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及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624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及动力电池,其中,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应用于动力电池上,所述动力电池包括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和动力电池本体,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覆盖于所述动力电池本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外壳和导热装置;所述内壳贴近所述动力电池本体设置;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导热剂,所述导热组件和所述导热剂设置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壳体内设置内外吸热网和导热剂,组成热微循环系统,热微循环系统能全方位调节电池的温度,使电池内部温度保持恒定,以达到及时、高效均温的目的,且不需要添加导热剂,避免了因加料造成的不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及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及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程度日益加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有效途径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已成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由于方形动力电池尺寸较大,自身结构的局限性以及热分布问题会使动力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更加严峻。动力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性一方面会影响充放电性能,导致电池性能变差,动力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另一方面会降低电池充放电效率,造成电池包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及动力电池,解决了因动力电池增大导致动力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带来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应用于动力电池上,所述动力电池包括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和动力电池本体,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覆盖于所述动力电池本体上,包括:内壳、外壳和导热装置;所述内壳贴近所述动力电池本体设置;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导热剂,所述导热组件和所述导热剂设置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外吸热网和内吸热网,所述外吸热网远离所述内壳设置,所述内吸热网接近所述内壳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导热装置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外吸热网和内吸热网。进一步地,所述外吸热网和所述内吸热网上设有多个网孔,所述网孔用于冷凝回流所述导热剂。进一步地,所述外吸热网和所述内吸热网为多层吸热网。进一步地,外吸热网的网孔大于内吸热网的网孔,所述外吸热网和内吸热网的多层吸热网的网孔大小沿接近内壳到远离内壳的方向依次增大。进一步地,所述外吸热网的网孔的大小为100μm~300μm,所述内吸热网的网孔的大小为30μm~100μm。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的材料为铝。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的厚度为1.5mm~3mm,所述外壳的厚度为0.4mm~0.6mm,所述内壳的厚度为0.6mm~1.5mm。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结构的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壳体内设置内外吸热网和导热剂,组成热微循环系统,热微循环系统能全方位调节电池的温度,使电池内部温度保持恒定,以达到及时、高效均温的目的,且不需要添加导热剂,避免了因加料造成的不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均温壳体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应用于动力电池上,动力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和动力电池本体,动力电池均温壳体覆盖于动力电池本体上,包括:内壳2、外壳1和导热装置;内壳2贴近动力电池本体设置;导热装置设置于内壳2和外壳1之间;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导热剂,导热组件和导热剂设置内壳2和外壳1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导热组件和导热剂,组成热微循环系统,热微循环系统能全方位调节电池的温度,当动力电池局部受热时,通过导热剂吸收热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剂和导热组件进行扩散,当导热剂受热蒸发后,其会在导热组件上冷凝回流,将热量分散至其他部位,实现受热均温的功能,使电池内部温度保持恒定,以达到及时、高效均温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导热组件包括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外吸热网4远离所述内壳设置,内吸热网5接近所述内壳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可以便于导热组件更好的吸收回流导热剂,具体地,当导热剂蒸发时,其会先在内吸热网5上冷凝,若蒸发的较多,则会上升至外吸热网4进行二次的冷凝,此外,还可以避免因只设置厚的一层吸热网,而当动力电池局部散发热量时,局部的导热剂蒸发,导致导热剂蒸汽的流通方向只能通过网孔,而网孔之间是不互通的,热量只能通过吸热网本体的材料进行传递,而导热剂蒸汽携带的热量也只能在局部冷凝回流,大部分的热量被局部的吸热网吸收,无法实现热量的均衡,所以设置两层,导热剂蒸汽在通过内吸热网5之后,可以通过内吸热网5和外吸热网4之间的间隙进行扩散,外吸热网4可以冷凝回流导热剂的面积就更广,受热就更均匀,所以设置两层可以使热量分部的更广,更均匀。本实施例中,导热装置还包括支撑装置3,支撑装置3设置于内壳2和外壳1之间,支撑装置3用于固定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装置3将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隔开,导热剂蒸汽在通过内吸热网5之后,可以通过内吸热网5和外吸热网4之间的间隙进行扩散,外吸热网4可以冷凝回流导热剂的面积就更广,以完成对局部热量的更佳的分散,支撑装置3的结构可以为金属圆柱结构,金属多孔材料,蛇形结构,支撑装置可以为铝,铜,铁,合金等导热材料,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为蛇形结构,导热材料为铜,采用蛇形结构的比表面积大,利于热量传递和防止结构塌陷,而铜的导热系数高,不易形变,是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材料。本实施例中,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上设有多个网孔,网孔用于冷凝回流导热剂。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设置多个网孔,可以便于导热剂的回流,还可以增加导热剂在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之间的流通速度,加快导热剂与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的接触,使得导热剂更快的回流,便于散热,还可便于局部的带有热量的导热剂蒸汽的扩散,使得整个动力电池温度更加均衡。本实施例中,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为多层吸热网。本实施例中,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为多层吸热网,多层吸热网可以增加导热剂与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的接触面积,还可便于局部的带有热量的导热剂蒸汽的扩散,冷凝后的导热剂通过毛细力作用迅速回流,使得整个动力电池温度更加均衡。本实施例中,外吸热网4的网孔大于内吸热网5的网孔,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网5的多层吸热网的网孔大小沿接近内壳到远离内壳的方向依次增大。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吸热网4的网孔大于内吸热网5的网孔,外吸热网4和内吸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应用于动力电池上,所述动力电池包括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和动力电池本体,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覆盖于所述动力电池本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外壳和导热装置;所述内壳贴近所述动力电池本体设置;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导热剂,所述导热组件和所述导热剂设置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应用于动力电池上,所述动力电池包括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和动力电池本体,所述动力电池均温壳体覆盖于所述动力电池本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外壳和导热装置;所述内壳贴近所述动力电池本体设置;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导热剂,所述导热组件和所述导热剂设置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外吸热网和内吸热网,所述外吸热网远离所述内壳设置,所述内吸热网接近所述内壳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外吸热网和内吸热网。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均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吸热网和所述内吸热网上设有多个网孔,所述网孔用于冷凝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从强李强段继祥代玉博张耀魏旭明
申请(专利权)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