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尾管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39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的排气尾管,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接的排气主管;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排气支管与排气主管相连通;排气主管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腔不连通。增压器废气从不同的排气支管的进气口到导流腔的出气口的流通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互不干扰,因此,该排气尾管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压损,降低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排气尾管的发动机。

An Exhaust Tailpipe and Eng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xhaust tail pipe, which comprises an exhaust main pipe for connect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 plurality of exhaust branch pipes for connecting with different turbochargers, and the exhaust branch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haust main pipe; and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exhaust main pip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version chambers for connecting with the exhaust branch pipe respectively, and two adjacent diversion chambers are not connected. The flow process of supercharger exhaust gas from the intake of different exhaust branch pipes to the outlet of the diversion chamber i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nd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exhaust tailpipe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reduce pressure loss,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cavenging capacity of the whole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n engine using the exhaust tail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尾管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排气尾管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增压器指发动机进气增压器,通过增压器压缩空气,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同时由于发动机的混合燃烧调节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燃烧效率,还可以起到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的效果。对于配备多个增压器的发动机,尤其是大型船用发动机,为了保证车辆或整船的排气连接方便性,往往需要设计排气尾管汇总排气出口用于与车辆或整船的排气管相连,当仅有一个或两个增压器时,布置相对容易,但当增压器的数量超过两个时,汇总排气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气体在流通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不仅会提高背压,增大油耗。还会影响整机的扫气能力,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排气尾管,不仅能够降低背压,减小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尾管,不仅能够降低背压,减小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尾管,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排气主管;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所述排气支管与所述排气主管相连通;所述排气主管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腔不连通。优选的,所述导流腔的出气口端和所述排气主管的出气口端之间的距离为0-60mm。优选的,所述排气支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气主管上的中间排气支管和侧部排气支管;所述导流腔包括用于与所述中间排气支管相连通的中间导流腔,和用于与所述侧部排气支管相连通的侧部导流腔。优选的,所述排气主管的内腔设置有圆柱导流筒形成所述中间导流腔;所述圆柱导流筒和所述排气主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所述圆柱导流筒的外壁和所述排气主管的内壁形成所述侧部导流腔。优选的,所述圆柱导流筒的出气口端与所述排气主管的出气口端的距离为0-60mm。优选的,所述侧部导流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气体导流槽。优选的,所述排气主管的出气口端还设置有出气口法兰。一种发动机,包括排气尾管,所述排气尾管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气尾管。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公开的排气尾管,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接的排气主管;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排气支管与排气主管相连通;排气主管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腔不连通。从不同的增压器排出的增压器废气首先进入到不同的排气支管内,然后从排气支管进入到与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内,再从导流腔内流向排气主管的出气口端,最后从排气主管的出气口端向外界排出,由于排气主管的内腔设置有多个用于与不同的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腔不连通。因此增压器废气从不同的排气支管的进气口到导流腔的出气口的流通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互不干扰,因此,该排气尾管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压损,降低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各部件名称如下:1-排气主管,11-中间导流管,12-侧部导流管,13-出气口法兰,2-中间排气支管,3-侧部排气支管,31-气体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有鉴于此,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尾管,不仅能够降低压损,减小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本技术的另一核心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接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接的排气主管1;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排气支管与排气主管1相连通;排气主管1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腔不连通。从不同的增压器排出的增压器废气首先进入到不同的排气支管内,然后从排气支管进入到与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内,再从导流腔内流向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最后从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向外界排出,由于排气主管1的内腔设置有多个用于与不同的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腔不连通。因此增压器废气从不同的排气支管的进气口到导流腔的出气口的流通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互不干扰,因此,该排气尾管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压损,降低油耗,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扫气能力。优选的,导流腔的出气口端和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0-60mm之间,如此设置,可以有效的降低压力损失。更为优选的,导流腔的出气口端和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0mm-60mm,通过多次试验可以得出,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压力损失。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中,排气支管包括设置于排气主管1上的中间排气支管2和侧部排气支管3;导流腔包括用于与中间排气支管2相连通的中间导流腔11,和用于与侧部排气支管3相连通的侧部导流腔12。其中,中间排气支管2与排气主管1呈垂直设置,侧部排气支管3和排气主管1成一定的角度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排气主管1的内腔设置有圆柱导流筒形成中间导流腔11;圆柱导流筒和排气主管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圆柱导流筒的外壁和排气主管1的内壁形成侧部导流腔12。当采用上述布置形式时,只需要保证圆柱导流筒的出气口端和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的距离设置为0-60mm之间即可。如此设置,从中间导流腔11和侧部导流腔12流出的增压器废气在排气主管1内混合后,从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排到外界。为了保证增压器废气能够顺利的从侧部排气支管3直接流向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本技术实施例在侧部导流腔12的内壁还设置有气体导流槽31,从而进一步的减小气体流经侧部导流腔12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了能够与整车/船相连接,在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还设置有出气法兰13,出气法兰13可以实现排气主管1与整车/船的有效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对排气支管的设置形式和数量不进行具体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排气尾管,排气尾管为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由于该发动机采用了如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排气尾管,因此,该发动机兼具化排气尾管的技术优势,本申请文件对此不再进行赘述。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排气主管(1);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所述排气支管与所述排气主管(1)相连通;所述排气主管(1)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腔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排气主管(1);多个用于与不同的增压器相连接的排气支管,且所述排气支管与所述排气主管(1)相连通;所述排气主管(1)的内腔还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排气支管相连通的导流腔,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腔不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腔的出气口端和所述排气主管(1)的出气口端之间的距离为0-6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支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气主管(1)上的中间排气支管(2)和侧部排气支管(3);所述导流腔包括用于与所述中间排气支管(2)相连通的中间导流腔(11),和用于与所述侧部排气支管(3)相连通的侧部导流腔(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洋洋张青青王晓艳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