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353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包括:安装框;装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且相互背对设置的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之间夹设有一加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相互背对设置地装设于安装框内,省去现有技术中每一显示模组的胶框,可使得双面显示模组整体上满足薄型化的设计理念。夹设于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之间的加强板,用于提高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起到加强的作用,使得双面显示模组在具有超薄的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双面显示模组
本技术涉及屏幕显示领域,特指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辐射低等特点,已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其只对光线进行调控,为了使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图像,需要为液晶显示面板(Panel)配置背光模组(BLU,BackLightUnit)。一般来说,根据背光模组中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可将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光源位于显示面板的侧面,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的底部。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双面显示器来说,通常是将两个侧入式显示器背对背地固定在一起,但是这样使得双面显示器的整体厚度较大,难以满足薄型化的设计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解决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背对背地固定在一起组成双面显示器而导致的整体厚度较大,难以满足薄型化的设计理念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包括:安装框;装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且相互背对设置的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之间夹设有一加强板。本技术将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相互背对设置地装设于安装框内,省去现有技术中每一显示模组的胶框,可使得双面显示模组整体上满足薄型化的设计理念。夹设于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之间的加强板,用于提高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起到加强的作用,使得双面显示模组在具有超薄的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的第一灯条以及与所述第一灯条相对应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的第二灯条以及与所述第二灯条相对应的第二光学膜片;所述加强板上对应所述第一灯条的侧部形成有第一遮光边,所述第一遮光边包覆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对应的侧部;所述加强板上对应所述第二灯条的侧部形成有第二遮光边,所述第二遮光边包覆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对应的侧部。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设有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夹设形成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相互背对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通过所述加强板填充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空间从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分别紧贴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灯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为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提供光源;所述第二灯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为所述第二光学膜片提供光源。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框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边框的内侧面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一压条,所述第二边框的内侧面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二压条;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拼接后,所述第一压条压设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第二压条压设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压条、第二压条与所述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的内侧面夹设形成供容置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第二显示模组端部的容槽。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框还包括一延长边框,所述延长边框的端部设有拼接凸起;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拼接后的外侧面形成有与所述拼接凸起相适配的拼接槽,通过所述拼接凸起插设于所述拼接槽内而连接所述延长边框、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压条上设有向所述第二压条所在方向凸伸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上面对所述第二压条的表面嵌设有第一密封块,所述第一密封块紧密压设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上对应的部分;所述第二压条上设有向所述第一压条所在方向凸伸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上面对所述第一压条的表面嵌设有第二密封块,所述第二密封块紧密压设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上对应的部分。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面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用于解决现有的双面显示器不能满足薄型化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显示了现有的双面显示器,包括第一显示器11和第二显示器12,第一显示器11和第二显示器12固定在外框13内,由于第一显示器11和第二显示器12均具有胶框,即使将第一显示器11和第二显示器12相贴设,也会因包括两个胶框而使得双面显示器整体的厚度达不到薄型化的设计要求。而本技术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省去了现有的胶框,将两个显示模组相互背对的装设在一个安装框内,一方面增强了双面显示模组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使得双面显示模组做到薄型化的要求,具有超薄的效果。在两个显示模组之间夹设一加强板,对显示模组起到加强的作用,可提高两个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使得双面显示模组既具有超薄的效果,又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进行说明。参阅图2,显示了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参阅图3,显示了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下面结合图2和图3,对本技术超薄双面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20包括安装框21、第一显示模组22、第二显示模组23以及加强板24;第一显示模组22和第二显示模组23相互背对设置,且装设于安装框21的内侧面211,加强板24夹设于第一显示模组22和第二显示模组23之间。通过加强板24加强第一显示模组22和第二显示模组23,为第一显示模组22和第二显示模组23的各个功能板提供有利的支撑加固作用,使得各个功能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技术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20可做到第一显示模组22和第二显示模组23的各个功能板相贴合,之间无空隙,从而双面显示模组20的厚度与安装框21的厚度相同,双面显示模组20的厚度可减薄到一枚5角硬币的直径,即20.05mm。作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一显示模组22包括设于安装框21的内侧面211的第一灯条221以及与第一灯条221相对应的第一光学膜片222;第二显示模组23包括设于安装框21的内侧面211的第二灯条231以及与第二灯条231相对应的第二光学膜片232,第一灯条221和第二灯条231相对设置,即第一灯条221和第二灯条231设于安装框21的相对的两个侧部。加强板24上对应第一灯条221的侧部形成有第一遮光边241,该第一遮光边241包覆于第二光学膜片232,使得第一灯条221提供的光源不会照射到第二光学膜片232上;加强板24上对应第二灯条231的侧部形成有第二遮光边242,该第二遮光边242包覆于第一光学膜片222对的侧部,使得第二灯条231提供的光源不会照射到第一光学膜片22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装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且相互背对设置的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之间夹设有一加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装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且相互背对设置的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之间夹设有一加强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的第一灯条以及与所述第一灯条相对应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的第二灯条以及与所述第二灯条相对应的第二光学膜片;所述加强板上对应所述第一灯条的侧部形成有第一遮光边,所述第一遮光边包覆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对应的侧部;所述加强板上对应所述第二灯条的侧部形成有第二遮光边,所述第二遮光边包覆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对应的侧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设有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面夹设形成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相互背对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通过所述加强板填充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空间从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分别紧贴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双面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为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提供光源;所述第二灯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如斌朱荣保顾艺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启钧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