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6014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包括支撑板机构和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多条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移动平台;移动平台上设置有三组与支撑板机构连接的千斤顶,支撑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的自由端,第二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铰接端,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二支撑板的自由端;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底座与移动平台固定连接,其撑杆竖直往复运动;第三组千斤顶的底座与移动平台通过水平转轴连接,第三组千斤顶相对于移动平台在竖直面上倾斜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更加灵活,效率高,安全可靠,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A Slip Formwork for Cast-in-situ Beams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discloses an integral slip formwork for cast-in-situ beams,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 plate mechanism and a support system. The support system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tracks, and a mobile platform is arranged on the track; three groups of jack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plate mechanism are arranged on the mobile platform, and the support plate mechanism includes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the second support plate articu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first group. The supporting rods of jacks are articulated at the free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plate, the supporting rods of the second group of jacks are articulated at the articulated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supporting rods of the third group of jacks are articulated at the free end of the second supporting plate; the base of the first group of jacks and the second group of jacks are fixed to the mobile platform, and the supporting rods of the third group of jacks move vertically and reciprocally; and the bas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third group of jacks The moving platform is connected by a horizontal rotating shaft, and the third group of jacks rotates obliquely on the vertical plane relative to the moving platfor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more flexible use, high efficiency, safety and reliability, so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
本技术属于建筑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混凝土梁浇筑的模板主要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板下方的支撑系统,在进行不同结构设计的混凝土梁浇筑过程中,支撑板的结构为固定式结构,均为提前根据设计进行加工定型完成的,该种支撑板一旦成型,将只能用于此种对应结构的模板中,无法灵活改变应用于其他的模板,带来了资源重复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现有现浇梁施工,支撑板采用普通散拼钢模,即将支撑板进行分段安装后,待梁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再将支撑板分段拆除,用于进行下一孔梁的施工。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浇筑完成后,支撑板从拆模到再次安装完成周期较长,耗时约7天,且拆模时支撑板易对已浇筑线架梁翼缘部位造成磕碰损伤。因此,对于上述技术问题,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旨在通过将支撑板以相对活动的方式连接,可灵活改变其相对夹角,便于应用于不同倾角设计的混凝土梁浇筑施工中;同时,将支撑板下方的支撑系统进行改进,支撑系统通过液压系统将支撑板进行上下调节和夹角调节,快速实现支撑板与浇筑面的贴合与分离,并通过滚轮装置平稳移动支撑板,方便将支撑板快速转移至下一施工段,提高了施工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包括支撑板和位于支撑板机构下方的支撑系统。具体地说,所述的支撑系统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工字钢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移动平台,移动平台通过滚轮与工字钢配合;所述移动平台上设置有三组与支撑板机构连接的自降螺旋千斤顶,所述的支撑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的自由端,第二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铰接端,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二支撑板的自由端;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底座与移动平台固定连接,其撑杆竖直往复运动;第三组千斤顶的底座与移动平台通过水平转轴连接,第三组千斤顶相对于移动平台在竖直面上倾斜转动。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实现移动平台沿浇筑面的走向平稳运行至少需要两条轨道,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难免出现设备故障,为减少设备故障对施工进程的影响,所述的工字钢轨道数量为三,包括两条常用工作轨道和一条备用轨道。一般情况下备用轨道设置于两条工作轨道的中间,当任一条工作轨道出现故障时,备用轨道可及时进入正常工作。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考虑到浇筑面一般较长,难以通过一整个移动平台将浇筑面全面覆盖,故增加移动平台的数量,共同对浇筑面进行覆盖,减少了单个移动平台承受的载荷,也将技术难度降低,一般情况下,所述移动平台数量为三并在轨道上依次紧密排布,三个移动平台依次排布后可一次对达到30m跨度的浇筑面进行浇筑。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移动平台下方的滚轮数量至少为六,每条轨道上的滚轮数量相同。若采用的滚轮数量为六,正常工作运行时,每条轨道上的滚轮数量均为二,任一轨道不能正常工作时,还剩四个滚轮可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移动平台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当移动平台移动至既定位置时,需要进行定点停靠,故需要设置限制滚轮继续运行的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方案是,所述的移动平台下方设置有若干轮轴,滚轮均设置于轮轴上;所述的轮轴上还设有减速刹车机构。通过减速刹车机构限制移动平台的运行,可实现移动平台的定点停靠。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本技术采用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减速刹车机构包括设置在轮轴上并与轮轴同步转动的刹车轮,设置在移动平台下表面并与刹车轮配合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上设有摩擦片,摩擦片在夹紧机构的作用下与刹车轮接触或者分离。再进一步,对上述技术方案继续优化,夹紧机构采用如下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夹紧机构包括两根设置在移动平台下方的固定柱,两根固定柱上相对铰接有夹持曲杆,摩擦片设置于夹持曲杆的下端,夹持曲杆的上端连接一刹车压杆。优选的,所述的摩擦片采用半金属刹车片。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实现夹角改变的同时,也需要确保浇筑面的平滑,故千斤顶与支撑板的连接均设置于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支撑板自由端的下表面、第一支撑板铰接端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自由端的下表面均设置有铰接座,第一组千斤顶、第二组千斤顶和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分别连接至对应铰接座。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高移动平台的强度以增加支撑板在支撑过程中的可靠性,所述的移动平台由钢材料制成,移动平台一般为方形。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支撑板的强度以利于浇筑面成型定型,所述的支撑板采用钢材料制成,支撑板与浇筑面接触的表面为平整面,另一表面纵横设置有加强筋。以上内容对该滑移模板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解释说明,现结合其结构对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具体使用时,该移动平台停靠于轨道上,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将第一支撑板顶起,并通过调整两组千斤顶的高度实现角度的改变;第三组千斤顶对第二支撑板支撑并固定其倾角,如此实现浇筑面的确定。在浇筑完成后,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撑杆下降,将第一支撑板下放,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回收,将第二支撑板收回,如此实现支撑板脱离浇筑面;移动平台在滚轮的驱动下带动支撑板往下一施工段前进,到达施工段后重复上述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将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设置为铰接,并通过千斤顶调节两个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可方便实现支撑板与多种浇筑面的配合使用,兼容性更广,使用灵活性更高。2.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支撑系统,通过支撑系统带动支撑板从一个施工段迁移至另一施工段,工作效率高,对浇筑面的损坏小。3.本技术减少了模板安拆吊装作业过程,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4.本技术减少了人工操作,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夹紧机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对应的含义为:1-移动平台;2-滚轮;3-轨道;4-轮轴;5-刹车轮;6-第一组千斤顶;7-第二组千斤顶;8-第三组千斤顶;9-铰接座;10-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固定柱;13-夹持曲杆;14-摩擦片;15-刹车压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释。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通过现有的卷扬机提供驱动力实现位移。所述的滑移模板包括支撑板和位于支撑板机构下方的支撑系统。具体地说,所述的支撑系统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工字钢轨道3,轨道3上设置有移动平台1,移动平台1通过滚轮2与工字钢配合;所述移动平台1上设置有三组与支撑板机构连接的自降螺旋千斤顶,所述的支撑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第一组千斤顶6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10的自由端,第二组千斤顶7的撑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包括支撑板机构和位于支撑板机构下方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系统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工字钢轨道(3),轨道(3)上设置有移动平台(1),移动平台(1)通过滚轮(2)与工字钢配合;所述移动平台(1)上设置有三组与支撑板机构连接的自降螺旋千斤顶,所述的支撑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第一组千斤顶(6)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10)的自由端,第二组千斤顶(7)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10)与第二支撑板(11)的铰接端,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二支撑板(11)的自由端;第一组千斤顶(6)和第二组千斤顶(7)的底座与移动平台(1)固定连接,其撑杆竖直往复运动;第三组千斤顶(8)的底座与移动平台(1)通过水平转轴连接,第三组千斤顶(8)相对于移动平台(1)在竖直面上倾斜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包括支撑板机构和位于支撑板机构下方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系统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工字钢轨道(3),轨道(3)上设置有移动平台(1),移动平台(1)通过滚轮(2)与工字钢配合;所述移动平台(1)上设置有三组与支撑板机构连接的自降螺旋千斤顶,所述的支撑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第一组千斤顶(6)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10)的自由端,第二组千斤顶(7)的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板(10)与第二支撑板(11)的铰接端,第三组千斤顶的撑杆铰接于第二支撑板(11)的自由端;第一组千斤顶(6)和第二组千斤顶(7)的底座与移动平台(1)固定连接,其撑杆竖直往复运动;第三组千斤顶(8)的底座与移动平台(1)通过水平转轴连接,第三组千斤顶(8)相对于移动平台(1)在竖直面上倾斜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字钢轨道(3)数量为三,包括两条常用工作轨道(3)和一条备用轨道(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平台(1)数量为三并在轨道(3)上依次紧密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梁整体滑移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平台(1)下方的滚轮(2)数量至少为六,每条轨道(3)上的滚轮(2)数量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现浇梁整体滑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兆元魏平王毅元李多财李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铁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