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2344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端一侧设有第一立板,底座上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立板,第一立板靠近第二立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第二立板靠近第一立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滚筒,第二立板远离第一立板的一侧设有壳体,壳体内底部设有固定块,壳体内且位于固定块的上方设有电机,第一立板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远离第一立板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支撑板、滚筒、第二支撑板、第二立板及壳体并且与位于壳体内的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底座上端一侧边缘设有箱体,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箱体内设有槽孔。有益效果:防止乱绳,排缆效率高,降低使用局限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
本技术涉及排缆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
技术介绍
绞车是现代用提升重物的设备,并且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了,排缆器作为绞车的辅助设备,用来让缆绳均匀整齐的排列在卷筒上,避免出现缆绳的交叉重叠的乱绳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过去的排缆器,在设备进行收放缆绳时需人工排缆,这种操作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乱绳,从而导致收放缆绳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排缆效率低,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角度不容易调节,使用收到局限性,工作效率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一侧设有第一立板,所述底座上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靠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立板靠近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滚筒,所述第二立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设有壳体,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固定块,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固定块的上方设有电机,所述第一立板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第一立板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滚筒、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立板及所述壳体并且与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底座上端一侧边缘设有箱体,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所述箱体内设有齿轮,且所述齿轮与所述箱体之间通过第二转轴相连接,所述箱体的上端设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一端穿过所述槽孔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与所述齿轮相匹配的齿牙板,所述竖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竖板上且位于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竖板之间通过第三转轴相连接,所述通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方设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竖板之间通过第四转轴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若干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一侧设有刹车片。进一步的,所述齿牙板为扇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之间设有空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立板及所述第二立板之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竖板之间、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竖板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的直径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电机带动第一转轴,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滚筒、第二支撑板,实现对绳缆的自动排缆,当使用者通过按压竖板时可以使箱体内设有的齿轮与齿牙板之间配合实现排缆角度的变换,进一步使绳缆通过竖板上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之间经过,可以对绳缆进行导向可以使排缆装置满足各个角度排缆的要求,防止乱绳,排缆效率高,便于操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了使用的局限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1、底座;2、第一立板;3、第二立板;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滚筒;7、壳体;8、固定块;9、电机;10、第一转轴;11、箱体;12、槽孔;13、齿轮;14、第二转轴;15、竖板;16、齿牙板;17、通孔;18、第一滚轮;19、第三转轴;20、第二滚轮;21、第四转轴;22、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上端一侧设有第一立板2,所述底座1上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立板3,所述第一立板2靠近所述第二立板3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立板3靠近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之间设有滚筒6,所述第二立板3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壳体7,所述壳体7内底部设有固定块8,所述壳体7内且位于所述固定块8的上方设有电机9,所述第一立板2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滚筒6、所述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二立板3及所述壳体7并且与位于所述壳体7内的电机9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底座1上端一侧边缘设有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12,所述箱体11内设有齿轮13,且所述齿轮13与所述箱体1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14相连接,所述箱体11的上端设有竖板15,所述竖板15的一端穿过所述槽孔12延伸至所述箱体11的内部设有与所述齿轮13相匹配的齿牙板16,所述竖板15上设有通孔17,所述竖板15上且位于所述通孔17内设有第一滚轮18,所述第一滚轮18与所述竖板15之间通过第三转轴19相连接,所述通孔17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滚轮18的下方设有第二滚轮20,所述第二滚轮20与所述竖板15之间通过第四转轴21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若干万向轮22,所述万向轮22的一侧设有刹车片,采用该方案,可以提高整体的灵动性,方便移动,刹车片可以保证整体稳定的运行;在实际应用时,对于上述万向轮与所述底座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牙板16为扇形结构,采用该方案,可以增大齿牙板与齿轮的接触面积,实现竖板在各个角度实现移动;在实际应用时,所述齿牙板与所述竖板之间可以采用胶水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18与所述第二滚轮20之间设有空隙,采用该方案,可以方便电缆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中间通过,方便导向。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10与所述第一立板2及所述第二立板3之间、所述第二转轴14与所述箱体11之间、所述第三转轴19与所述竖板15之间、所述第四转轴21与所述竖板15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采用该方案,可以提高整体的顺畅性,降低摩擦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18与所述第二滚轮20的直径相同,采用该方案,可以提高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之间的顺畅性,方便检修与更换。工作原理:具体应用时,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机9电连接使电机9带动第一转轴10,从而使第一转轴10带动第一支撑板4、滚筒6、第二支撑板5,实现对绳缆的自动排缆,再通过在底座1上设有的箱体11,箱体11上设有的竖板15,竖板15的一端设有的齿牙板16,当使用者通过按压竖板15时可以使箱体11内设有的齿轮13与齿牙板16之间配合实现排缆角度的变换,进一步使绳缆通过竖板15上第一滚轮18与第二滚轮20之间经过,可以对绳缆进行导向。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机9带动第一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上端一侧设有第一立板(2),所述底座(1)上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立板(3),所述第一立板(2)靠近所述第二立板(3)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立板(3)靠近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之间设有滚筒(6),所述第二立板(3)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壳体(7),所述壳体(7)内底部设有固定块(8),所述壳体(7)内且位于所述固定块(8)的上方设有电机(9),所述第一立板(2)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滚筒(6)、所述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二立板(3)及所述壳体(7)并且与位于所述壳体(7)内的电机(9)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底座(1)上端一侧边缘设有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12),所述箱体(11)内设有齿轮(13),且所述齿轮(13)与所述箱体(1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14)相连接,所述箱体(11)的上端设有竖板(15),所述竖板(15)的一端穿过所述槽孔(12)延伸至所述箱体(11)的内部设有与所述齿轮(13)相匹配的齿牙板(16),所述竖板(15)上设有通孔(17),所述竖板(15)上且位于所述通孔(17)内设有第一滚轮(18),所述第一滚轮(18)与所述竖板(15)之间通过第三转轴(19)相连接,所述通孔(17)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滚轮(18)的下方设有第二滚轮(20),所述第二滚轮(20)与所述竖板(15)之间通过第四转轴(2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角度自动排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上端一侧设有第一立板(2),所述底座(1)上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立板(3),所述第一立板(2)靠近所述第二立板(3)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立板(3)靠近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之间设有滚筒(6),所述第二立板(3)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侧设有壳体(7),所述壳体(7)内底部设有固定块(8),所述壳体(7)内且位于所述固定块(8)的上方设有电机(9),所述第一立板(2)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远离所述第一立板(2)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滚筒(6)、所述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二立板(3)及所述壳体(7)并且与位于所述壳体(7)内的电机(9)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底座(1)上端一侧边缘设有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12),所述箱体(11)内设有齿轮(13),且所述齿轮(13)与所述箱体(1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14)相连接,所述箱体(11)的上端设有竖板(15),所述竖板(15)的一端穿过所述槽孔(12)延伸至所述箱体(11)的内部设有与所述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海仪器二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