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18618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4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中的用于隔离养殖区的墙体具有调整不方便的问题。上述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包括池塘、至少一组隔离墙和若干组的插槽组,所述池塘由混凝土池底和连接在所述混凝土池底的上方的围墙组构成,每组所述插槽组各包括两个插槽,各所述插槽分别竖直设置,各所述插槽分别开设在所述围墙上,所述混凝土池底在位于每个所述插槽下方的位置处各设有底坑,所述底坑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下方两个底坑之间连接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方便调整隔离墙的位置,易于组装,隔水效果良好。

A Pond Eco-intensive Culture System Easy to Adjust Layou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ond ecological intensive aquaculture system which is easy to adjust the layout, and is used to solve the inconvenient adjustment problem of the wall used for isolating the aquaculture area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aforementioned pond ecological intensive aquaculture system, which is easy to adjust the layout, comprises a pond, at least one set of isolation walls and several groups of sockets. The pond consists of a concrete bottom and a wall group connected above the concrete bottom. Each group of sockets comprises two slots, each of which is vertically arranged, and each slot is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wall. The bottom of the concrete pool is provided with a bottom pit at the position below each of the sockets. The bottom pit is a cuboid with an upper opening, and an extrusion groove is connected between two bottom pits under the same group of sockets, and the extrusion groove is a cuboid with an upper open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adjustment of the position of the separation wall, easy assembly and good water insula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地说是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主要是将具备特定生态功能的区块进行独立建设,然后通过水流在不同的功能区块之间流动,实现各个生态功能单元运行效率最大化和资源最优化配置。一般而言,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至少具备如下3个功能单元(可以根据当地水质、地理条件等决定增减功能单元):1、净化区: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分解、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2、养殖区:高密度流水养殖鱼类,也可以灵活选择所要养殖的品种,进行品种搭配、轮捕轮放;3、鱼粪收集区:通过回收装置将养殖单元代谢产生的废弃物沉淀、浓缩抽出池塘,减轻池塘生态系统负荷。在研究试验时,由于提前不知将养殖区的面积占比设计为多少最优,需要反复探索,而且在养殖过程中时常遇到需要更换养殖种类、调整养殖区大小的情况,若设计的养殖区面积偏大或偏小,则需要将原有的墙体拆除。而传统混凝土浇筑的墙体一旦成型后,若想重新布局养殖区的布局情况,只有将整个墙体毁损重建,无法重复利用,而且费时费力,养殖成本、人工成本和试验成本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中的用于隔离养殖区的墙体拆除成本高、无法重复利用,调整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包括池塘、至少一组隔离墙和若干组的插槽组,所述池塘由混凝土池底和连接在所述混凝土池底的上方的围墙组构成,所述围墙组包括至少四面围墙,所述围墙组用于围挡蓄水,每组所述插槽组各包括两个插槽,各所述插槽分别竖直设置,各所述插槽分别开设在所述围墙上,所述插槽呈上侧、下侧和内侧分别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中的两个插槽分布在两面相对设置的围墙上,所述混凝土池底在位于每个所述插槽下方的位置处各设有底坑,所述底坑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下方两个底坑之间连接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隔离墙中,所述隔离墙包括第一水帘、第二水帘、两个拉紧柱和若干的挤压块,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分别位于所述挤压槽中,各所述挤压块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之间,各所述挤压块的下端各插接在所述挤压槽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块在位于所述挤压槽以上的部分上形成透水口,所述挤压块的侧面的下端部分将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部分挤压在所述挤压槽的侧面上,两个所述拉紧柱分布在同一组所述插槽组的两个插槽中,所述拉紧柱的下端插接在所述底坑中,所述第一水帘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一端各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拉紧柱上,所述第一水帘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另一个所述拉紧柱上。进一步地,所述挤压块包括内芯和包裹在内芯四周的橡胶垫,内芯呈长方体。进一步地,所述挤压块的上端连接有吊环。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拉紧柱各包括底座、支撑柱组、顶盖和两个卷帘轴;位于同一个所述拉紧柱中,底座呈长方体,底座的高度等于所述底坑的深度,支撑柱组包括四根支撑柱,支撑柱的任意一个横截面呈矩形,各支撑柱的下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各支撑柱分布在底座的顶面的四个顶角处,顶盖可拆卸的连接在支撑柱组的上端,各卷帘轴相互平行,各卷帘轴的上端转动连接在顶盖上,各卷帘轴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卷帘轴的上端与所述顶盖之间设有棘轮棘爪机构;位于同一组所述隔离墙中,所述第一水帘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拉紧柱的其中一根卷帘轴上,所述第二水帘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拉紧柱的另一根卷帘轴上,所述第一水帘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所述拉紧柱的其中一根卷帘轴上,所述第二水帘的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所述拉紧柱的另一根卷帘轴上。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卷帘轴的上端各设有转动头,转动头的横截面呈外六角形。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环,固定环套设在所述拉紧柱上,固定环上设有缺口,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从缺口中穿过,固定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围墙的上端。进一步地,所述拉紧柱呈长方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本技术通过设置插槽组、底坑、挤压槽、拉紧柱、第一渗水帘、第二渗水帘、以及若干的挤压块,能够方便研究人员或养殖人员对隔离墙进行组装和拆卸工作,在对隔离墙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时候,只需将插接在原挤压槽中的挤压块、以及插接在原插槽以及原底坑中的拉紧柱拔出再插接大到所需要的调整到的位置处的挤压槽、插槽和地坑中即可。本技术能够避免在隔离墙的改造过程中对池塘形成的破坏,方便调整隔离墙的位置,降低了由于频繁调整隔离墙所产生的成本,也有利于对构成隔离墙的建材的重复利用。同时,本技术中所提供的隔离墙的结构,具有稳定性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池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向视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3的C-C剖面视图;图6为图5中的E部分放大图;图7为图3的D-D剖面视图;图8为图7中的F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拉紧柱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G向视图;图11为图10的I-I剖面视图;图12为图9的H向视图;图13为图12的J-J剖面视图;图中:1池塘,11混凝土池底,12围墙,13插槽,14底坑,15挤压槽,16第一螺杆,2第一渗水帘,3第二渗水帘,4挤压块,41内芯,42橡胶垫,43吊环,5底座,51支撑柱,52顶盖,53卷帘轴,54转动头,55棘轮,56棘爪,57第二螺杆,58轴承,6固定环,7缺口,8侧塞块,81侧挡板,82侧塞垫,9透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方便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定义图2中的A向为从“上”至“下”的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池塘1、至少一组隔离墙和若干组的插槽组。池塘1由混凝土池底11和连接在混凝土池底11的上方的围墙组构成,围墙12组包括两面相对设置的围墙12,例如,采用混凝土浇筑或者采用砖石进行堆砌的方式来搭建围墙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对围墙组做防渗水处理。在建造池塘1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基坑,将池塘1的整体或者部分置于地面以下,也可以直接将池塘的整体置于地面之上。每组插槽组各包括两个插槽13,各插槽13分别竖直设置,各插槽13分别开设在围墙12上,在搭建围墙12的时候在围墙12预留出插槽13。预留的插槽组的组数、以及各插槽组的位置,根据养殖企业常用的布局需求进行确定的。定义插槽13朝向由两面围墙所围绕呈的区域为“内”、混凝土池底11位于池塘的“下”侧,插槽13呈上侧、下侧和内侧分别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插槽13组中的两个插槽13分布在两面相对设置的围墙12上,混凝土池底11在位于每个插槽13下方的位置处各设有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池塘、至少一组隔离墙和若干组的插槽组,所述池塘由混凝土池底和连接在所述混凝土池底的上方的围墙组构成,所述围墙组包括至少四面围墙,所述围墙组用于围挡蓄水,每组所述插槽组各包括两个插槽,各所述插槽分别竖直设置,各所述插槽分别开设在所述围墙上,所述插槽呈上侧、下侧和内侧分别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中的两个插槽分布在两面相对设置的围墙上,所述混凝土池底在位于每个所述插槽下方的位置处各设有底坑,所述底坑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下方两个底坑之间连接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隔离墙中,所述隔离墙包括第一水帘、第二水帘、两个拉紧柱和若干的挤压块,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分别位于所述挤压槽中,各所述挤压块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之间,各所述挤压块的下端各插接在所述挤压槽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块在位于所述挤压槽以上的部分上形成透水口,所述挤压块的侧面的下端部分将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部分挤压在所述挤压槽的侧面上,两个所述拉紧柱分布在同一组所述插槽组的两个插槽中,所述拉紧柱的下端插接在所述底坑中,所述第一水帘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一端各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拉紧柱上,所述第一水帘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另一个所述拉紧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调整布局的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池塘、至少一组隔离墙和若干组的插槽组,所述池塘由混凝土池底和连接在所述混凝土池底的上方的围墙组构成,所述围墙组包括至少四面围墙,所述围墙组用于围挡蓄水,每组所述插槽组各包括两个插槽,各所述插槽分别竖直设置,各所述插槽分别开设在所述围墙上,所述插槽呈上侧、下侧和内侧分别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中的两个插槽分布在两面相对设置的围墙上,所述混凝土池底在位于每个所述插槽下方的位置处各设有底坑,所述底坑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插槽组下方两个底坑之间连接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呈上侧开口的长方体;位于同一组所述隔离墙中,所述隔离墙包括第一水帘、第二水帘、两个拉紧柱和若干的挤压块,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分别位于所述挤压槽中,各所述挤压块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水帘和所述第二水帘之间,各所述挤压块的下端各插接在所述挤压槽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块在位于所述挤压槽以上的部分上形成透水口,所述挤压块的侧面的下端部分将所述第一水帘的下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下端部分挤压在所述挤压槽的侧面上,两个所述拉紧柱分布在同一组所述插槽组的两个插槽中,所述拉紧柱的下端插接在所述底坑中,所述第一水帘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水帘的一端各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拉紧柱上,所述第一水帘的另一端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相利李卫东李金璐姚兴锐徐磊磊朱彦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