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8441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包括鼻架、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总气管及第一换气阀,鼻架包括鼻架本体及支撑臂,鼻架本体包括连接臂及鼻塞。第一支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换气阀的第二端导通连接,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与连接臂的第二端导通连接,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上均设置有与鼻塞相连通的呼吸气道及压力检测气道。第一换气阀的第一端与连接臂的第一端导通连接。其中,第一换气阀为文丘里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使用及能够快速提供空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优点。

Nasal breathing oxygen breathing device and breathing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asal breathing oxygen breathing device and a breathing device. The nasal breathing oxygen breathing device comprises a nasal frame, a first bronchus, a second bronchus, a general trachea and a first ventilation valve. The nasal frame comprises a nasal frame body and a supporting arm, and the nasal frame body comprises a connecting arm and a nasal obstruction.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bronchus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ventilation valve,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bronchus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general trachea,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bronchus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 of the connecting arm,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bronchus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general trachea. The first bronchus, the second bronchus and the general trachea are all equipped with respiratory and pressure detection airways connected with nasal obstruction.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ventilation val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connecting arm. Among them, the first ventilation valve is Venturi valv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easy use and fast supply of air and oxygen m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
技术介绍
在医疗中,吸氧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吸氧使病人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高于大气氧浓度,可以提高肺泡内的氧分压,改善缺氧症状。不同疾病的患者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每天定量吸氧,可清洁呼吸系统,缓解病情,患有心脏病、脑中风等疾病的患者,定期吸氧也可降低发病频率,改善内脏功能,病人在进行手术中也需要吸氧。现有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通常包括鼻吸罩,应用鼻吸罩吸氧时,患者呼出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水珠多了便会顺着面罩壁流至面部,这样便会使患者与面罩接触处的皮肤被水浸泡,从而出现潮红、脱皮、湿疹、局部疼痛和瘙痒,患者会极度不适,难以连续长时间应用面罩吸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及便于使用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及便于使用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包括鼻架、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总气管及第一换气阀,所述鼻架包括鼻架本体及支撑臂,所述鼻架本体包括连接臂及鼻塞;所述鼻塞及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连接臂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鼻塞相连通的呼吸气道及压力检测气道;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导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换气阀为文丘里阀。优选地,所述压力检测气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呼吸气道的横截面积。优选地,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还包括第二换气阀,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换气阀或/和所述第二换气阀包括文丘里阀。优选地,所述第一换气阀包括阀体及第一连接管,所述阀体设置有第一气道及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二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二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周面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臂扣接相连的扣接环;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处设置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环绕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设置,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对接柱,所述第一对接柱插设在所述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对接柱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鼻塞相连通。优选地,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还包括防脱调节件,所述防脱调节件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气管及所述第二支气管的导向运动。优选地,所述防脱调节件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气管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气管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鼻架本体为硅胶件,所述支撑臂为塑胶件,所述支撑臂与所述连接臂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还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扣接件、腔盖及接头,所述总气管的第二端插设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内;所述扣接件的第一端插设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内,所述扣接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扣接件的第二端的侧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外部设备扣接相连的扣接部;所述接头的第一端插设在所述扣接件内,所述接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扣接件外,所述接头设置有第三气道、第四气道、第五气道及气腔,所述第三气道与所述呼吸气道相连通,所述第四气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气道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第四气道与所述压力检测气道相连通,所述气腔位于所述第四气道与所述第五气道之间并与所述第四气道及所述第五气道相连通,所述腔盖盖设在所述气腔上。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呼吸设备,包括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气压传感器、控制器及供氧装置,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的压力检测气道的气压;所述供氧装置与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供氧装置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气压传感器传送过来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供氧装置工作;其中,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本技术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及呼吸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所述鼻架、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之间的配合,所述鼻架包括鼻架本体及支撑臂,所述鼻架本体包括连接臂及鼻塞;所述鼻塞及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连接臂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因此,其它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时通过所述支撑臂支撑所述鼻塞以使所述鼻塞可靠地与用户的鼻腔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支气管及第二支气管分别悬挂在用户的耳部上,因而连接可靠及便于使用;此外,由于所述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鼻塞相连通的呼吸气道及压力检测气道,通过所述压力检测气道可根据用户的需氧量自动对氧气的供应量进行调节,因而可适应多种用户,治疗效果好,由于所述第一换气阀为文丘里阀,可通过所述压力检测气道检测到用户呼吸的细微气压变化,因而能够快速提供空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本技术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部分结构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A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图2所示B区域的放大图。图5是图1所示本技术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是图1所示本技术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的第一换气阀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本技术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呼吸设备一种实施例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至图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包括鼻架1、第一支气管2、第二支气管3、总气管4及第一换气阀5,所述鼻架1包括鼻架本体11及支撑臂12,所述鼻架本体11包括连接臂111及鼻塞112。所述鼻塞112及所述支撑臂12均与所述连接臂111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11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连接臂111背向所述鼻塞11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鼻塞112相连通的容纳槽113,所述容纳槽113位置相对的两端端面处均设置有扣接槽114。所述支撑臂12盖设在所述容纳槽114上,并均与所述扣接槽114扣接相连。所述连接臂111的第一端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对接柱115,所述连接臂111的第二端端面处设置有第二对接柱116。在本实施例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鼻架、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总气管及第一换气阀,所述鼻架包括鼻架本体及支撑臂,所述鼻架本体包括连接臂及鼻塞;所述鼻塞及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连接臂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鼻塞相连通的呼吸气道及压力检测气道;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导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换气阀为文丘里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鼻架、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总气管及第一换气阀,所述鼻架包括鼻架本体及支撑臂,所述鼻架本体包括连接臂及鼻塞;所述鼻塞及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连接臂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总气管的第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第一支气管、第二支气管及总气管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鼻塞相连通的呼吸气道及压力检测气道;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导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换气阀为文丘里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气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呼吸气道的横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还包括第二换气阀,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气管的第一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气阀为文丘里阀。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鼻吸式氧气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气阀包括阀体及第一连接管,所述阀体设置有第一气道及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二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二端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端面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周面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臂扣接相连的扣接环;所述阀体的第一端端面处设置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环绕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设置,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对接柱,所述第一对接柱插设在所述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对接柱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鼻塞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至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慧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兴创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