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2810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在公模仁上并分别靠近公模入子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各设有第一导向槽,每一第一导向槽一侧内壁上各设有第一倾斜面;在公模板上并分别对应两个第一导向槽的位置处各设有第二导向槽,相对应的第一、二导向槽相贯通并一起构成一活动通道;通过在每一活动通道内各设有变形入子,并籍以公模仁上的第一倾斜面对变形入子上的第二倾斜面产生一受力方向指向公模入子的挤压力,能使得变形入子的尖头段及连接段上部一起沿受力方向进行微幅移动,从而使得变形入子的加工刀口与产品内倒扣脱离,实现脱模。该塑胶模脱模机构既能够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卡扣脱模,又有效地避免了强脱现象。

Plastic Mold Demoulding Mechanism for Minimal Processing Spa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lastic mould demoulding mechanism suitable for minimal processing space, in which the first guide groove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mould core and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male mould insert respectively, and the first inclined surfac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one side of the first guide groove; and in the public template, the second guide groove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two first guide groove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rst one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two first guide grooves. The two guide grooves intersect and form an active passage together; through each active passage each has a deformed entry, and by means of the first inclined plane on the male die bent, the second inclined plane on the deformed entry produces an extrusion force directed towards the male die entry, which can make the tip section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section of the deformed entry move slightly along the force direction together, thus making the deformed entry change. The processing edge of the insert is separated from the inner buckle of the product to realize demoulding. The demoulding mechanism of the plastic mould can not only be applied to the snap demoulding of the minimal processing space, but also effectively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strong demou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塑胶模脱模机构
,具体提供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或者常用到的各种塑胶器件大多都是用塑胶模具来加工成型的,如电子产品的塑胶外壳、键盘的塑胶器件等。因塑胶器件中常具有各种样式的倒扣或者内倒扣,因此塑胶模具中也相应的配置有用来加工成型产品倒扣或者内倒扣的脱模机构。目前塑胶模具中常采用斜销脱模机构来加工成型产品内倒扣,但斜销在进行脱模操作时需要加工空间大、产品倒扣量小,若加工空间小或者极小,那么斜销将不能正常的实现脱模;而若产品倒扣量较大,将会出现强脱而造成产品拉伤的弊端。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其既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加工空间过小而无法脱模的状况,又有效地避免了强脱现象、以及强脱所造成的产品被拉伤弊端。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公模仁、公模板、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和下固定板,所述公模仁上镶装有公模入子,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能够同步进行上下移动定位;将所述公模板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在所述公模仁上并分别靠近所述公模入子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仁上下两侧面的第一导向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各形成有第一倾斜面;还在所述公模板上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板上下两侧面的第二导向槽,且呈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相互贯通,并一起构成一活动通道;其中在每一所述活动通道内各分别设置有用以对置于所述公模入子上的产品进行加工成型内倒扣的变形入子,每一所述变形入子各具有一体连接且从下往上依次布置的尾段、变形段、连接段和尖头段,所述尾段的底侧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并还定位连接于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变形段背向所述公模入子的外侧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所述尖头段亦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且所述尖头段背向所述公模入子的外侧上还形成有用以加工成型产品内倒扣的加工刀口;当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同步向上移动时,所述上顶针板能够带动所述变形入子整体向上运动,所述尖头段能够竖直插入产品中,并藉以其上的所述加工刀口来对产品进行加工、以成型内倒扣;而随着所述变形入子整体持续向上运动至所述第二倾斜面移动到所述第一倾斜面上,所述第一倾斜面能够对所述第二倾斜面产生一受力方向指向所述公模入子的挤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尖头段及所述连接段的上部一起沿上述受力方向进行微幅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加工刀口与产品内倒扣脱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顶针板通过螺栓与所述下顶针板锁固连接成一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的下部上凹设有嵌槽,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的中部上形成有向上倾斜的所述第一倾斜面,且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的上部上还形成有用以对所述变形入子起到导向作用的平直面;另外,每一所述第二导向槽的竖向截面宽度大于所述变形入子的竖向截面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段和所述连接段的竖向截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倾斜面成型于所述变形段外侧的上部上,且所述变形段上部的竖向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变形段下部的竖向截面为长方形;另外,所述尾段、变形段和连接段的竖向截面宽度依次递减,且所述尾段、变形段和连接段的内侧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尾段、变形段和连接段的外侧相平滑过渡衔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尖头段的内侧为平直面,所述尖头段外侧的中下部亦为平直面,所述尖头段外侧的上部为弧形面,所述加工刀口成型于所述尖头段外侧的上部处;另外,所述尖头段的竖向截面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段的竖向截面宽度,且同时所述尖头段外侧的中下部还与所述连接段的外侧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尖头段的内侧与所述连接段的内侧相平滑过渡衔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所述加工刀口的深度定义为产品倒扣量S,将所述第二倾斜面顶侧所在的竖直平面与所述变形段下部外侧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间距定义为变形入子的变形量S1,将所述尖头段内侧与所述连接段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定义为变形入子的变形空间S2;所述产品倒扣量S、变形入子的变形量S1、及变形入子的变形空间S2满足以下公式:S1≥S+0.1mm,S2≥S1+0.1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第一倾斜面开始对所述第二倾斜面产生挤压力时,所述尖头段整体要移动至所述公模入子的上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技术通过设计与塑胶模具相配合的变形入子,并籍以所述公模仁上的第一倾斜面对所述变形入子上的第二倾斜面产生一受力方向指向所述公模入子的挤压力,从而能够使得所述变形入子的尖头段及连接段上部一起沿上述受力方向进行微幅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变形入子的加工刀口与产品内倒扣脱离,完美实现脱模。总之,本技术所提供的塑胶模脱模机构能够很好的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如空间宽度为2mm)的卡扣脱模,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加工空间过小而无法脱模的状况,又有效地避免了强脱现象、以及强脱所造成的产品被拉伤弊端。②本技术所述的塑胶模脱模机构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产品脱模效果好、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塑胶模脱模机构处于合模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塑胶模脱模机构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未到达变形位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塑胶模脱模机构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到达变形位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塑胶模脱模机构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开始变形、所述加工刀口开始从产品内倒扣中脱离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变形入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变形入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1——公模仁10——第一倾斜面11——嵌槽12——平直面2——公模板3——上顶针板4——下顶针板5——下固定板6——公模入子7——变形入子70——尾段71——变形段72——连接段73——尖头段710——第二倾斜面730——加工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5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所述塑胶模脱模机构处于合模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未到达变形位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到达变形位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处于脱模状态下且所述变形入子开始变形、所述加工刀口开始从产品内倒扣中脱离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及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所述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公模仁1、公模板2、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4和下固定板5,所述公模仁1上镶装有公模入子6,所述上顶针板3和所述下顶针板4能够在顶杆的带动下同步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特别的,将所述公模板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在所述公模仁1上并分别靠近所述公模入子6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仁1上下两侧面的第一导向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公模仁(1)、公模板(2)、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4)和下固定板(5),所述公模仁(1)上镶装有公模入子(6),所述上顶针板(3)和所述下顶针板(4)能够同步进行上下移动定位;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公模板(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在所述公模仁(1)上并分别靠近所述公模入子(6)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仁(1)上下两侧面的第一导向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各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0);还在所述公模板(2)上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板(2)上下两侧面的第二导向槽,且呈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相互贯通,并一起构成一活动通道;其中在每一所述活动通道内各分别设置有用以对置于所述公模入子(6)上的产品(A)进行加工成型内倒扣的变形入子(7),每一所述变形入子(7)各具有一体连接且从下往上依次布置的尾段(70)、变形段(71)、连接段(72)和尖头段(73),所述尾段(70)的底侧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并还定位连接于所述上顶针板(3)上,所述变形段(71)背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外侧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10)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710),所述尖头段(73)亦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且所述尖头段(73)背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外侧上还形成有用以加工成型产品内倒扣的加工刀口(730);当所述上顶针板(3)和所述下顶针板(4)同步向上移动时,所述上顶针板(3)能够带动所述变形入子(7)整体向上运动,所述尖头段(73)能够竖直插入产品中,并藉以其上的所述加工刀口(730)来对产品进行加工、以成型内倒扣;而随着所述变形入子(7)整体持续向上运动至所述第二倾斜面(710)移动到所述第一倾斜面(10)上,所述第一倾斜面(10)能够对所述第二倾斜面(710)产生一受力方向指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挤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尖头段(73)及所述连接段(72)的上部一起沿上述受力方向进行微幅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加工刀口(730)与产品内倒扣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公模仁(1)、公模板(2)、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4)和下固定板(5),所述公模仁(1)上镶装有公模入子(6),所述上顶针板(3)和所述下顶针板(4)能够同步进行上下移动定位;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公模板(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在所述公模仁(1)上并分别靠近所述公模入子(6)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仁(1)上下两侧面的第一导向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各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0);还在所述公模板(2)上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位置处各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公模板(2)上下两侧面的第二导向槽,且呈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相互贯通,并一起构成一活动通道;其中在每一所述活动通道内各分别设置有用以对置于所述公模入子(6)上的产品(A)进行加工成型内倒扣的变形入子(7),每一所述变形入子(7)各具有一体连接且从下往上依次布置的尾段(70)、变形段(71)、连接段(72)和尖头段(73),所述尾段(70)的底侧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并还定位连接于所述上顶针板(3)上,所述变形段(71)背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外侧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10)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710),所述尖头段(73)亦伸置于所述活动通道外,且所述尖头段(73)背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外侧上还形成有用以加工成型产品内倒扣的加工刀口(730);当所述上顶针板(3)和所述下顶针板(4)同步向上移动时,所述上顶针板(3)能够带动所述变形入子(7)整体向上运动,所述尖头段(73)能够竖直插入产品中,并藉以其上的所述加工刀口(730)来对产品进行加工、以成型内倒扣;而随着所述变形入子(7)整体持续向上运动至所述第二倾斜面(710)移动到所述第一倾斜面(10)上,所述第一倾斜面(10)能够对所述第二倾斜面(710)产生一受力方向指向所述公模入子(6)的挤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尖头段(73)及所述连接段(72)的上部一起沿上述受力方向进行微幅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加工刀口(730)与产品内倒扣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3)通过螺栓与所述下顶针板(4)锁固连接成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春燕路小伍苏从山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同寅兴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