步骤处理完成后的汽车饰件产品,放入拉力测试机的上下钳口进行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希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永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