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俊兴专利>正文

端子拉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82720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4:16
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包括一拉料轮组与压力轮组,也适用于立体形状的端子料带,可以透过拉料轮组的驱动马达使欲拉出的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下方可透过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与该压力轮组的压力轮体拉出,且该立体形状端子料带连接的另一方向突出部位位于该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间以避免干涉,所述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上方接触前述第二轮体,使该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拉出动作更稳定顺畅,而且当欲拉出的立体形状端子料带下方的高度规格不同时,可以调整压力轮组的高低位置以及调整压力轮体与第一轮体的间距,透过同时或分别调整第一轮体或第二轮体的上下高低位置,以改变第一、二轮体的间距来适用于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形状与规格变化,进而扩大其适用范围。

Terminal pull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erminal pull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pulling wheel group and a pressure wheel group, and is also applicable to a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feeding belt. The lower par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feeding belt to be pulled out can be pulled out through the first wheel body of the pulling wheel group and the pressure wheel body of the pressure wheel group through the driving motor of the pulling wheel group, and the other prominent par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feeding belt connection is located in the third part. To avoid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wheel and the second wheel body, the upper par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belt contacts the second wheel body, which makes the pull-out ac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belt more stable and smooth. When the height specifications under the three-dimensional terminal belt are different, the 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wheel group can be adjuste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ressure wheel and the first wheel body can be adjusted. By adjus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positions of the first or second wheel bodies at the same time or separately,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wheel bodies can be changed to suit the shape and specification change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terminal belt, thereby expanding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拉料装置
本技术是指一种端子拉料装置,涉及适用于一种将多种规格的料带例如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的端子料带拉出的端子拉料装置的相关

技术介绍
按一般平面形状端子料带通常会透过一现有技术所用拉料轮组与压力轮组来依序拉出,以供进行检测、包装等作业,然而当欲进行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拉出作业时,由于立体形状端子料带上方的另一方向突出部位会干涉到拉料轮组的拉料轮,因此必须更换上方有间隙的拉料轮,或将原有的拉料轮进行加工,使该拉料轮具有可避免干涉立体端子料带的另一方向突出部位的沟槽或间隙才能重新组装进行拉料作业,如果再有不同形状大小规格的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拉料需求,则又要进行前述更换拉料轮或加工拉料轮的作业,从而造成业者很大的困扰与不便,而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其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间可以避开立体端子料带的另一方向突出部位,因此适用于一般立体形状端子料带。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拉料装置,除了适用于一般平面形状端子料带以外,由于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上下高低位置可以调整,而且压力轮组的压力轮体的高低位置与左右位置也可以调整,达到可适用于多种形状规格的端子料带例如立体形状的端子料带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包括:一拉料轮组,至少包含:一驱动马达,结合一转轴,透过一第一连座轴承与一机台结合固定,该转轴并有一环状突缘;一下轮盖,结合一第二连座轴承或套筒以枢套于前述驱动马达的转轴的环状突缘上方,该下轮盖分别枢设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一第一轮体,由其中心结合一第三连座轴承或套筒,以透过该第三连座轴承或套筒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的转轴,并恰位于前述下轮盖的上方,该第一轮体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螺牙孔与一第一贯穿孔;一第二轮体,由其中心结合一第四连座轴承或套筒,以透过该第四连座轴承或套筒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的转轴,并恰位于前述第一轮体的上方,该第二轮体分别设有一第二贯穿螺牙孔与一第二贯穿孔;一上轮盖,通过至少一第一锁固组件与前述驱动马达的转轴上端结合固定,且该上轮盖分别枢设第三轴承与第四轴承;一第一调整螺杆,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枢设的第三轴承枢接,且其上端向上伸出该上轮盖而结合一第一旋钮,该第一调整螺杆的外螺牙部穿过前述第二轮体的第二贯穿孔,且螺穿前述第一轮体的第一贯穿螺牙孔,该第一调整螺杆的下方则与前述下轮盖枢设的第一轴承枢接;一第二调整螺杆,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枢设的第四轴承枢接,且其上端并向上伸出该上轮盖而结合一第二旋钮,该第二调整螺杆螺穿前述第二轮体的第二贯穿螺牙孔,且穿过前述第一轮体的第一贯穿孔;一压力轮组,至少包括:一压力轮体,结合一第五连座轴承或套筒,透过该第五连座轴承或套筒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固设于一轴杆的上方,并与前述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形成间距;一滑块,与前述轴杆的下方结合固定,该滑块被一驱动件驱动而相对于一滑座的左右方向位移,该滑座结合于前述机台的上方,且该滑座与前述滑块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弹簧用来提供滑块弹性压力,相对可提供前述轴杆上方枢设的压力轮体弹性压力。所述拉料轮组的上轮盖与下轮盖之间进一步设有数导柱,而各导柱分别对应并且穿入前述第一轮体配合设置的第六连座轴承或套筒以及第二轮体配合设置的第七连座轴承或套筒。所述压力轮组的驱动件为一螺穿该滑块的螺杆,且该螺杆的外侧端结合一把手。所述压力轮组的驱动件为一汽缸,该汽缸的轴心结合该滑块,该滑块同样可被该汽缸的轴心驱动而相对于前述滑座的左、右方向位移。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1.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间可以避开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另一方向突出部位,既适用于一般平面形状端子料带,也可以适用于立体形状端子料带。2.由于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上下高低位置可以调整,压力轮组的压力轮体的高低位置与左右位置也可以调整,达到适用于多种形状规格的立体形状端子料带的目的。3.拉料轮组的上轮盖与下轮盖之间进一步设有数导柱,各导柱分别对应并且穿入前述第一轮体配合设置的第六连座轴承或套筒以及第二轮体配合设置的第七连座轴承或套筒,以增加整体结构稳固性以及该第一、二轮体上、下调移时的顺畅性与稳定性。兹配合图式详加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其中拉料轮组的部份组合断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部份前视剖面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其中拉料轮组的第一轮体调整位置后的组合断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其中压力轮组的驱动件改为汽缸所带汽缸杆后的使用状态部份剖面示意图。图中:1、拉料轮组;11、驱动马达;110、第一连座轴承;111、转轴;1111、环状突缘;12、下轮盖;120、第二连座轴承或套筒;121、第一轴承;122、第二轴承;13、第一轮体;130、第三连座轴承或套筒;131、第一贯穿螺牙孔;132、第一贯穿孔;133、第六连座轴承或套筒;14、第二轮体;140、第四连座轴承或套筒;141、第二贯穿螺牙孔;142、第二贯穿孔;143、第七连座轴承或套筒;15、上轮盖;151、第一锁固组件;152、第三轴承;153、第四轴承;16、第一调整螺杆;161、第一旋钮;162、;172、外螺牙部;17、第二调整螺杆;171、第二旋钮;2、压力轮组;21、压力轮体;211、第五连座轴承或套筒;212、第二锁固组件;22、轴杆;23、滑块;24、驱动件;241、把手;242、轴心;25、滑座;26、弹簧;3、机台;4、立体形状端子料带;41、下方;42、另一方向突出部位;7、导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包括:一拉料轮组1,至少包含:一驱动马达11(如图2~图3所示),结合一转轴111,并且透过一第一连座轴承110与一机台3结合固定,该转轴111并有一环状突缘1111(如图2~图3所示);一下轮盖12,结合一第二连座轴承或套筒120(如图2~图3所示)以枢套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的环状突缘1111上方,该下轮盖12分别枢设第一轴承121与第二轴承122;一第一轮体13,由其中心结合一第三连座轴承或套筒130,以透过该第三连座轴承或套筒13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恰位于前述下轮盖12的上方,该第一轮体13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螺牙孔131(如图2所示)与一第一贯穿孔132;一第二轮体14,由其中心结合一第四连座轴承或套筒140,以透过该第四连座轴承或套筒14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恰位于前述第一轮体13的上方,该第二轮体14分别设有一第二贯穿螺牙孔141(如图2所示)与一第二贯穿孔142;一上轮盖15,通过至少一第一锁固组件151(如图2所示)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上端结合固定,而且该上轮盖15分别枢设第三轴承152与第四轴承153;一第一调整螺杆16(如图2所示),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15枢设的第三轴承152枢接,且其上端向上伸出该上轮盖15而结合一第一旋钮161,该第一调整螺杆16的外螺牙部162穿过前述第二轮体14的第二贯穿孔142,并且螺穿前述第一轮体13的第一贯穿螺牙孔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包括:一拉料轮组(1),至少包含:一驱动马达(11),结合一转轴(111),透过一第一连座轴承(110)与一机台(3)结合固定,该转轴(111)并有一环状突缘(1111);一下轮盖(12),结合一第二连座轴承(120)以枢套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的环状突缘(1111)上方,该下轮盖(12)分别枢设第一轴承(121)与第二轴承(122);一第一轮体(13),由其中心结合一第三连座轴承(130),以透过该第三连座轴承(13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并恰位于前述下轮盖(12)的上方,该第一轮体(13)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螺牙孔(131)与一第一贯穿孔(132);一第二轮体(14),由其中心结合一第四连座轴承(140),以透过该第四连座轴承(14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并恰位于前述第一轮体(13)的上方,该第二轮体(14)分别设有一第二贯穿螺牙孔(141)与一第二贯穿孔(142);一上轮盖(15),通过至少一第一锁固组件(151)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上端结合固定,且该上轮盖(15)分别枢设第三轴承(152)与第四轴承(153);一第一调整螺杆(16),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15)枢设的第三轴承(152)枢接,且其上端向上伸出该上轮盖(15)而结合一第一旋钮(161),该第一调整螺杆(16)的外螺牙部(162)穿过前述第二轮体(14)的第二贯穿孔(142),且螺穿前述第一轮体(13)的第一贯穿螺牙孔(131),该第一调整螺杆(16)的下方则与前述下轮盖(12)枢设的第一轴承(121)枢接;一第二调整螺杆(17),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15)枢设的第四轴承(153)枢接,且其上端并向上伸出该上轮盖(15)而结合一第二旋钮(171),该第二调整螺杆(17)螺穿前述第二轮体(14)的第二贯穿螺牙孔(141),且穿过前述第一轮体(13)的第一贯穿孔(132);一压力轮组(2),至少包括:一压力轮体(21),结合一第五连座轴承(211),透过该第五连座轴承(211)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212)固设于一轴杆(22)的上方,并与前述拉料轮组(1)的第一轮体(13)形成间距;一滑块(23),与前述轴杆(22)的下方结合固定,该滑块(23)被一驱动件(24)驱动而相对于一滑座(25)的左右方向位移,该滑座(25)结合于前述机台(3)的上方,且该滑座(25)与前述滑块(23)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弹簧(26)用来提供滑块(23)弹性压力,相对可提供前述轴杆(22)上方枢设的压力轮体(21)弹性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拉料装置,包括:一拉料轮组(1),至少包含:一驱动马达(11),结合一转轴(111),透过一第一连座轴承(110)与一机台(3)结合固定,该转轴(111)并有一环状突缘(1111);一下轮盖(12),结合一第二连座轴承(120)以枢套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的环状突缘(1111)上方,该下轮盖(12)分别枢设第一轴承(121)与第二轴承(122);一第一轮体(13),由其中心结合一第三连座轴承(130),以透过该第三连座轴承(13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并恰位于前述下轮盖(12)的上方,该第一轮体(13)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螺牙孔(131)与一第一贯穿孔(132);一第二轮体(14),由其中心结合一第四连座轴承(140),以透过该第四连座轴承(140)枢设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并恰位于前述第一轮体(13)的上方,该第二轮体(14)分别设有一第二贯穿螺牙孔(141)与一第二贯穿孔(142);一上轮盖(15),通过至少一第一锁固组件(151)与前述驱动马达(11)的转轴(111)上端结合固定,且该上轮盖(15)分别枢设第三轴承(152)与第四轴承(153);一第一调整螺杆(16),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15)枢设的第三轴承(152)枢接,且其上端向上伸出该上轮盖(15)而结合一第一旋钮(161),该第一调整螺杆(16)的外螺牙部(162)穿过前述第二轮体(14)的第二贯穿孔(142),且螺穿前述第一轮体(13)的第一贯穿螺牙孔(131),该第一调整螺杆(16)的下方则与前述下轮盖(12)枢设的第一轴承(121)枢接;一第二调整螺杆(17),其上方与前述上轮盖(15)枢设的第四轴承(153)枢接,且其上端并向上伸出该上轮盖(15)而结合一第二旋钮(171),该第二调整螺杆(17)螺穿前述第二轮体(14)的第二贯穿螺牙孔(141),且穿过前述第一轮体(13)的第一贯穿孔(132);一压力轮组(2),至少包括:一压力轮体(21),结合一第五连座轴承(211),透过该第五连座轴承(211)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212)固设于一轴杆(22)的上方,并与前述拉料轮组(1)的第一轮体(13)形成间距;一滑块(23),与前述轴杆(22)的下方结合固定,该滑块(23)被一驱动件(24)驱动而相对于一滑座(25)的左右方向位移,该滑座(25)结合于前述机台(3)的上方,且该滑座(25)与前述滑块(23)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弹簧(26)用来提供滑块(23)弹性压力,相对可提供前述轴杆(22)上方枢设的压力轮体(21)弹性压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拉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料轮组(1)的上轮盖(15)与下轮盖(12)之间进一步设有数导柱(7),而各导柱(7)分别对应并且穿入前述第一轮体(13)配合设置的第六连座轴承(133)以及第二轮体(14)配合设置的第七连座轴承(14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拉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轮组(2)的驱动件(24)为一螺穿该滑块(23)的螺杆,且该螺杆的外侧端结合一把手(24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拉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轮组(2)的驱动件(24)为一汽缸,该汽缸的轴心(242)结合该滑块(23),该滑块(23)同样可被该汽缸的轴心(242)驱动而相对于前述滑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兴
申请(专利权)人:杨俊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