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173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及其方法,包括:轨道与摄像头;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摄像头,任二摄像头为一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所述轨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轨道上的摄像头封装在玻璃管内,所述摄像头能够沿所述轨道移动,从而锁定被监测物与车辆自身的相对位置,当进行倒车时,至少有一组摄像头沿轨道移动至汽车尾部,一组摄像头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影像,其余摄像头间隔分布在车辆两侧,在汽车进行变道或前行时,轨道上的摄像头会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动态的位置调整,并作出准确的预估和提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尤其涉及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倒车影像又称泊车辅助系统,或称倒车可视系统、车载监控系统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大、中、小车辆倒车或行车安全铺助领域,同时具有倒车可视自动水平转换,自动开关功能。仪表台、内视镜式显示器通过车后的车载摄像头可将后面的信息清晰显示。也可同时安装两个倒车后视摄像头,达到倒车时无盲区的目的。传统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不是通过轨道上安装摄像头,并且摄像头不能根据车辆的行走路径进行动态移动,对车辆位置锁定精准性较差,传统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不是通过立体影像获取和显示原理,无法通过立体影像实现车辆周边路况的传输,对车辆周边路况的判断精度不高,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及其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包括:轨道与摄像头;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摄像头,任二摄像头为一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所述轨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轨道上的摄像头封装在玻璃管内,所述摄像头能够沿所述轨道移动,从而锁定被监测物与车辆自身的相对位置。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为四边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或两端弧形的闭环结构。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当进行倒车时,至少一组摄像头沿轨道移动至车尾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后视影像,其余摄像头间隔分布在车辆两侧。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立体影像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信号传输至中控屏。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为360度红外摄像头,各个摄像头之间的间距能够调节。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之间具有视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倒车后视辅助装置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将套有轨道与摄像头的玻璃管安装在车辆顶部,轨道上安装的摄像头能够单独移动,任二摄像头形成一组;(2)一组摄像头利用不同的视点形成左视图与右视图,左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呈现至左眼,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呈现至右眼,左视图与右视图具有视差;(3)当摄像头移动过程中,随着两个摄像头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过程中,聚焦点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的立体影像也随之发生改变,能够观察多视角立体影像;(4)当进行倒车时,至少有一组摄像头沿轨道移动至汽车尾部,一组摄像头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影像,其余摄像头间隔分布在车辆两侧,监测车辆两侧路况信息;(5)在汽车进行变道或前行时,轨道上的摄像头会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动态调整位置。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4)中的摄像头上设置有补光灯。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5)中的车辆行驶状态包括行驶路径或方向盘转动或刹车或车辆加速。本专利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在汽车进行倒车时,至少有一组摄像头沿轨道移动至汽车尾部,其余摄像头分布在车辆两侧,车辆进行变道或前行时,轨道上的摄像头会根据车辆行走路径动态移动,实现精准定位周边路况。(2)通过立体摄像原理把同一影像,依靠两个摄像头之间存在间距,使两个不同的摄像头拍摄出具有视差的左视图与右视图,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从而能够通过立体影像对车辆周边路况进行准确的判断。(3)若干个摄像头能够灵活移动,通过调整相邻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使相邻摄像头之间的聚焦点发生变化,从而能够360度检测车辆周围信息,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4)摄像头封装在玻璃管内,在不降低摄像头的像素的同时,能够保护摄像头,提高摄像头的使用寿命。(5)摄像头采用红外摄像头,提高夜晚拍摄清晰度,且摄像头具有补光灯,在周边漆黑的环境下,能够对车辆周围进行补光,提高摄像头拍摄的立体影像的亮度与清晰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摄像头聚焦成像示意图;图中:1、玻璃管,2、固定板,3、轨道,4、摄像头,5、聚焦点。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包括:轨道3与摄像头4组成。具体而言,所述轨道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摄像头4,任二摄像头4为一组,一组摄像头4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所述轨道3以及安装在所述轨道3上的摄像头4封装在玻璃管1内,所述摄像头4能够沿所述轨道3移动,从而锁定被监测物与车辆自身的相对位置。进一步的,玻璃管底部设置有固定板2,固定板2上设置有螺丝孔,通过螺丝将固定板2固定在车辆顶部,通过固定板2能够提高玻璃管的牢固性,进而提高倒车后视测距的精度,当进行倒车时,至少一组摄像头4沿轨道3移动至车尾处,一组摄像头4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后视影像,其余摄像头4间隔分布在车辆两侧;摄像头4分为两种模式,分别为平行放置和会聚式,当两个摄像头4拍摄画面具有重合点时,两个摄像头4在同一深度位置聚焦,此位置或点重叠,形成聚焦点5,即为无视差,如果在显示屏上,就是刚好呈现在屏幕上,其它位置的景物,分别呈现在屏前和屏后,形成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能够直观的观察后方障碍物,且能够自动测量后方障碍物与自身车辆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自身车辆的时速、加速度以及自身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相对速度进行判断车辆后方距离。摄像头4采用红外摄像头4,提高夜晚拍摄清晰度,且摄像头4具有补光灯,在周边漆黑的环境下,能够对车辆周围进行补光,提高摄像头4拍摄的立体影像的亮度与清晰度。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轨道3为四边形结构;可选的,轨道3为圆形结构;可选的,轨道3为两端弧形的闭环结构。进一步的,立体影像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信号传输至中控屏,所述摄像头4为360度红外摄像头4,各个摄像头4之间的间距能够调节,一组摄像头4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之间具有视差。通过立体摄像原理把同一影像,依靠两个摄像头4之间存在间距,使两个不同的摄像头4拍摄出具有视差的左视图与右视图,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从而能够通过立体影像对车辆周边路况进行准确的判断。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倒车后视辅助装置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将套有轨道3与摄像头4的玻璃管1安装在车辆顶部,轨道3上安装的摄像头4能够单独移动,任二摄像头4形成一组;(2)一组摄像头4利用不同的视点形成左视图与右视图,左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呈现至左眼,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的方式呈现至右眼,左视图与右视图具有视差;(3)当摄像头4移动过程中,随着两个摄像头4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过程中,聚焦点5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的立体影像也随之发生改变,能够观察多视角立体影像;(4)当进行倒车时,至少有一组摄像头4沿轨道3移动至汽车尾部,一组摄像头4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影像,其余摄像头4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包括:轨道与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摄像头,任二摄像头为一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所述轨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轨道上的摄像头封装在玻璃管内,所述摄像头能够沿所述轨道移动,从而锁定被监测物与车辆自身的相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包括:轨道与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摄像头,任二摄像头为一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通过立体显示分别呈现至左眼与右眼,形成立体影像;所述轨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轨道上的摄像头封装在玻璃管内,所述摄像头能够沿所述轨道移动,从而锁定被监测物与车辆自身的相对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四边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或两端弧形的闭环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进行倒车时,至少一组摄像头沿轨道移动至车尾处,一组摄像头拍摄的立体影像形成倒车后视影像,其余摄像头间隔分布在车辆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立体影像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信号传输至中控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为360度红外摄像头,各个摄像头之间的间距能够调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3D测距的倒车后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组摄像头拍摄的左视图与右视图之间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振平程成顾敏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