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837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包括杖身、蓄力杆、弹簧、夹持部、支撑座、万向轮、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二支撑杆。夹持部底部与杖身顶部固定连接,杖身底部与万向轮固定连接,蓄力杆底部与支撑座顶部固定连接,杖身穿过蓄力杆和支撑座,蓄力杆与杖身通过弹簧实现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支撑座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作为与地面的着力点,实现了多点支撑,更加稳当,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弹簧的压缩和万向轮的滚动来辅助患者发力,更加省力、方便,夹持部的底面前端向上倾斜,使得其他结构也对应的与水平面倾斜,扩大了拐杖活动范围,减少了摆动拐杖的频率,更加实用。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Lower Limb Fracture Patien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lower limb fracture patients, which comprises a staff body, a accumulator rod, a spring, a clamping part, a support seat, a universal wheel, a first support rod and a second support rod. The bottom of the clamping part is fixed with the top of the cane body, the bottom of the cane body is fixed with the universal wheel, the bottom of the accumulator rod is fixed with the top of the support seat, and the cane body passes through the accumulator rod and the support seat. The accumulator rod and the cane body are movably connected through the spring, and the first support rod, the second support rod are fix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support seat. The multi-point support is more stable, and the patients can be assisted by the compression of the spring and the rolling of the universal wheel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It is more labor-saving and convenient. The bottom front end of the clamping part inclines upward, which makes other structures incline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enlarges the range of crutch movement, reduces the frequency of swinging crutches, and is more practic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在骨科医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腿部骨折或者其他下肢伤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治疗过后一般都无法正常行动,需要一段时间的静养才能配合使用轮椅、拐杖之类的辅助器械进行行走。拐杖的使用不仅十分费力,而且由于一般拐杖是直线型的杖身设计,更适合用来支撑站立,用来行走时,前后摆动拐杖的频率十分高,除此以外,拐杖底部一般只有一个支撑点,容易造成患者摔倒,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省力、专门用于下肢不便的患者行走以及底部更加稳当的辅助装置成为骨科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其具有的特点:更加省力方便;杖身向前倾斜设置,更适于行走;底部设有多个支撑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包括杖身、蓄力杆、夹持部、支撑座、万向轮、弹簧、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二支撑杆;杖身穿过蓄力杆和支撑座,弹簧同时与杖身、蓄力杆固定连接,实现杖身与蓄力杆的活动连接,夹持部底部与杖身顶部固定连接,夹持部底面前端向上倾斜设置,万向轮与杖身底部固定连接,支撑座顶部与蓄力杆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与支撑座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与支撑座底部固定连接,一般状态下,万向轮不接地;杖身包括杖身本体和弹簧连接盘,弹簧连接盘固定设于杖身本体上端偏下的位置,弹簧连接盘底部与弹簧固定连接;蓄力杆包括杆身、活动槽、杖身槽,活动槽固定设于杆身内部上端,活动槽底部与弹簧固定连接,杖身槽贯通杆身,杖身穿过杖身槽,杆身底部与支撑部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座上设有杖身孔,杖身穿过杖身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拐杖向前迈出时,此时的受力点是底部的四根支撑杆,患者发力向前移动,此时患者对杖身产生作用力,弹簧被压缩可以帮助患者蓄力,同时杖身也渐渐从杖身槽中伸出伸长,渐渐地,受力点变成两根第一支撑杆和万向轮,摩擦力变小,当患者将拐杖向后摆时,万向轮会有很明显的一个向前的助推力,整个过程,患者的行动更加省力。夹持部底面前端向上倾斜的设置,使得整个杖身、蓄力杆、支撑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倾斜地设置,相比较垂直地面地设置,这种方式无疑更加便于发力,且拐杖的活动范围更大,迈一步行动的距离更远,拐杖的摆动频率就更低,更加方便,适于行走,底部的四个支撑杆相较于其他拐杖,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杖身还包括防脱盘,防脱盘固定设于杖身本体上端,防脱盘位于弹簧连接盘的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脱盘可以限制杖身向上伸出的活动范围,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弹簧,防止弹簧被拉的过长。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底部设有防滑橡胶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作为拐杖的着力点,设置防滑橡胶套可以有效避免打滑,更加安全。进一步地,夹持部包括夹持座、握持槽和握持棒,夹持座底部与杖身顶部固定连接,握持槽固定设于夹持座上,握持棒设于握持槽内,握持棒与夹持座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持棒便于手部发力,夹持座便于患者通过腋下夹持的方式来分散用力,便于长时间的持久行走,有助于帮助恢复。进一步地,夹持座顶部和握持棒上设有橡胶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使用体验,发力更加舒适,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底部为弧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着力点为弧形结构更符合力学设定,相较于平底的结构,患者可以更为随意地使用和摆动拐杖且不影响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杖身与蓄力杆连接结构剖视图;图中:1、杖身;11、杖身本体;12、防脱盘;13、弹簧连接盘;2、蓄力杆;21、杆身;22、活动槽;23、杖身槽;3、夹持部;31、夹持座;32、握持槽;33、握持棒;4、支撑座;41、杖身孔;5、万向轮;6、弹簧;7、第一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如图1-2所示,杖身本体11穿过蓄力杆2的杖身槽23和支撑座4的杖身孔41。蓄力杆2内设有活动槽22,弹簧6的一端与活动槽22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6的另一端与弹簧连接盘13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连接盘13固定设于杖身本体11的上端偏下的位置。在弹簧连接盘13的上方,防脱盘12与杖身本体11固定连接,且防脱盘12位于活动槽22内。由此,杖身1和蓄力杆2通过弹簧连接盘13、活动槽22以及弹簧6实现了活动连接,通过防脱盘12和活动槽22实现了杖身1和蓄力杆2的活动限制和结构稳固,最终实现了蓄力杆2和杖身1的有限活动连接。夹持部3包括夹持座31、设于夹持座31上的握持槽32以及设于握持槽32内、与夹持座31固定连接的握持棒33。夹持座31的底部与杖身本体11的顶部固定连接,杖身本体11的底部与万向轮5固定连接,蓄力杆2的底部与支撑座4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的顶部与支撑座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7数量为2,设置在支撑座4底部的前端,第二支撑杆8数量也为2,对应第一支撑杆7的位置设置在支撑座4底部的后端,第一支撑杆7相对于第二支撑杆8长度更长。万向轮5设置在四根支撑杆中央,彼此间不接触。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拐杖整体是可拆装的设计,在夹持部3的底部和万向轮5的连接座顶部都设有杖身螺纹孔,支撑座4底部设有四个支撑杆螺纹槽,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上端都设有螺纹,杖身1上端和下端也设有螺纹,其他部件都是固定连接好的。安装方法:将夹持部3和杖身1顶部通过螺纹旋转连接,万向轮5与杖身1底部螺纹旋转连接,将两根第一支撑杆7和支撑座4底部前端的两个螺纹孔通过螺纹旋转连接,将两根第二支撑杆8和支撑座4底部后端的两个螺纹孔通过螺纹旋转连接。工作原理:在拐杖向前迈出时,此时的受力点是支撑座4底部的四根支撑杆,患者发力向前移动,此时患者对杖身1产生作用力,弹簧6被压缩可以帮助患者蓄力,同时杖身1也渐渐从杖身槽23中伸出伸长,渐渐地,受力点变成两根第一支撑杆7和万向轮5,当患者将拐杖向后摆时,万向轮5会有很明显的一个向前的推力,夹持部3底面前端向上倾斜的设置,使得整个杖身1、蓄力杆2、支撑座4、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同步地倾斜设置。综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杖身1、蓄力杆2、支撑座4、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整体地向前倾斜设置,拐杖的活动范围更大,步距增加,摆动的频率变低,更适于下肢不便的患者行走使用;2、弹簧6和万向轮5的设计使得患者力的利用率更高,行进中产生的摩擦力更小,且万向轮5在行进的前半段中不接地,不影响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的底部采用弧形结构,患者使用拐杖时更加自由;3、支撑座4底部设有两根第一支撑杆7和两根第二支撑杆8增加了着力点,使得拐杖的使用更加稳定,且功能结构上十分合理;4、夹持部3上设有橡胶垫,改善了患者的使用体验,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的底部设有防滑橡胶套,增加了患者使用的安全性;5、防脱盘12的设计保证杖身1不会在蓄力杆2内随意滑动,它是有活动限制的,同时这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杖身(1)、蓄力杆(2)、夹持部(3)、支撑座(4)、万向轮(5)、弹簧(6)、第一支撑杆(7)以及第二支撑杆(8);所述杖身(1)穿过所述蓄力杆(2)和所述支撑座(4),所述弹簧(6)一端与所述杖身(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另一端与所述蓄力杆(2)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3)底部与杖身(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3)底面倾斜设置,所述万向轮(5)与所述杖身(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4)顶部与所述蓄力杆(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7)与所述支撑座(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8)与所述支撑座(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杖身(1)包括杖身本体(11)和弹簧连接盘(13),所述弹簧连接盘(13)固定设于所述杖身本体(11)上端,所述弹簧连接盘(13)底部与所述弹簧(6)固定连接,所述蓄力杆(2)包括杆身(21)、活动槽(22)、杖身槽(23),所述活动槽(22)固定设于所述杆身(21)内部上端,所述活动槽(22)底部与所述弹簧(6)固定连接,所述杖身槽(23)贯通所述杆身(21),所述杆身(21)底部与所述支撑座(4)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4)上设有杖身孔(41),所述杖身(1)穿过所述杖身孔(41)和所述杖身槽(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杖身(1)、蓄力杆(2)、夹持部(3)、支撑座(4)、万向轮(5)、弹簧(6)、第一支撑杆(7)以及第二支撑杆(8);所述杖身(1)穿过所述蓄力杆(2)和所述支撑座(4),所述弹簧(6)一端与所述杖身(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另一端与所述蓄力杆(2)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3)底部与杖身(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3)底面倾斜设置,所述万向轮(5)与所述杖身(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4)顶部与所述蓄力杆(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7)与所述支撑座(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8)与所述支撑座(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杖身(1)包括杖身本体(11)和弹簧连接盘(13),所述弹簧连接盘(13)固定设于所述杖身本体(11)上端,所述弹簧连接盘(13)底部与所述弹簧(6)固定连接,所述蓄力杆(2)包括杆身(21)、活动槽(22)、杖身槽(23),所述活动槽(22)固定设于所述杆身(21)内部上端,所述活动槽(22)底部与所述弹簧(6)固定连接,所述杖身槽(23)贯通所述杆身(21),所述杆身(21)底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萍张佩玲沈献芳陶海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