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015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7:4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填充在壳体内且平行于壳体内壁的一次冷媒管层和二次冷媒管层,所述二次冷媒管层和一次冷媒管层从壳体内壁向壳体中心逐层交替分布。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泵的换热装置孤立的冷媒管耐压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率,因此在相同的换热效率下,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使得换热装置的体积缩小至少20%,而在相同体积下,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换热效率可以提高5倍左右;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装置
本公开一般涉及节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的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人们所熟悉的"泵"是一种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比如水泵主要是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而"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位热能,经过电能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能的装置。其中跨临界CO2热泵由于其环保、效率高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暖通行业的重视。在整个系统中,国外公司比泽尔、都灵已经比较好的解决了CO2热泵压缩机的问题,国内也有公司在逐步完善CO2热泵的压缩机。但是同样作为核心部件的汽水换热器,由于耐压的问题,却一直在大量的实用低换热效率的传统套管式换热器,这种套管式换热器的突出缺点是体积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换热装置。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填充在壳体内且平行于壳体内壁的一次冷媒管层和二次冷媒管层,所述二次冷媒管层和一次冷媒管层从壳体内壁向壳体中心逐层交替分布。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次冷媒管层和二次冷媒管层之间填充有导热金属粉或导热液体。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金属粉烧结成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次冷媒管层内的二次冷媒管的内径大于所述一次冷媒管层内的一次冷媒管的内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次冷媒管层内的一次冷媒为跨临界CO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次冷媒管层内的二次冷媒为水或防冻液。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为不锈钢壳体。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次冷媒管为拉制铜管。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二次冷媒管层内二次冷媒管和一次冷媒管层内一次冷媒管的长度相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中心设置有网格状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侧壁径向延伸有穿过一次冷媒管层和二次冷媒管层且端部接触所述壳体内壁的柔性导热网片。本申请改变了传统换热器的盘绕的方式,通过将需要换热的一次冷媒和二次冷媒放在其各自所在的一次冷媒层和二次冷媒层内,使得在相同的体积内,两种冷媒管的换热面积达到了最大化,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孤立的冷媒管耐压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率,因此在相同的换热效率下,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使得换热装置的体积缩小至少20%,而在相同体积下,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换热效率可以提高5倍左右;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节能环保。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0、壳体;20、一次冷媒管层;30、二次冷媒管层;21、一次冷媒管;31、二次冷媒管;40、铝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请参考图1为一种换热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壳体10、填充在壳体10内且平行于壳体10内壁的一次冷媒管层20和二次冷媒管层30,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和一次冷媒管层20从壳体10内壁向壳体10中心逐层交替分布,所述一次冷媒管层内的一次冷媒例如为跨临界CO2。所述二次冷媒管层内的二次冷媒例如可以是水和防冻液。优选地,所述一次冷媒管层20和二次冷媒管层30之间可以填充有导热金属粉或导热液体,所述导热金属粉例如铝粉40,铝粉40填充后烧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内的二次冷媒管31的内径大于所述一次冷媒管层20内的一次冷媒管21的内径。例如所述二次冷媒管31的外径为3mm,其壁厚为0.5mm。例如所述一次冷媒管21的外径为1.625mm,壁厚为0.06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为不锈钢壳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为拉制铜管。一次冷媒管采用常规薄壁铜管。优选地,所述壳体10、二次冷媒管层20内二次冷媒管21和一次冷媒管层30内一次冷媒管31的长度相同,例如均为250mm。上述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常规套管换热器的对比实验如下:实验一目标:100kg二次冷媒温度升高30℃;实验二目标:100kg二次冷媒温度升高60℃;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条件均如下表1所示:表1实验一和实验二与现有技术的对比结果如下:表2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实验一中在相同换热量的前提下大幅缩短换热时间为常规套管换热器的17.33%;在实验二中在相同换热量的前提下大幅缩短换热时间为常规套管换热器的20.78%,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换热效率为现有技术的5倍左右,极大地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优选地,所述壳体10的中心设置有网格状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侧壁径向延伸有穿过一次冷媒管层30和二次冷媒管层20且端部接触所述壳体10内壁的柔性导热网片。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专利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专利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填充在壳体(10)内且平行于壳体(10)内壁的一次冷媒管层(20)和二次冷媒管层(30),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和一次冷媒管层(20)从壳体(10)内壁向壳体(10)中心逐层交替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填充在壳体(10)内且平行于壳体(10)内壁的一次冷媒管层(20)和二次冷媒管层(30),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和一次冷媒管层(20)从壳体(10)内壁向壳体(10)中心逐层交替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冷媒管层(20)和二次冷媒管层(30)之间填充有导热金属粉或导热液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粉烧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冷媒管层(30)内的二次冷媒管(31)的内径大于所述一次冷媒管层(20)内的一次冷媒管(21)的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冷媒管层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卫光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恒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