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9883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包括前盖、前缸筒、第一连接座、中缸筒、第二连接座、后缸筒、后盖,前缸筒形成有前活塞腔,前活塞腔内设有前活塞,前盖上设有与前活塞腔连通的进气口,中缸筒形成有中活塞腔,中活塞腔内设有中活塞,后缸筒形成有后活塞腔,后活塞腔内设有后活塞,后盖上设有排气口,中活塞一侧设有前活塞杆,中活塞另一侧设有后活塞杆,前活塞杆穿过前活塞伸出于前盖外,后活塞杆穿过第二连接座伸入后活塞腔内与后活塞连接,前活塞和中活塞之间形成控制腔,第一连接座上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口,控制腔内设有活动套设于前活塞杆外的隔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省安装空间,行程可变,更节省成本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动元件
,特别涉及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气动系统被广泛应用到了多种生产加工系统中,其中,气缸是气动系统中的重要执行元件。气缸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活塞杆伸出进行控制执行机构,为了使气缸能够驱动执行机构形成几种不同的位置状态,市场上出现了多位置行程阻挡气缸,多位置行程阻挡气缸一般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行程的气缸组,需多段行程气缸组合,极大的占用安装空间,组件多,工艺复杂,并且行程固定,不能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节省安装空间,行程可变,更节省成本和维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包括前盖、前缸筒、第一连接座、中缸筒、第二连接座、后缸筒、后盖,前盖、前缸筒、第一连接座、中缸筒、第二连接座、后缸筒、后盖依次固定连接,前缸筒形成有前活塞腔,前活塞腔内设有前活塞,前盖上设有与前活塞腔连通的进气口,中缸筒形成有中活塞腔,中活塞腔内设有中活塞,后缸筒形成有后活塞腔,后活塞腔内设有后活塞,后盖上设有与后活塞腔连通的排气口,中活塞一侧设有前活塞杆,中活塞另一侧设有后活塞杆,前活塞杆穿过前活塞伸出于前盖外,后活塞杆穿过第二连接座伸入后活塞腔内与后活塞连接,前活塞和中活塞之间形成控制腔,第一连接座上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口,控制腔内设有活动套设于前活塞杆外的隔套。进一步的,前盖通过前拉杆与前缸筒固定连接,后盖通过后拉杆与后缸筒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前活塞上嵌设有与前盖配合的前防撞垫片,后活塞上嵌设有与后盖配合的后防撞垫片。进一步的,前活塞上嵌设有与前缸筒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中活塞上嵌设有与中缸筒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后活塞上嵌设有与后缸筒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进一步的,前盖嵌设有与前活塞杆相适应的导向套。进一步的,前活塞上嵌设有与前活塞杆配合的防尘组合圈。进一步的,前盖与前缸筒之间、前缸筒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第一连接座与中缸筒之间、中缸筒与第二连接座之间、第二连接座与后缸筒之间、后缸筒与后盖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气缸,使用时,进气口和排气口同时进气,进气口进气时,推动前活塞移动至与第一连接座相抵,以将前活塞限位,排气口进气,推动后活塞移动,后活塞带动后活塞杆移动,后活塞杆通过中活塞带动前活塞杆移动伸出,当中活塞移动至与隔套相抵时,会推动隔套与前活塞相抵,从而将隔套和中活塞限位,此时前活塞杆不再伸出,当需要调节前活塞的行程时,使进气口停止进气,排气口继续进气,此时前活塞不再限位,中活塞通过隔套推动前活塞移动,从而使得前活塞杆继续向外伸出,直至中活塞与第一连接座相抵,从而使得前活塞杆具有两种行程,当活塞杆需要缩回时,控制口进气,从而推动中活塞向第二连接座所在方向移动,中活塞移动时带动前活塞杆和后活塞杆缩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盖;2.前缸筒;3.第一连接座;4.中缸筒;5.第二连接座;6.后缸筒;7.后盖;8.前活塞;9.前活塞腔;10.中活塞;11.中活塞腔;12.后活塞;13.后活塞腔;14.前活塞杆;15.后活塞杆;16.进气口;17.排气口;18.控制口;19.前防撞垫片;20.后防撞垫片;21.导向套;22.防尘组合圈。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阐释。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包括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依次固定连接,前盖1通过前拉杆与前缸筒2固定连接,后盖7通过后拉杆与后缸筒6固定连接,前盖1与前缸筒2之间、前缸筒2与第一连接座3之间、第一连接座3与中缸筒4之间、中缸筒4与第二连接座5之间、第二连接座5与后缸筒6之间、后缸筒6与后盖7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从而保证密封性良好,气体不易泄露。前缸筒2形成有前活塞腔9,前活塞腔9内设有前活塞8,前盖1上设有与前活塞腔9连通的进气口16,中缸筒4形成有中活塞腔11,中活塞腔11内设有中活塞10,后缸筒6形成有后活塞腔13,后活塞腔13内设有后活塞12,后盖7上设有与后活塞腔13连通的排气口17,中活塞10一侧设有前活塞杆14,中活塞10另一侧设有后活塞杆15,前活塞杆14穿过前活塞8伸出于前盖1外,前活塞8与前活塞杆14之间活动连接,后活塞杆15穿过第二连接座5伸入后活塞腔13内与后活塞12连接,后活塞12与后活塞杆15固定连接,前活塞杆14、后活塞杆15分别与中活塞10固定连接,前活塞8和中活塞10之间形成控制腔,第一连接座3上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口18,控制腔内设有活动套设于前活塞杆14外的隔套23,隔套23位于前活塞8和中活塞10之间。本技术的气缸,使用时,进气口16和排气口17同时进气,进气口16进气进入前活塞腔9内,前活塞腔9内气压增大推动前活塞8移动至与第一连接座3相抵,以将前活塞8限位,排气口17进气进入后活塞腔13内,后活塞腔13内气压增大推动后活塞12移动,后活塞12带动后活塞杆15移动,后活塞杆15通过中活塞10带动前活塞杆14移动伸出,当中活塞10移动至与隔套23相抵时,会推动隔套23与前活塞8相抵,由于此时前活塞8处于限位状态,从而将隔套23和中活塞10限位,此时前活塞杆14不再伸出,中活塞10移动的过程中,中活塞腔11内的气体从控制口18排出,当需要调节前活塞8的行程时,使进气口16停止进气,排气口17继续进气,进气口16停止进气时,前活塞8不再限位,前活塞8可相对前活塞杆14移动,中活塞10通过隔套23推动前活塞8移动,从而使得前活塞杆14继续向外伸出,直至中活塞10与第一连接座3相抵,从而使得前活塞杆14具有两种行程,前活塞8移动时,前活塞8内的气体从进气口16排出,当活塞杆需要缩回时,控制口18进气,气体进入控制腔内,控制腔内气压增大从而推动中活塞10向第二连接座5所在方向移动,中活塞10移动时带动前活塞杆14和后活塞杆15缩回,此时排气口17排气,同时控制腔内气压增大时会推动前活塞8向前盖1所在方向移动,此时进气口16排气。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较小,节省安装空间,行程可变,而且不需要增加外置设备,更节省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的,前盖嵌设有与前活塞杆相适应的导向套21,导向套21对前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保证了前活塞杆运动的同轴度,前活塞8上嵌设有与前盖1配合的前防撞垫片19,后活塞12上嵌设有与后盖7配合的后防撞垫片20,通过前防撞垫片19和后防撞垫片20以使得前活塞8和后活塞12在移动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因碰撞而发生磨损,同时隔套23也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使其运动时,不会发生直接的金属撞击。前活塞8上嵌设有与前缸筒2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中活塞10上嵌设有与中缸筒4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后活塞12上嵌设有与后缸筒6配合的密封圈和耐磨环,通过增加耐磨环,使前活塞8、中活塞10和后活塞12不易因磨损而发生偏转,延长了气缸的使用寿命,前活塞8上嵌设有与前活塞杆14配合的防尘组合圈22,防止灰尘进入气缸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依次固定连接,前缸筒(2)形成有前活塞腔(9),前活塞腔(9)内设有前活塞(8),前盖(1)上设有与前活塞腔(9)连通的进气口(16), 中缸筒(4)形成有中活塞腔(11),中活塞腔(11)内设有中活塞(10),后缸筒(6)形成有后活塞腔(13),后活塞腔(13)内设有后活塞(12),后盖(7)上设有与后活塞腔(13)连通的排气口(17),中活塞(10)一侧设有前活塞杆(14),中活塞(10)另一侧设有后活塞杆(15),前活塞杆(14)穿过前活塞(8)伸出于前盖(1)外,后活塞杆(15)穿过第二连接座(5)伸入后活塞腔(13)内与后活塞(12)连接,前活塞(8)和中活塞(10)之间形成控制腔,第一连接座(3)上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口(18),控制腔内设有活动套设于前活塞杆(14)外的隔套(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前盖(1)、前缸筒(2)、第一连接座(3)、中缸筒(4)、第二连接座(5)、后缸筒(6)、后盖(7)依次固定连接,前缸筒(2)形成有前活塞腔(9),前活塞腔(9)内设有前活塞(8),前盖(1)上设有与前活塞腔(9)连通的进气口(16),中缸筒(4)形成有中活塞腔(11),中活塞腔(11)内设有中活塞(10),后缸筒(6)形成有后活塞腔(13),后活塞腔(13)内设有后活塞(12),后盖(7)上设有与后活塞腔(13)连通的排气口(17),中活塞(10)一侧设有前活塞杆(14),中活塞(10)另一侧设有后活塞杆(15),前活塞杆(14)穿过前活塞(8)伸出于前盖(1)外,后活塞杆(15)穿过第二连接座(5)伸入后活塞腔(13)内与后活塞(12)连接,前活塞(8)和中活塞(10)之间形成控制腔,第一连接座(3)上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口(18),控制腔内设有活动套设于前活塞杆(14)外的隔套(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行程多位置阻挡气缸,其特征在于:前盖(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信强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米克气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