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3726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11:58
一种传递系统,包括桁架轨道结构(3),桁架轨道结构(3)包含主钢轨线(4)和位于不同的水平的辅助钢轨线(7),辅助钢轨线(7)通过一系列规则定向杆元件(8)与在相邻支架之间跨度处的主钢轨线连接。主钢轨线(4)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钢轨主体(4.1),其中主梁(6)放置在它们之间,而规则定向杆元件与主钢轨线(4)的连接组件(8.1)刚性地连接到主梁上。该主梁依次刚性地固定在两个钢轨主体(4.1)的相对基座(4.2)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规则定向杆元件与主钢轨线的连接组件(8.1)与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4.2)刚性地连接。提出了主钢轨线的高度与桁架轨道结构高度的比值,以及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的倾斜角范围。

Transfer system

A transfer system comprises a truss track structure (3), a truss track structure (3) comprising a main rail line (4) and an auxiliary rail line (7)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an auxiliary rail line (7) is connected to the main rail line at the span between adjacent supports through a series of regular directional bar elements (8). The main rail line (4) consists of two interconnected rail bodies (4.1), in which the main beam (6) is placed between them, and the connecting component (8.1) of the regular directional bar element and the main rail line (4) is rigidly connected to the main beam. The girder is rigidly fixed on the relative base (4.2) of the two rail bodies (4.1).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connecting component (8.1) of the regular directional bar element and the main rail line is rigidly connected with the relative base (4.2) of the rail body. The ratio of the height of the main rail to the height of the truss track structure and the range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formed by the rolling surface and the horizontal line are presen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递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输和传递系统领域,特别涉及具有传递结构的桁架式综合地面运输系统,该系统提供货客运输、供电和传递线路定位以及液气介质运输。
技术介绍
基于桁架(桁架结构)的运输和/或传递系统的结构是已知的。运输系统[1]是已知的,其轨道由三角形截面的桁架构成,其中运输模块是由两节彼此紧密相连的车厢组成并包括桁架,桁架沿着安装在桁架横截面顶部的轨道移动。为了保持平衡,该模块还安装在桁架边的另外两条钢轨上。桁架运输的结构[2]是已知的,是由圆形或矩形的截面或剖面(I形梁、槽形截面)的管形成的轨道,这些管通过具有三角形轮廓的横截面的桁架相互连接。运输模块或列车的运动可以是沿着安装在其下部的支撑钢轨(主钢轨)进行,而车厢的垂直稳定是由于它们的承载轮与位于其上部的承载钢轨(辅助钢轨线)之间的接触而形成的。支撑钢轨和承载钢轨都可以同时作为桁架的承重元件。轨道可以被壳体覆盖,以保护它免受降水的影响。桁架支撑在支架上,该桁架看起来像管状横截面的柱子,这类型的桁架被制作成可伸缩以便于高度调整从而使轨道适应表面不规则,或者看起来像高压输电线塔的框架结构。已知桁架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在其底部上建造的轨道结构实际上不占用土地面积,因为位于城市开发项目或自然景观之上的桁架比交替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立交桥轻,而且不需要巨大的柱子、土堤等作为支撑。沿着现有公路的桁架轨道实际上不会超出在运输流量之间的道路中值的界限。当铁轨穿过深谷、峡谷、深河床时,可以用绳索悬挂来进行支撑。因此,能在不增加若干车道的情况下,减少了公路上的交通强度;可以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运输服务;使运输系统组件和运营的费用降低。桁架的内部空间可用于铺设输电线、户外照明线路、电话线以及可用于乘客上车/下车或在紧急情况下从轨道的车辆撤离。轨道支架也可用于定位室外照明灯。常规的桁架结构的普遍缺点是在多个节点的多个平面上存在大量的连接单元,使得该结构是笨重和庞大的。这导致支撑桁架的支架的材料消耗增加,这些支架是安装成彼此之间存在较小的距离(小跨度)。桁架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是由于其中的预应力杆组件的精进与实施。尤尼茨基(Юницкого)运输系统[3]是已知的,其中轨道结构的形式是预应力弦杆桁架。在该系统中的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是由一个预应力承重构件制成的,它们位于相邻支架之间的不同水平上。它们通过一列有规律地以曲折的方式定向的杆元件相互连接。杆元件的纵向轴线与主、辅钢轨线的纵向轴线形成三角形。由于预应力轨道结构的特性与具有结构刚度的建筑特性(如常规的杆式框架)之间的结合和相互关系,使得系统的纵向刚度得到了提高。此外,实际上是在主线的零下垂处,可以将支架之间的跨度增加到50…100米及以上。这使得能够建立具有多轨和单轨轨道结构的运输系统。在已知的运输系统中,辅助钢轨线可以作为承重构件被制造,该辅助钢轨线不具有实心主体(当该主体转变为沿承重构件被间隔开的多个连接壳时),或者具有实心主体,该实心主体包括一承重构件。在后一种情况中,位于与其在同一平面的主钢轨线之下的辅助钢轨线(一根或多根)可用作护轨,该护轨具有一横向滚动面,用于单轨系统中的轮式车辆的空间定位。然而,已知的运输系统横向刚度不足,因而在进行高速运动时钢轨线结构不能达到所要求轨道结构均匀度。作为原型,尤尼茨基运输系统[4]是已知的。它包括至少一个桁架轨道结构,该桁架轨道结构包括安装在支架基座上的至少一条主钢轨线,以及至少一条位于不同水平的辅助钢轨线。主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其中轮式车辆的滚动面与主钢轨线相邻。辅助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主体内的预应力承重构件。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在相邻支架之间的跨度处通过一系列以曲折方式定向的杆元件相互连接。这些杆件放置在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的外侧,并与它们形成三角形。借助安装在杆件和线的组件中的交叉隔板,左线和右线在各自水平上相互连接。已知运输系统的钢轨线是由锚固支架之间伸展的线型钢轨形成。这些钢轨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一个延伸主体,具有滚动表面与之相连,并将预应力纵向承重构件封闭在其中。该滚动表面可由它自身的主体表面本身形成,例如以它的上部-头的形式来形成;或可由与该主体连接的表面贴着型的钢轨或头形成。在任意实施例中,与主体连接的滚动表面形成用于车辆承载轮的平滑轨道,每个车轮在轨道结构上施加垂直载荷。已知的桁架结构包括组合成轨道的钢轨线,这些桁架结构共同缺点是,由于存在大量交叉隔板形式的连接元件导致材料消耗相对较高;因此,该系统的装配工艺是复杂的并耗费人力的。大量的连接元件和由此带有钢轨线的组件不能提供足够的系统横向刚度和弹性稳定性(整体特性),以及足够的安全性。组合成轨道的钢轨线的设计的另一个缺点与以下因素有关:滚动表面,它是由主体表面(它的上部-头)形成的或由与主体连接的表面贴着型的钢轨或头形成,该滚动表面总是位于上主体部分的一侧。与主体连接的滚动表面形成平滑的轨道,用于车辆的承载轮。每个承载轮在轨道结构上施加垂直载荷,不能提供与车辆运动平稳性和舒适性有关的特性,特别是在进行高速运动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实现以下工程目标:-由于增加了轨道结构的横向刚度,使沿轨道整体长度的轮距横向尺寸稳定;-提高传递系统的弹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传递系统的物理特性和运作特性,提高轨道结构的整体结构刚性和轨道的均匀度;-提高与车辆运动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延伸传递系统的功能。由包含至少一个桁架轨道结构的传递系统来实现了与本专利技术目的相一致的技术效果。该桁架轨道结构包括安装在支架基座上的至少一条主钢轨线,以及至少一条位于不同水平的辅助钢轨线。主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其中轮式车辆的滚动面与主钢轨线相邻。辅助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内的预应力承重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主钢轨线与相邻支架之间的辅助钢轨线通过一系列规则定向的杆元件连接。杆元件的纵向轴线与主、辅钢轨线的纵向轴线形成三角形,杆元件的组件中的顶部彼此规则分布并与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交替分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尤尼茨基传递系统的区别特征在于,主钢轨线包括两个相对于中间平面相对放置和彼此连接的钢轨主体,在这两个钢轨主体之间放置主梁;规则定向的杆元件的组件和主钢轨线沿着桁架轨道结构的整个长度与位于钢轨线之间的主梁连接。该主梁依次刚性地固定在两个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上。在这种情况下,主钢轨线主体的高度h,m与桁架轨道结构的高度H,m的比例如下:5≤H/h≤50,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在0-45°范围内的角,形成用于轮式车辆的主轨道,该滚动表面与钢轨主体相邻。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尤尼茨基传递系统的区别特征在于,与第一实施例的原型具有共同特征在为主钢轨线包括两个相对于中间平面相对放置且相互连接的钢轨主体;规则定向的杆元件的组件和主钢轨线沿着桁架轨道结构的整个长度与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主钢轨线主体的高度h,m与桁架轨道结构的高度H,m的比例如下:5≤H/h≤50,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在0-45°范围内的角,形成用于轮式车辆的主轨道,该滚动表面与钢轨主体相邻。该主梁包括延伸主体,优选地是圆形管或异形管的形式。在本专利技术中,至少一个预应力承重构件可以放置在主梁主体中。或者,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递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桁架轨道结构,所述桁架轨道结构包括安装在支架基座上的至少一条主钢轨线,以及至少一条位于不同水平的辅助钢轨线,其中,所述主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其中轮式车辆的滚动表面与主钢轨线相邻,所述辅助钢轨线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在相邻支架之间的跨度上的主钢轨线通过一系列规则定向杆元件与辅助钢轨线连接,所述规则定向杆元件的纵轴线与主、辅助钢轨线的纵轴线形成三角形,所述杆元件彼此规则分布,并与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交替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轨线包括两个相对于中间平面相对放置和彼此连接的钢轨主体,在这两个钢轨主体之间放置主梁;规则定向的杆元件和主钢轨线的连接处沿着桁架轨道结构的整个长度与位于钢轨主体之间的主梁刚性地连接;所述主梁依次刚性地固定在两个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上,其中所述主钢轨线主体的高度h,m与桁架轨道结构的高度H,m的比例如下:5≤H/h≤50,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0至45°范围内的角,并形成用于轮式车辆的主轨道,所述滚动表面与钢轨主体相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0 EA 2016006311.一种传递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桁架轨道结构,所述桁架轨道结构包括安装在支架基座上的至少一条主钢轨线,以及至少一条位于不同水平的辅助钢轨线,其中,所述主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其中轮式车辆的滚动表面与主钢轨线相邻,所述辅助钢轨线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在相邻支架之间的跨度上的主钢轨线通过一系列规则定向杆元件与辅助钢轨线连接,所述规则定向杆元件的纵轴线与主、辅助钢轨线的纵轴线形成三角形,所述杆元件彼此规则分布,并与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交替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轨线包括两个相对于中间平面相对放置和彼此连接的钢轨主体,在这两个钢轨主体之间放置主梁;规则定向的杆元件和主钢轨线的连接处沿着桁架轨道结构的整个长度与位于钢轨主体之间的主梁刚性地连接;所述主梁依次刚性地固定在两个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上,其中所述主钢轨线主体的高度h,m与桁架轨道结构的高度H,m的比例如下:5≤H/h≤50,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0至45°范围内的角,并形成用于轮式车辆的主轨道,所述滚动表面与钢轨主体相邻。2.一种传递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桁架轨道结构,所述桁架轨道结构包括安装在支架基座上的至少一条主钢轨线,以及至少一条位于不同水平的辅助钢轨线,其中,所述主钢轨线是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其中轮式车辆的滚动表面与主钢轨线相邻,所述辅助钢轨线制造成封闭在延伸的主体中的预应力承重构件的形式,在相邻支架之间的跨度上的主钢轨线通过一系列规则定向杆元件与辅助钢轨线连接,所述规则定向杆元件的纵轴线与主、辅助钢轨线的纵轴线形成三角形,所述杆元件彼此规则分布,并与主钢轨线和辅助钢轨线交替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轨线包括两个相对于中间平面相对放置和彼此连接的钢轨主体;规则定向的杆元件和主钢轨线的连接件沿着桁架轨道结构的整个长度与所述钢轨主体的相对基座刚性地连接;所述主钢轨线主体的高度h,m与桁架轨道结构的高度H,m的比例如下:5≤H/h≤50,滚动表面与水平线形成0至45°范围内的角,并形成用于轮式车辆的主轨道,所述滚动表面与钢轨主体相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主梁包括圆形管或异形管形式的延伸主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主梁是制造成在其主体中放置至少一个预应力承重构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主梁是制造成在其主体中不放置预应力承重构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主梁是制造成I形梁或槽形截面或条形组合的形式。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E·尤尼茨基
申请(专利权)人:A·E·尤尼茨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白俄罗斯,BY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