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8335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控制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分设于电池的两侧,所述电池通过控制器分别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由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对外进行放电,或由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外部电磁信号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壳体在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一侧和邻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相对另一侧分别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磁性定位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多个无线充电装置彼此之间自动固定并自己矫正定位,从而提高无线转化效率,而且,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移动电源给手机充电时需要连接数据线,使用及携带都非常不方便。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各种无线充电装置开始普及,并出现了既可以接受其它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也可以为具有无线充电接收端的其它设备充电的双向无线充电宝。但是,现有的这种无线充电宝需要使用者一直拿着贴合在一起,使用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定位固定、提高无线转化效率的无线充电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控制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分设于壳体内所述电池的两侧,所述电池通过控制器分别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由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对外进行放电,或由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外部电磁信号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壳体在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一侧和邻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相对另一侧分别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磁性定位件。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相结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对内表面分别沿外周形成有多个定位孔,并在所述多个定位孔内分别嵌装定位磁铁。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一侧的第一壳体上正对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磁性定位件。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正对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形成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并在所述定位孔内分别嵌装定位磁铁。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和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所述电池与充放电控制电路双向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分别通过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和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从壳体上露出的控制开关和多个指示灯,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在电池的充放电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多个指示灯用于指示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和当前电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将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分设于壳体内的两侧,对电池进行双向的充电和放电,因而可以实现多个无线充电装置彼此之间形成阵列相互充电,而且通过壳体上设置的第一磁性定位件可以实现多个无线充电装置彼此之间自动固定并自己矫正定位,从而提高无线转化效率。该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壳体上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侧输出面上的第二磁性定位件可以自动吸合手机等外部待充电设备,无需使用者一直手拿着也不会掉落,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充放电电路原理框图;图4是多个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同时阵列充电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无线充电装置100主要由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电池20、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和控制器50构成。壳体10进一步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从电池20的两侧彼此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壳体10。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分设于电池20的两侧,即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位于邻近第一壳体11的一侧,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位于邻近第二壳体12的一侧。电池20通过控制器50分别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在控制器50的控制下,由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将电池20的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对外进行放电,由无线充电接收线圈30接收外部电磁信号对电池20进行充电,也即,该无线充电装置100同时具备充电和放电功能。具体如图3所示,控制器50进一步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51、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52和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53。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51双向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51分别通过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52和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53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充放电控制电路51用于控制充电和放电的切换,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52用于根据充放电控制电路的控制驱动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对外进行放电,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53用于根据充放电控制电路的控制将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接收的电磁信号转换成电能对电池20进行充电。具体实施例中,充放电控制电路51、无线充电发射驱动电路52和无线充电接收整流电路53可以采用现有的或可能的各种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再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相对内表面分别沿外周形成有多个定位孔121a、121b、121c、121d,该多个定位孔121a~121d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40的外周设置,并在该多个定位孔121a~121d内分别嵌装定位磁铁122a、122b、122c、122d,从而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分别形成多个磁性定位件。如此,参见图4所示,当一个无线充电装置的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第一壳体与另一个同样的无线充电装置的邻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第二壳体贴合时,两者壳体上绕线圈设置的定位磁铁相互吸合,便可将两个无线充电装置彼此自动固定住,并可自动矫正定位,从而提高线圈的无线转化效率。如此,多个上述无线充电装置便可彼此吸合形成同时充电的阵列,如图4所示。进一步如图2所示,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一侧的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正对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0还形成有至少一个定位孔111,并在每个定位孔111内分别嵌装定位磁铁112,从而在第一壳体11上形成用于吸合待充电外部设备例如手机的磁性定位件。使用者将手机贴合于第一壳体11外表面便会被磁铁112吸住而不易掉落,无需使用者一直手拿着,大大方便用户的使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控制器50还包括从壳体10上露出的控制开关54和多个指示灯55。控制开关54用于控制充放电控制电路51在电池20的充放电之间进行切换,多个指示灯55用于指示电池20的充放电状态和当前电量,其具体可以采用现有的或可能的各种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控制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分设于壳体内所述电池的两侧,所述电池通过控制器分别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由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对外进行放电,或由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外部电磁信号对电池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一侧和邻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相对另一侧分别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磁性定位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控制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分设于壳体内所述电池的两侧,所述电池通过控制器分别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由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对外进行放电,或由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外部电磁信号对电池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邻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一侧和邻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相对另一侧分别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磁性定位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结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对内表面分别沿外周形成有多个定位孔,并在所述多个定位孔内分别嵌装定位磁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陆广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欧菲特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