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523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取暖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形成有连通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壳体内具有分别连通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内,且换热器设于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内,气流驱动件在第一状态时驱动导流腔内的气流从第一通风口在经过换热器后送往第二通风口,气流驱动件在第二状态时驱动导流腔内的气流从第二通风口在经过换热器后送往第一通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该取暖器可以实现充分散热,从而提高取暖器的效率。

Hea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eat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plurality of vents forming an inner and outer space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a plurality of vents including a first vent locat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hell and a second vent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ell, and a diversion chamber connec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first vent and the second vent in the shell; a heat exchanger and at least one part of the heat exchanger. The air-driven part, at least part of the air-driven part, is located in the diversion chamber. The air-driven part drives the air flow in the diversion chamber from the first vent to the second vent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 in the first state, and the air-driven part drives the air flow in the diversion chamber from the second state. The vent is sent to the first vent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utility model, the heater can achieve full heat dissipa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有的靠辐射散热,有的靠自然对流散热,有的靠风机强制对流散热,但它们的功能都较为单一。例如专利号CN201720074249.6公开了一种带安全保护装置的双向风轮取暖器,该方案的发热器位于吹风口的前方,通过双向电机带动双向风轮,并通过蜗壳的导风作用,实现进出风口的双向切换。然而上述方案存在技术缺陷:(1)采用离心风道,噪音较大,且只能实现侧面出风;(2)发热体位置距离风轮较远,不利于充分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实现多方位加热的取暖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转换,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二通风口,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一通风口。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该取暖器可以实现多方位加热并可以充分散热,从而提高取暖器的效率。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壁,且所述第一通风口构造成向前向下倾斜的形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腔内并具有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所述导流部的第一导流口的周沿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周沿,所述导流部的第二导流口向上并与所述换热器相对;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导流部内并驱动气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围绕出通孔的翻边部,所述气流驱动件的端部与所述翻边部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边板,所述边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右侧壁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轴流风轮、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周壁中的至少一处间隔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通风口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下部的第三通风口,所述导流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流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三通风口,且所述导流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侧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右侧与到所述壳体的右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前侧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周沿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后侧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间隔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前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前后拼接,且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所述导流腔,所述前壳的上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上边沿之间以及所述前壳的下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下边沿之间均形成有开口;底板,所述底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底部开口;顶板,所述顶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顶部开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壳包括前侧板,所述前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侧板,所述后壳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筋条,对应的所述筋条和侧板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板上设有后边沿敞开的安装槽,所述换热器上对应端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换热器的端部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嵌入到对应的所述导槽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槽的前边沿设有折边部,所述换热器的端部的前侧抵接于对应的所述折边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呈格栅型孔状。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分解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气流驱动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取暖器100,壳体10,前壁11,第一通风口111,顶壁12,第二通风口121,底板13,第三通风口131,左侧壁14,右侧壁15,通孔151,翻边部152,安装槽153,折边部154,后侧壁16,筋条161,换热器20,气流驱动件30,导流部31,风轮32,边板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附图1-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如图1和图3所示,该取暖器100大体可以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和气流驱动件30,其中,壳体10内具有导流腔。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0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10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0下部的第一通风口111和位于所述壳体10上部的第二通风口121,且所述壳体10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111和所述第二通风口121的导流腔。也就是说,多个通风口包括但不限于位于壳体10下部的第一通风口111和位于壳体10上部的第二通风口121,其中,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连通,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风道位于导流腔内。而且,所述换热器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20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111和所述第二通风口121之间。换言之,换热器20可以是整体均设于导流腔内,也可以是仅部分设于导流腔内。且换热器20位于第一通风口111和第二通风口121之间,这样,换热器20产生的热量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11或第二通风口121排出。所述气流驱动件3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转换,所述气流驱动件30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通风口111在经过所述换热器20后送往所述第二通风口121,所述气流驱动件30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通风口121在经过所述换热器20后送往所述第一通风口111。也即,气流驱动件30可以是整体均设于导流腔内,也可以是仅部分设于导流腔内。且气流驱动件30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气流驱动件30处于第一状态时,气流从壳体10下方的第一通风口111进入取暖器100,在气流驱动件30的作用下,向上流动经过换热器20,并继续向上流动,直到气流从壳体10上方的第二通风口121排出。当气流驱动件30处于第二状态时,气流从壳体10上方的第二通风口121进入取暖器100,在气流驱动件30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转换,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二通风口,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一通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转换,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二通风口,所述气流驱动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通风口在经过所述换热器后送往所述第一通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壁,且所述第一通风口构造成向前向下倾斜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腔内并具有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所述导流部的第一导流口的周沿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周沿,所述导流部的第二导流口向上并与所述换热器相对;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导流部内并驱动气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围绕出通孔的翻边部,所述气流驱动件的端部与所述翻边部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边板,所述边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右侧壁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轴流风轮、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和/或所述气流驱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周壁中的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新艳杨鑫赵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