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2309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33
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包括线盘转移装置、传动组、双轴传动机构、动力组、做功组和底座,做功组包括电缆线盘支架和电缆线盘,底座按直线方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做功组设置于第一区域,动力组设置于第二区域,双轴传动机构和线盘转移装置设置在第三区域,双轴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一连接件,第一轴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轴可拆卸连接,动力组与传动组连接,动力组与双轴传动机构通过传动组联动,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转移电缆线盘,通过拆卸第二轴而不拆卸作为传动组的链条的方式更换电缆线盘,省力、高效、安全且节省空间地更换电缆线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
技术介绍
变电站主接地网起着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的作用,当接地电阻过大且发生接地故障时,会威胁设备并降低设备的带电导体的耐雷水平,且土壤对接地装置具有腐蚀作用,为了保证设备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站地网接地电阻试验周期不得超过6年,做一次地网接地电阻试验所需电缆一般在3000至10000m左右,地网接地电阻试验收放电缆线是主要是通过人工收线、放线完成。目前市场上出现通过电动机带动线盘进行收放线:发电机供能带动电动机,电动机通过减速箱减慢转速,再由减速箱齿轮带动线盘穿心轴上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电缆线盘转动进行收放线工作。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通过人工更换电缆线盘,危险性高;现有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更换电缆线盘时,需拆卸作为传动组的链条,增加了工作强度和难度,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能够通过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转移电缆线盘,通过拆卸第二轴而不拆卸作为传动组的链条的方式更换电缆线盘,省力、高效、安全且节省空间地更换电缆线。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包括线盘转移装置、传动组、双轴传动机构、动力组、做功组和底座,做功组包括电缆线盘支架和电缆线盘,底座按直线方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做功组设置于第一区域,动力组设置于第二区域,双轴传动机构和线盘转移装置设置在第三区域,双轴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一连接件,第一轴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轴可拆卸连接,动力组与传动组连接,传动组远离动力组的一端第一轴固定连接,第二轴远离传动组的一端与做功组固定连接,动力组与双轴传动机构通过传动组联动,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将电缆线盘转移至电缆线盘支架一端,传动组在更换电缆线盘过程中无需拆卸。专利技术人发现,进行地网接地电阻试验时为保证人员、设备、线缆的安全,一般要求在一天日落之前完成,但目前进行一次地网接地电阻试验基本都在8至12个小时,每次试验结束都已天黑,对人员、设备、线缆的安全风险大大提高。因此,需要缩减地网接地电阻试验耗时,提高地网接地电阻试验工作效率。专利技术人对不同变电站地网接地电阻试验耗时进行调查,发现普遍耗时最多的是试验准备阶段和试验结束阶段,即主要是试验所用电缆线的收放工作,所以只要能够缩减收放电缆线耗时就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据此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了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包括线盘转移装置、传动组、双轴传动机构、动力组、做功组和底座,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将电缆线盘转移至电缆线盘支架一端,传动组在更换电缆线盘过程中无需拆卸。综上,这样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通过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转移电缆线盘,通过拆卸第二轴而不拆卸作为传动组的链条的方式更换电缆线盘,省力、高效、安全且节省空间地更换电缆。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包括万向节;万向节具有第一内径;第一轴环设第一轴承部,第一轴通过第一轴承部与底座固定连接;第二轴环设第二轴承部和轴套部,第二轴通过第二轴承部与底座相对位置固定,第二轴通过轴套部和做功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轴在轴向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直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轴向长度,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轴向长度;第一轴还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端、第一主体部和第二端构成第一轴;第一主体部环设第一轴承部,第一主体部设置有第二直径;第一轴通过第一轴承部与底座固定连接;第一轴承部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靠近第一端,第二轴承远离第一端。进一步地,第二轴在轴向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和第四端设置有第三直径,第三端设置有第三轴向长度,第四端设置有第四轴向长度;第二轴还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三端、第二主体部和第四端构成第二轴;第二主体部环设第二轴承部和轴套部,第二主体部设置有第四直径;第二轴通过第二轴承部与底座相对位置固定;轴套部设置有顶丝,第二轴通过顶丝与轴套部固定连接;轴套部设置有固定器,固定器与轴套部固定连接;第二轴承部包括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第三轴承靠近第三端,第四轴承远离第三端。进一步地,第二端和第三端通过万向节连接;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关于万向节相对对称;第一直径与第一内径相等,第三直径与第一内径相等;第二直径大于第一直径,第四直径大于第三直径;第二轴向长度与第一直径相等,第三轴向长度与第一直径相等。进一步地,动力组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和变速箱;底座包括盛置部、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盛置部按直线方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支架部设置于第一区域,第二支架部设置于第二区域,第二支架部与盛置部内置第一空间,发电机设置于第一空间,发电机放置于盛置部靠近第二支架部的一侧,电动机与第二支架部远离盛置部的一侧固定连接,发电机与电动机相连;变速箱与第二支架部远离盛置部的一侧固定连接,电动机与变速箱连接,电动机与变速箱连接都处于第二支架部远离盛置部的一侧;电缆线盘支架通过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与双轴传动机构固定连接,电缆线盘支架和双轴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区域,双轴传动机构与底座相对位置固定,第一轴与第一支架部固定连接,第二轴与电缆线盘支架固定相连,电缆线盘支架远离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一端与盛置部固定连接,变速箱和第一端通过传动组连接;线盘转移装置设置于第三区域,线盘转移装置用于将电缆线盘转移至电缆线盘支架靠近第三轴承的一端;电缆线盘与第二主体部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线盘转移装置包括吊臂;吊臂包括车载式吊臂;车载式吊臂设置有吊臂升降电动机,吊臂升降电动机与车载式吊臂连接;车载式吊臂能将电缆线盘转移至电缆线盘支架靠近第三轴承的一端;电缆线圈设置有配合部,配合部与固定器相互配合以限制电缆线盘侧移。进一步地,传动组为链条、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链条连接,第一齿轮和变速箱连接,第二齿轮和双轴传动机构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预设第一传动比。进一步地,传动组包括皮带、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皮带连接,第一带轮和变速箱连接,第二带轮和双轴传动机构连接;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预设第二传动比。进一步地,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还包括脚踏开关和遥控装置;脚踏开关设置于第二区域,脚踏开关与电动机连接;遥控装置控制线盘转移装置。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选用车载式吊臂作为线盘转移装置,通过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转移电缆线盘,大大降低人力,提高人身安全;2、采用双轴通过万向节连接的传动机构,结构简单高效,拆装电缆线盘中无需拆卸作为传动组的链条,大大提高更换电缆线盘的速度,降低安全风险;3、充分利用纵向空间,高度集成各项功能,设计紧密,可在皮卡、工程车、小型货车等多种车辆上使用,空间利用率高;4、电动机使用脚踏开关增加整套系统的可控能力,吊臂电动升降由遥控器控制,增加操作人员的监视范围,保证安全性;5、系统设计底座利用自重及发电机对吊臂进行配重,保证吊臂起吊后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盘转移装置、传动组、双轴传动机构、动力组、做功组和底座;所述做功组包括电缆线盘支架和电缆线盘;所述底座按直线方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所述做功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动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双轴传动机构和所述线盘转移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所述双轴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动力组与所述传动组连接;所述传动组远离所述动力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远离所述传动组的一端与所述做功组固定连接;所述动力组与所述双轴传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组联动;所述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将所述电缆线盘转移至所述电缆线盘支架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盘转移装置、传动组、双轴传动机构、动力组、做功组和底座;所述做功组包括电缆线盘支架和电缆线盘;所述底座按直线方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所述做功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动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双轴传动机构和所述线盘转移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所述双轴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动力组与所述传动组连接;所述传动组远离所述动力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远离所述传动组的一端与所述做功组固定连接;所述动力组与所述双轴传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组联动;所述线盘转移装置电动地将所述电缆线盘转移至所述电缆线盘支架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万向节;所述万向节具有第一内径;所述第一轴环设第一轴承部,所述第一轴通过所述第一轴承部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环设第二轴承部和轴套部,所述第二轴通过所述第二轴承部与所述底座相对位置固定,所述第二轴通过所述轴套部和所述做功组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在轴向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直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轴向长度,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轴向长度;所述第一轴还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端构成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主体部环设所述第一轴承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有第二直径;所述第一轴通过所述第一轴承部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部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轴承远离所述第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在轴向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设置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端设置有第三轴向长度,所述第四端设置有第四轴向长度;所述第二轴还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四端构成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二主体部环设所述第二轴承部和所述轴套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有第四直径;所述第二轴通过所述第二轴承部与所述底座相对位置固定;所述轴套部设置有顶丝,所述第二轴通过所述顶丝与所述轴套部固定连接;所述轴套部设置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与所述轴套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部包括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所述第三轴承靠近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轴承远离所述第三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线盘收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万向节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三轴承关于所述万向节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直径与所述第一内径相等,所述第三直径与所述第一内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坤马智明金晓红钱建华郭培恒丁祥浩东国鹏刘占双李洪涛王泰年王雅湉马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