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761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09:30
本公开涉及用于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用于封装集成电路(IC)装置的引线框具有交替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在相应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中从封装体突出,其中第二平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在第一平面之下。第一引线形成为鸥翼形引线,并且第二引线形成为J形引线。第一和第二引线的内引线部分用带维持在第一平面中。每个第二引线的内引线部分包括变形区域,即使当模制工具向下按压在第二引线的外引线侧上以将第二引线的外引线端放置在第二平面中时,变形区域也便于将带维持与第二引线的内引线区域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IC)封装,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gullwingleads)两者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
技术介绍
图1是半导体装置10的一部分的侧视图,该半导体装置10包括容纳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的塑料体12以及从塑料体12的侧面突出的多个引线,其中示出了两个这样的引线14和16。塑料体12保护集成电路系统,同时引线允许到集成电路系统的外部电连接。为了允许相邻引线靠近在一起(即,减小引线间距),并且因此使更多引线间隔开地在体12周围,引线中的一些引线(像引线14)向外弯曲,并且其它引线(像引线16)向内弯曲。向外弯曲的引线被称为鸥翼引线,并且向内的弯曲引线被称为J引线。图2是用于组装图1的集成电路装置10的引线框20的俯视平面图。引线框20包括由多个引线24围绕的大致矩形的管芯焊盘22。如上所述,引线24彼此非常靠近。为了防止引线弯曲或与相邻引线接触,将带26放置在引线之上以将其保持就位。再次参考图1,可以看出,鸥翼引线14在与J引线16不同的平面处从封装体12的侧面延伸。现在参考图3,在形成塑料体12的模制过程期间,模制工具30的一部分30按压在要形成J引线16的引线24的靠近内引线部分的外引线部分上,使得鸥翼引线14和J引线16将彼此垂直间隔开,而引线24的外引线部分的外部区域被模制工具的另一部分32夹紧。不幸的是,这种按压和引线变形可能导致带26与引线24分离,如图3的下半部分所示。因此,可能违反最小的引线间距要求,或者更糟的是,J引线16中的一个可能接触相邻的鸥翼引线14,引起电短路。因此,具有防止这种违规或短路状况的引线框和/或方法将是有利的。附图说明根据以下详细描述、所附权利要求书和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图1是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两者的常规集成电路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2是图1的常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的放大俯视平面图;图3是在图1的常规集成电路装置的组装期间的图2的引线框的引线的放大侧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引线框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平面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封装集成电路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侧视图;图6是在图5的集成电路装置的组装期间的图4的引线框的引线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图4的引线框的引线的变形区域的放大俯视平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引线框的引线的变形区域的放大俯视平面图;以及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引线框的引线的变形区域的放大侧面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文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性实施例。然而,在此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以许多替代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此外,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将理解的是,术语“包含”、“包含有”、“具有”、“有”、“包括”和/或“包括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或部件。还应该注意的是,在一些替代实现方式中,所指出的功能/动作可以不按照附图中指出的顺序发生。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造物品,其是用于组装具有J引线和鸥翼引线两者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引线框。引线框包括被配置用于接纳集成电路管芯的中央管芯接纳区域、围绕管芯接纳区域并从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一引线以及围绕管芯接纳区域并从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二引线。多个第二引线与多个第一引线交错。多个第一引线和多个第二引线位于第一平面中。多个第一引线和多个第二引线中的每一个引线具有内引线区域和外引线区域,所述内引线区域接近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间隔开、被配置用于连接到设置在所述管芯接纳区域中的集成电路管芯的I/O焊盘,所述外引线区域远离芯片接纳区域、允许与集成电路管芯的外部连接。第二引线中的每个引线包括设置在接近外引线区域的内引线区域中的变形区域。当来自模制工具的力向下按压接近内引线区域的外引线区域的一部分时,变形区域便于将内引线区域的其余部分维持在第一平面中。现在参考图4和图5,图4是引线框40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并且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QFP(四方扁平封装)50的一部分的截侧面。引线框40与图2所示的引线框20相似。引线框40包括被配置用于接纳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管芯44的中央管芯接纳区域42。在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中,管芯接纳区域包括管芯焊盘,并且集成电路管芯44具有附接到管芯焊盘的底表面。引线框40具有围绕管芯接纳区域42并从管芯接纳区域42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一引线46。引线框还包括围绕管芯接纳区域42并从管芯接纳区域42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二引线48。在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引线48与第一引线46交错。在一个实施例中,管芯接纳区域42具有四个侧面,并且其每一侧面具有与侧面间隔开但远离侧面延伸的多个第一引线46和多个第二引线48中的四分之一。如本领域已知的,引线框20可以由铜或其它导电金属形成,并且可以以条带或阵列形式提供。引线框20或引线框20的仅选定部分(如引线24和26的外引线区域)可以被涂覆或镀有另一种金属或合金,以当引线框暴露于周围环境时抑制腐蚀。如将在图6中更详细地示出的,多个第一引线46和多个第二引线48的每一个引线具有接近管芯接纳区域42但与管芯接纳区域42间隔开的内引线区域52以及远离管芯接纳区域42的外引线区域54。内引线区域52被配置用于连接到集成电路管芯44的I/O焊盘,而外引线区域54允许到集成电路管芯44的外部连接。带56被放置在第一多个引线46和第二多个引线48的内引线区52的顶表面之上。带52的目的是保持第一引线46和第二引线48彼此分离,并且还用于维持至少第一多个引线46和第二多个引线48的内引线区域52在第一平面内,第一平面在图5中用A-A表示。带56可以包括具有聚酰亚胺膜和有机硅粘合剂的带,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柔性并且是耐热的。这种带是已知且可商业获得的。如前所述,内引线区域52被配置用于连接到集成电路管芯44的I/O焊盘。多个互连件将设置在集成电路管芯44的顶表面上的接合焊盘与第一多个引线46和第二多个引线48的内引线区域52电连接,并且在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互连件包括接合线58。接合线58在一端处附接到集成电路管芯44的接合焊盘并且在另一端处附接到引线46和48的内引线区域52。然而,其它互连方法是可能的,例如使引线46和48与管芯接合焊盘直接接触。模制化合物60覆盖集成电路管芯44、接合线58以及第一引线46和第二引线48的内引线区域52。模制化合物60定义封装体。引线46和48的外引线区域54从模制化合物60向外延伸并允许与管芯44的外部电通信。相对于第一平面A-A,至少在最终封装50中,在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中,管芯焊盘42位于平行于第一平面A-A并在第一平面A-A之下的由B-B表示的第二平面中。如将在下面更详细讨论的,第二引线48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造物品,包括:中央管芯接纳区域,被配置用于接纳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管芯;多个第一引线,围绕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多个第二引线,围绕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引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引线交错;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位于第一平面中;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中的每个引线具有内引线区域和外引线区域,所述内引线区域接近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间隔开、被配置用于连接到设置在所述管芯接纳区域中的集成电路管芯的I/O焊盘,所述外引线区域远离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允许到所述集成电路管芯的外部连接;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引线中的每一个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引线区域中的接近所述外引线区域的变形区域,其中,当来自模制工具的力向下按压接近所述内引线区域的所述外引线区域中的一部分时,所述变形区域便于将所述内引线区域的其余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一平面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造物品,包括:中央管芯接纳区域,被配置用于接纳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管芯;多个第一引线,围绕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多个第二引线,围绕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引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引线交错;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位于第一平面中;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中的每个引线具有内引线区域和外引线区域,所述内引线区域接近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并与所述管芯接纳区域间隔开、被配置用于连接到设置在所述管芯接纳区域中的集成电路管芯的I/O焊盘,所述外引线区域远离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允许到所述集成电路管芯的外部连接;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引线中的每一个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引线区域中的接近所述外引线区域的变形区域,其中,当来自模制工具的力向下按压接近所述内引线区域的所述外引线区域中的一部分时,所述变形区域便于将所述内引线区域的其余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一平面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物品,还包括放置在所述第一多个引线和所述第二多个引线的内引线区域的顶表面之上的带,所述带将所述第一多个引线和所述第二多个引线维持在所述第一平面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物品,其中所述变形区域防止所述带与所述第二引线的内引线区域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物品,其中所述管芯接纳区域包括位于第二平面中的管芯焊盘,所述第二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兴收姚晋钟白志刚赖明光
申请(专利权)人:恩智浦美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