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及其支付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27390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0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及其支付方法。所述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包括可穿戴环主体和环带,可穿戴环主体安装在环带上,所述环带在佩戴者佩戴之后,形成导通第一回路;所述可穿戴环主体包括心电信号处理单元、支付单元、中央控制器、存储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中央控制器与所述可穿戴环主体上的各个单元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单元包括电极。所述支付方法包括:认证或识别佩戴者的心电身份、维持该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的状态、处理支付请求。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心电身份认证应用到支付中,在保证支付的安全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快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及其支付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及其支付方法。
技术介绍
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571268)、广东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基于智能手机监护仪的远程人体生理多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物联网平台与示范工程、以及深圳市发改委重大科技项目-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人体生理多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网络平台产业化的资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成为支付领域的重要部分的趋势已经明朗。在移动支付浪潮的推动下,移动支付的快速崛起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相应的安全隐患,其中,支付安全无疑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通过扫描支付二维码跳转到支付界面进行支付,但该可穿戴环并没有身份安全认证单元,无法保证支付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智能可穿戴环在佩戴者的心电信号认证通过后,该智能可穿戴环生成一随机的动态密码并控制无线通信模组发送至移动终端,用于完成支付。该可穿戴环在每次支付时都需要对佩戴者的心电信号进行认证,还要发送动态密码到移动终端,无法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穿戴环主体和环带,可穿戴环主体安装在环带上,所述环带在佩戴者佩戴之后,形成导通第一回路;所述可穿戴环主体包括心电信号处理单元、支付单元、中央控制器、存储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中央控制器与所述可穿戴环主体上的各个单元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单元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设置在可穿戴环的穿戴时与皮肤接触的一面的第一电极和穿戴时不与皮肤接触的其他面的第二电极;所述心电信号处理单元在所述环带形成第一导通回路的情况下将所述电极采集到的佩戴者的活体实时持续心电信号转换为心电身份认证或识别信息,并且在第一导通回路不断开的期间维持该认证或识别信息有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穿戴环主体和环带,可穿戴环主体安装在环带上,所述环带在佩戴者佩戴之后,形成导通第一回路;所述可穿戴环主体包括心电信号处理单元、支付单元、中央控制器、存储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中央控制器与所述可穿戴环主体上的各个单元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单元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设置在可穿戴环的穿戴时与皮肤接触的一面的第一电极和穿戴时不与皮肤接触的其他面的第二电极;所述心电信号处理单元在所述环带形成第一导通回路的情况下将所述电极采集到的佩戴者的活体实时持续心电信号转换为心电身份认证或识别信息,并且在第一导通回路不断开的期间维持该认证或识别信息有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其特征在于可穿戴环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通过人体形成第二导通回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付单元包括近场支付单元和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入口单元;所述近场支付单元用于完成近场支付;所述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入口单元为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与可穿戴环进行连接提供入口,用于完成远程支付。4.一种基于心电身份识别的智能支付可穿戴环的支付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S100、认证或识别佩戴者的心电身份:每次佩戴可穿戴环并形成第一导通回路和第二导通回路时,可穿戴环采集佩戴者的活体实时持续心电信号并进行身份认证或识别,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后记录该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的状态;S200、维持该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的状态:检测可穿戴环的环带是否持续形成第一导通回路,若是,则维持该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的状态,若否,则关闭该身份认证或识别成功的状态;S300、处理支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王占宇刘毓帅雷夏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岩尚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