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雷鸣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6054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包括承重横梁,承重横梁下方设有处于同平面内上的两反绳轮,每个反绳轮的轮面上分别绕设有牵引钢丝,牵引钢丝具有活动端和固定端,固定端固接于承重横梁,活动端贯穿承重横梁且其上连接曳引机,曳引机上架设有固接在承重横梁上端面的曳引机底座,反绳轮上设有对重架,反绳轮转动连接于对重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反绳轮设置成处于同平面内的,减小反绳轮厚度,从而减小占用井道的宽度,实现电梯井的缩小,使用效果更佳;通过曳引机上架设曳引机底座,使得曳引机被架起,方便两端牵引钢丝固定端的安装,操作灵活、便捷,整体功能完善,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制造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土地成本日益升高,电梯井道越来越小。无机房情况下,对重反绳轮宽度直接影响对重块宽度,从而影响整个井道宽度,因而减小对重绳轮宽度尤为关键。电梯载重较大时,使用钢丝绳条数增多,从而使反绳轮宽度增大。目前,无机房对重反绳轮装置如图2所示,其在现承重横梁7上设有可拽引现牵引钢丝9的现曳引机10,现牵引钢丝9上缠绕可升降的现反绳轮8,现反绳轮8转动连接在现对重架11上,现牵引钢丝9一端(现固定端92)固定在现承重横梁7上,另一端(现活动端91)是穿过现承重横梁7的,且可在现承重横梁7上上下运动,(现活动端91)并连接于现曳引机10,但是其中的现反绳轮8前后堆叠设置,轮的厚度随电梯载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影响整个井道宽度,占用空间大,整体效果不佳。据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考虑到使用前后设置反绳轮时反绳轮宽度较大,使用处于同平面的两个反绳轮会使反绳轮宽度缩小一半,减小占用井道的空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包括承重横梁,所述承重横梁下方设有处于同平面内上的两反绳轮,每个反绳轮的轮面上分别绕设有牵引钢丝,牵引钢丝具有活动端和固定端,固定端固接于所述承重横梁,所述活动端贯穿承重横梁且其上连接曳引机,曳引机上架设有固接在所述承重横梁上端面的曳引机底座,所述反绳轮上设有对重架,所述反绳轮转动连接于对重架。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端设于活动端两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反绳轮同垂直高度设置。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涉及的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通过将反绳轮设置成处于同平面内的,减小反绳轮厚度,从而减小占用井道的宽度,实现电梯井的缩小,使用效果更佳;通过曳引机上架设曳引机底座,使得曳引机被架起,方便两端牵引钢丝固定端的安装,操作灵活、便捷,整体功能完善,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款现有对重反绳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承重横梁;2、反绳轮;3、牵引钢丝;31、活动端;32、固定端;4、曳引机;5、曳引机底座;6、对重架;7、现承重横梁;8、现反绳轮;9、现牵引钢丝;91、现活动端;92、现固定端;10、现曳引机;11、现对重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包括承重横梁1,所述承重横梁1下方设有处于同平面内上的两反绳轮2,每个反绳轮2的轮面上分别绕设有牵引钢丝3,牵引钢丝3具有活动端31和固定端32,固定端32固接于所述承重横梁1,所述活动端31贯穿承重横梁1且其上连接曳引机4,曳引机4上架设有固接在所述承重横梁1上端面的曳引机底座5,所述反绳轮2上设有对重架6,所述反绳轮2转动连接于对重架6。由于固定端32都是穿过承重横梁1上端面进行固定安装,通过曳引机底座5的增设,将曳引机4架高,锁紧固定安装固定端32的紧固件被暴露在外部,易拆装、易维护,使用便捷。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端32设于活动端31两侧,这样的设置,使得活动端31位于固定端32间,方便集中传动连接在曳引机4的传动轮上,集中设置,结构紧凑,易统一安装维护,易操作。进一步的,所述两反绳轮2同垂直高度设置,使得牵引输送过程中,受力平衡,从而使得电梯的轿厢运行更平稳。本技术通过将反绳轮设置成处于同平面内的,减小反绳轮厚度,从而减小占用井道的宽度,实现电梯井的缩小,使用效果更佳;通过曳引机上架设曳引机底座,使得曳引机被架起,方便两端牵引钢丝固定端的安装,操作灵活、便捷,整体功能完善,实用性强。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包括承重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横梁(1)下方设有处于同平面内上的两反绳轮(2),每个反绳轮(2)的轮面上分别绕设有牵引钢丝(3),牵引钢丝(3)具有活动端(31)和固定端(32),固定端(32)固接于所述承重横梁(1),所述活动端(31)贯穿承重横梁(1)且其上连接曳引机(4),曳引机(4)上架设有固接在所述承重横梁(1)上端面的曳引机底座(5),所述反绳轮(2)上设有对重架(6),所述反绳轮(2)转动连接于对重架(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对重反绳轮装置,包括承重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横梁(1)下方设有处于同平面内上的两反绳轮(2),每个反绳轮(2)的轮面上分别绕设有牵引钢丝(3),牵引钢丝(3)具有活动端(31)和固定端(32),固定端(32)固接于所述承重横梁(1),所述活动端(31)贯穿承重横梁(1)且其上连接曳引机(4),曳引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刚李建史红星邱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王雷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