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油气分离器、油底壳和油水分离器技术

技术编号:2129494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05: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结构的油气分离器、油底壳和油水分离器,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其包括壳底,所述壳底的表层形成有疏水层。壳底的回流区域为一个平面,或坡度很缓的漏斗面上形成有荷叶效应的疏水层,就可以很好实现油水的回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油气分离器、油底壳和油水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油气分离器、油底壳和油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零部件设计时,常会遇到需要液体回流的区域,为了实现回流功能,在液体回流区域的底面则需要设计成带有漏斗形的结构,该漏斗形结构占用一定的组装空间。由于发动机整体设计趋于小型化,轻量化,故该空间常常会被挤压,从而难以实现常规的回流结构,或回流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流效果好的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其包括壳底,所述壳底的表层形成有疏水层。优化的,所述疏水层的上端面为平面或为漏斗面,所述漏斗面的边缘比中心高0~5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含憎水材料的有机硅涂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显微结构材料涂层。优化的,所述显微结构材料涂层为直径约0.1~0.3微米的蜡晶涂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其包括以下步骤:(一)模具制造,在模具成型时,用化学腐蚀材料在形成油底壳的模具表面腐蚀出12um的凹凸结构。(二)利用被腐蚀形成有凹凸结构的模具成型油底壳结构。优化的,所述化学腐蚀材料为双氧水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优化的,所述双氧水和氢氟酸的配比为:1:1~9: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或油底壳或油水分离器的集水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壳底的回流区域为一个平面,或坡度很缓的漏斗面上形成有荷叶效应的疏水层,就可以很好实现油水的回流。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疏水层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以下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包括壳底1,所述壳底1的表层形成有疏水层2。所述疏水层的上端面为平面或为漏斗面,所述漏斗面的边缘比中心高0~5mm。上述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含憎水材料的有机硅涂层。方法(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显微结构材料涂层。所述显微结构材料涂层为直径约0.1~0.3微米的蜡晶涂层。方法(三)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其包括以下步骤:(一)模具制造,在模具成型时,用化学腐蚀材料在形成油底壳的模具表面腐蚀出12um的凹凸结构。(二)利用被腐蚀形成有凹凸结构的模具成型油底壳结构。化学腐蚀材料是配比为:1:10~9:10的双氧水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优选的配比为4:7。采用上述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或油底壳或油水分离器的集水杯。能够很好的实现油、水的回流。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其包括壳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的表层形成有疏水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其包括壳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的表层形成有疏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层的上端面为平面或为漏斗面,所述漏斗面的边缘比中心高0~5mm。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含憎水材料的有机硅涂层。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壳底的内表面上涂覆显微结构材料涂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用腔底壳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微结构材料涂层为直径约0.1~0.3微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蒙·贝格尔韩小伟尹紫恒
申请(专利权)人:汉格斯特滤清系统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