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3318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过滤装置,第一过滤装置上方设置有污水输入管道,第一过滤装置包括复数个圆形平面和位于圆形平面上端中心位置的坡形斜面,圆形平面由小至大依次向下层叠,圆形平面的下端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与第二过滤装置相连接,第二过滤装置连接微滤装置,微滤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支撑壳体的支脚,壳体内设置有微滤网,微滤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微滤网上污泥的压泥槽,微滤网伸入压泥槽的上方,微滤网位于压泥槽的上方端设置有风刀,微滤网底端设置有输送微滤网的输送轨道,输送轨道与电机连接,壳体的底端连通曝气池,曝气池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净化池;本发明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减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A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filtering device. The sewage input pipeline is arranged above the first filtering device. The first filtering devic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circular planes and a slope-shaped slope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circular plane. The circular planes are stacked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a catchment tank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circular plane. The catchment tank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filtering device. The second filter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microfiltration device. The microfiltration device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supporting foot for supporting the shell.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microfiltration screen. At one end of the microfiltration screen, a mud pressure tank for collecting sludge from the microfiltration screen is set. The microfiltration screen extends to the top of the mud pressure tank. The air knife is set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mud pressure tank, and the conveying track for conveying the microfiltration screen is set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microfiltration screen. The conveying tra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tor, the bottom end of the shell is connected with the aeration tank, and the treated sewage from the aeration tank is discharged to the purification tank; the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of the invention avoids the use of chemical agents and reduces secondary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放入污水管道,通过污水管道,排入江、河、湖、海。有的地方将污水输往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或排入江、河、湖、海。近来有些生活小区设有化粪池,将污水通过化粪池渗入地下,以此方式处理污水。上述污水处理的方式有诸多缺点: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湖、海,直接造成水污染。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重复利用污水,或处理后排放污水的方式,固然比直接排放好,但污水处理成本很高,处理过程中要使用大量化学剂,化学剂亦会造成水的二次污染。因此,亟需获得一种污染小,处理成本低,实现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成本高,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输入管道,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微滤装置,曝气池和净化池,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上方设置有污水输入管道,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复数个圆形平面和位于圆形平面上端中心位置的坡形斜面,所述圆形平面由小至大依次向下层叠,所述圆形平面的下端设置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端设置出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出水管,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连接进水管,所述池体内设有中心管,所述进水管穿入所述中心管,所述池体内环绕中心管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池体分为沉淀区及清水区,所述池体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池体至于支架上,所述池体下端设有排污管,上端沿周向设有溢水槽,所述溢水槽的外侧连接出水管,所述中心管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设有分流板,所述中心管与分流板之间设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的上端连接中心管的下端,所述进水管置于中心管内部的一端为弯曲端,所述弯曲端的端口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过滤层为PP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端设有由若干个双头水帽平铺而成的水帽层,所述出水管连通微滤装置,所述微滤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支撑壳体的支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微滤网,所述微滤网将壳体分成上下两个区域,所述微滤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微滤网上污泥的压泥槽,压泥槽的上方设置有风刀,所述微滤网底端设置有输送微滤网的输送轨道,所述输送轨道与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的底端连通曝气池,所述曝气池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净化池。污水输入管道排出的污水排至坡形斜面,在污水流动过程中,受污水与坡形斜面间的摩擦阻力作用,其中的较大固体物被截留至斜面上,污水继续流入圆形平面,经过复数个圆形平面的截留,其中的较小固体物被截留。坡形斜面和圆形平面构成的第一过滤装置对污水进行初步过滤;经过第一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污水进入集水槽,集水槽起到缓冲池的作用,集水槽储藏的水经出水口进入第二过滤装置,污水由进水管流入中心管,经中心管自上而下流出,在分流板作用下均匀地进入沉淀区,污水沿沉淀区缓慢上升,污水中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池体的底部,形成污泥,污泥经排污管排出池外,污水中密度小于水的颗粒以及沉降速度小于水流上升速度的颗粒会随着水流向上运动,上升至PP棉过滤层被PP棉过滤层拦截,清水经水帽层均匀上升至溢水槽,经溢水槽收集汇入至出水管,经出水管排出。出水管排出的污水流入微滤装置;微滤装置内设置有微滤网,微滤网将壳体分成上下两个区域,污水中的固体物被微滤网截留,当微滤网上的固体物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位于微滤网下端的输送轨道在电机的作用下带动微滤网向上移动,位于压泥槽上方的风刀将微滤网中的固体物刮到压泥槽中,电机反转,微滤网在输送轨道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继续进行过滤过程,微滤网过滤后的污水进入壳体底端;壳体底端连通曝气池,经曝气池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净化池,进行最终净化,净化后的水用于回用或直接排放。第一过滤装置进行污水的初步过滤,将污水中颗粒相对较大的固体物拦截,颗粒较小的固体物随污水进入第二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将沉降与过滤相结合,提高过滤效率,同时减少PP棉过滤层中污泥的产生,降低人力成本;在第一过滤装置后设置第二过滤装置,避免微滤装置中污泥产生过多,需要对污泥进行反复清理而导致处理效率降低。优选的是,所述曝气池内并列设置有复数个传热装置,所述传热装置包括位于上方的金属盖板,与盖板底面相连接的金属轴芯,所述金属轴芯的下方连接至曝气池池底,所述盖板浮于曝气池上方,所述金属轴芯外侧包覆有保温层,所述金属轴芯的近池底端裸露,所述金属轴芯的底端连接散热体。盖板吸收热量,传递给金属轴芯,通过底端的散热体传递给曝气池底部的污水,使得曝气池顶部与底部出现温度差,增加曝气池内污水的流动,提高曝气池各区域的均匀性,使得曝气更均匀,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降低了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含量。优选的是,所述净化池包括框架,设置于框架内的两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框架分成左中右三个腔体,所述三个腔体内设置有填料,所述左腔体与中腔体之间的隔板上脱卸式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中腔体与右腔体之间的隔板上脱卸式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右腔体的上部设置有出水口。经曝气池处理后污水进入净化池,净化池被两个隔板分成左中右三个腔体,净化池中污水经过两次过滤后通过右腔体上部的出水口排出,排出的水达到绿化、冲厕所等回用标准。其中,所述填料为弹性填料、碳纤维填料、硅藻土、沸石、膨润土和陶粒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填料具有吸附污水中颗粒物的作用。其中,所述坡形斜面为圆锥状的坡形斜面。优选的是,所述坡形斜面的高与底面的半径之比为1:4-1:6。坡形斜面的高与底面半径的比值大小直接影响着污水的流动速度和截留固体物的效率,当二者比值低于1:6时,绝大多数的固体物均能被坡形斜面截留,但是污水的流动速度极慢,严重影响着处理效率;当二者比值高于1:4时,污水的流动速度较快,但是固体物的截留量降低,绝大多数的固体物落入圆形平面,污水在圆形平面存在流动受阻的问题;只有当坡形斜面的高与底面半径的比值落入1:4-1:6之间时,较大颗粒的固体物被坡形斜面截留,较小颗粒的固体物被圆形平面截留,污水的流动速度较快,污水处理效率较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通过两次过滤、微滤、曝气及净化步骤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减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的设备简单,可以就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无需运输至污水处理厂,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费用。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过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第一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第二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微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曝气池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曝气池的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污水输入管道1,第一过滤装置2,微滤装置3,曝气池4,净化池5,圆形平面6,坡形斜面7,壳体8,支脚9,微滤网10,压泥槽11,风刀12,输送轨道13,传热装置14,金属盖板15,金属轴芯16,保温层17,散热体18,框架19,左腔体21,中腔体22,第一过滤网23,右腔体24,第二过滤网25,第二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输入管道(1),第一过滤装置(2),第二过滤装置(26),微滤装置(3),曝气池(4)和净化池(5),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上方设置有污水输入管道(1),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包括复数个圆形平面(6)和位于圆形平面(6)上端中心位置的坡形斜面(7),所述圆形平面(6)由小至大依次向下层叠,所述圆形平面(6)的下端设置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端设置出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6)包括池体(27),所述池体(27)一侧设有进水管(28),另一侧设有出水管(29),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连接进水管(28),所述池体(27)内设有中心管(30),所述进水管(28)穿入所述中心管(30),所述池体(27)内环绕中心管(30)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池体(27)分为沉淀区(31)及清水区(32),所述池体(27)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池体(27)至于支架(33)上,所述池体(27)下端设有排污管(34),上端沿周向设有溢水槽(35),所述溢水槽(35)的外侧连接出水管(29),所述中心管(30)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设有分流板(36),所述中心管(30)与分流板(36)之间设有喇叭管(37),所述喇叭管(37)的上端连接中心管(30)的下端,所述进水管(28)置于中心管(30)内部的一端为弯曲端(38),所述弯曲端(38)的端口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过滤层为PP棉过滤层(39),所述过滤层的上端设有由若干个双头水帽平铺而成的水帽层(40),所述出水管(29)连通微滤装置(3),所述微滤装置(3)包括壳体(8)和用于支撑壳体(8)的支脚(9),所述壳体(8)内设置有微滤网(10),所述微滤网(10)将壳体(8)分成上下两个区域,所述微滤网(1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微滤网(10)上污泥的压泥槽(11),压泥槽(11)的上方设置有风刀(12),所述微滤网(10)底端设置有输送微滤网(10)的输送轨道(13),所述输送轨道(13)与电机连接,所述壳体(8)的底端连通曝气池(4),所述曝气池(4)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净化池(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输入管道(1),第一过滤装置(2),第二过滤装置(26),微滤装置(3),曝气池(4)和净化池(5),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上方设置有污水输入管道(1),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包括复数个圆形平面(6)和位于圆形平面(6)上端中心位置的坡形斜面(7),所述圆形平面(6)由小至大依次向下层叠,所述圆形平面(6)的下端设置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端设置出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6)包括池体(27),所述池体(27)一侧设有进水管(28),另一侧设有出水管(29),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连接进水管(28),所述池体(27)内设有中心管(30),所述进水管(28)穿入所述中心管(30),所述池体(27)内环绕中心管(30)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池体(27)分为沉淀区(31)及清水区(32),所述池体(27)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池体(27)至于支架(33)上,所述池体(27)下端设有排污管(34),上端沿周向设有溢水槽(35),所述溢水槽(35)的外侧连接出水管(29),所述中心管(30)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设有分流板(36),所述中心管(30)与分流板(36)之间设有喇叭管(37),所述喇叭管(37)的上端连接中心管(30)的下端,所述进水管(28)置于中心管(30)内部的一端为弯曲端(38),所述弯曲端(38)的端口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过滤层为PP棉过滤层(39),所述过滤层的上端设有由若干个双头水帽平铺而成的水帽层(40),所述出水管(29)连通微滤装置(3),所述微滤装置(3)包括壳体(8)和用于支撑壳体(8)的支脚(9),所述壳体(8)内设置有微滤网(10),所述微滤网(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开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江柘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