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正强专利>正文

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9987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主要由包覆在所要保护的管道外面的外保护层和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水槽最下方的排水孔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能够将流进外保护层的水导向导水槽,从导水槽底部设置的排水孔导出,从而提高整个保温管道的防水效果,提高管道保温层的整体保温效果,提高节能效果。而且本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结构规整,使用寿命长,不易开裂、不易变形,使用安全可靠,能够降低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轻工、冶金、建筑等行业的管道保温

技术介绍
在管道保温
中,外保护层质量的好坏大大影响了管道整体保温工程的好坏。由于目前大多数保温材料吸水率较大,一旦外保护层遭到破坏,水便很容易侵入保温层内部,而保温层一旦受潮变湿,就失去了干态时的优良性能,导致导热系数增大,管道腐蚀加速,管道运行就会偏离最佳工况。当前管道保温工程的外保护层大多采用直接搭接的方法,施工较为粗糙,导致接缝处容易开裂,水仍然较易进入保温层内部,影响正常运行工况。因此,管道外保护层的防水是当前迫切需要的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下列问题:1、外保护层水平方向搭接施工粗糙,容易开裂;2、外保护层无法高效密封防水,提供了一种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主要由包覆在所要保护的管道外面的外保护层和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水槽最下方的排水孔组成。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凸式导水槽;所述凸式导水槽为前一段外保护层和后一段外保护层的连接交叉处上分别设置的两道箍形结构所构成,所述凸式导水槽的下方开设有排水孔。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凹式导水槽;在前一段外保护层和后一段外保护层的连接处设有缝隙,其连接处内部、沿所述缝隙的中轴线处、所述管道的内部保温棉上设置有凹槽连接件,所述凹式导水槽设置在所述凹槽连接件上,凹式导水槽下半部设置有凸式导水槽外弧板,所述凸式导水槽外弧板在环向方向上包到管道中心线,且凸式导水槽外弧板的底部开小孔为排水孔。所述前一段外保护层和后一段外保护层的连接处的缝隙上方设置有挡水管套,所述挡水管套的下方开设有外排水孔。所述凹式导水槽紧贴于外保护层的内侧。两道所述凸式导水槽之间的宽度为5-100mm。所述凹式导水槽环向方向上包覆在管道中心线上方10-500mm位置处。所述前一段外保护层和后一段外保护层的连接处的缝隙距离为3-100mm。所述外排水孔为长条形孔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的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能够将流进外保护层的水导向导水槽,从导水槽底部设置的排水孔导出,从而提高整个保温管道的防水效果,提高管道保温层的整体保温效果,提高节能效果。而且本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结构规整,使用寿命长,不易开裂、不易变形,使用安全可靠,能够降低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技术方案1的剖面图;图2为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技术方案2的剖面图;其中,1-前一段外保护层;2-后一段外保护层;3-管道;4-排水孔;51-凸式导水槽;52-凹式导水槽;521-凸式导水槽外弧板;6-凹槽连接件;7-挡水管套;8-外排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主要由包覆在所要保护的管道外面的外保护层和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水槽最下方的排水孔4组成。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凸式导水槽51;所述凸式导水槽51为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交叉处上分别设置的两道箍形结构所构成,所述凸式导水槽51的下方开设有排水孔4。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凹式导水槽52;在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处设有缝隙,其连接处内部、沿所述缝隙的中轴线处、所述管道3的内部保温棉上设置有凹槽连接件6,所述凹式导水槽52设置在所述凹槽连接件6上,凹式导水槽52下半部设置有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所述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在环向方向上包到管道中心线,且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的底部开小孔为排水孔4。所述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处的缝隙上方设置有挡水管套7,所述挡水管套7的下方开设有外排水孔8。所述凹式导水槽52紧贴于外保护层的内侧。两道所述凸式导水槽51之间的宽度为5-100mm。所述凹式导水槽52环向方向上包覆在管道3中心线上方10-500mm位置处。所述前一段外保护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处的缝隙距离为3-100mm。所述外排水孔8为长条形孔洞。实施例1:如图1所示,包括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两边外保护层均起两道箍形成凸式导水槽51,两道凸式导水槽51之间的宽度为5-100mm,且凸式导水槽51的最下方开小孔为排水孔4,雨雪天即使左外保护层1和右外保护层2之间的缝隙进水,水也只能从凸式导水槽51流到下面,最后从排水孔4中流出去而不会接触到保温棉,即使雨水较大,两道凸式导水槽51中间也有足够的空间存储水使其流出。实施例2:如图2所示,凹槽连接件6安装在管道3的内部保温棉上,紧贴凹槽连接件6外侧有一凹式导水槽52,凹式导水槽52下半部设置有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所述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在环向方向上包到管道中心线上方10-500mm位置处,且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的底部开小孔为排水孔4,紧贴凹式导水槽52外侧为外保护层铁皮,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中间留有3-100mm缝隙,紧贴外保护层外侧有挡水管套7,挡水管套7下端开长条孔为外排水孔8,雨雪天气时,雨水若从缝隙进入,可沿图2中箭头所指方向导向凹式导水槽52,最后从排水孔4沿外排水孔8流出去,而不会接触到内部保温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技术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包覆在所要保护的管道外面的外保护层和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水槽最下方的排水孔(4)组成;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凸式导水槽(51);所述凸式导水槽(51)为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交叉处上分别设置的两道箍形结构所构成,所述凸式导水槽(51)的下方开设有排水孔(4);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凹式导水槽(52);在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处设有缝隙,其连接处内部、沿所述缝隙的中轴线处、所述管道(3)的内部保温棉上设置有凹槽连接件(6),所述凹式导水槽(52)设置在所述凹槽连接件(6)上,凹式导水槽(52)下半部设置有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所述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在环向方向上包到管道(3)中心线,且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4)。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水型水平管线外保护层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包覆在所要保护的管道外面的外保护层和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水槽最下方的排水孔(4)组成;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凸式导水槽(51);所述凸式导水槽(51)为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交叉处上分别设置的两道箍形结构所构成,所述凸式导水槽(51)的下方开设有排水孔(4);所述设置在两段外保护层之间的导水槽为:凹式导水槽(52);在前一段外保护层(1)和后一段外保护层(2)的连接处设有缝隙,其连接处内部、沿所述缝隙的中轴线处、所述管道(3)的内部保温棉上设置有凹槽连接件(6),所述凹式导水槽(52)设置在所述凹槽连接件(6)上,凹式导水槽(52)下半部设置有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所述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在环向方向上包到管道(3)中心线,且凸式导水槽外弧板(52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
申请(专利权)人:徐正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