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591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7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包括床板、床架和行走底座,所述行走底座上设有转移平台,行走底座与转移平台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转移平台上设有与床架连接的平移轨道和第一推杆,床架为矩形的框体结构,床板搭载于床架的框沿上;所述床板包括背板、臀板、大腿板和小腿板,床架的下方设有推动背板和臀板的翻身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床架通过平移轨道实现在承载平台上的横向平移,床板分割成各功能区块且由多个电动推杆驱动,实现移床、抬背、翻身、屈腿和升降功能,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避免病床间移动对病人造成碰伤的情况,自动化程度高,可降低陪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An Intelligent Bed for Postoperative Mobilit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in particular to an intelligent hospital bed which is easy to move after operation, including a bed board, a bed frame and a walking base, the walking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transfer platform, and a lifting device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walking base and the transfer platform; the transfer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a translation track and a first push rod connected with the bed frame, and the bed frame is a rectangular frame structure. The board is mounted on the frame edge of the bed frame; the bed plate includes the back plate, buttock plate, thigh plate and leg plate, and the bottom of the bed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turning mechanism for pushing the back plate and buttock pl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asonable, the bed frame can be transversely moved on the bearing platform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track, and the bed plate is divided into functional blocks and driven by multiple electric pushers to realize the moving bed, lifting back, turning over and bending. The legs and lifting functions can meet the nursing needs of patients, avoid the situation of patients'bumping caused by moving between beds, and have a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of accompanying sta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指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
技术介绍
我国现有医用病床通常是普通病床,也有一部分病床具有升降和简单的体位变换功能,并且大部分它们都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操作控制,实现自动控制的医用病床在医院里应用的很少,这样会加大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而病人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存在经常性的检查化验、伤口检视换药或者手术转移等情况,现有的病床难以应对从而需要人工移床,这样很容易出现碰伤导致病情的恶化,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增加了搬移的困难度。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可辅助翻身、屈体的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包括床板、床架和行走底座,所述行走底座上设有转移平台,行走底座与转移平台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转移平台上设有与床架连接的平移轨道和第一推杆,床架为矩形的框体结构,床板搭载于床架的框沿上;所述床板包括背板和臀板,床架的下方设有推动背板的翻身机构。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背板和臀板均为沿纵向中轴分割的左右两部组成,左部背板与右部背板、左部臀板与右部臀板之间分别通过纵轴铰链相互连接,左部背板与左部臀板、右部背板与右部臀板之间分别通过横轴铰链相互连接。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翻身机构包括支架、轴承座、驱动杆和两个摆臂,支架固定在床架的前端,轴承座固定在支架内,驱动杆前端穿设于轴承座上且驱动杆与床架的纵向中轴同心设置;所述两个摆臂分别设置于驱动杆的中部和末端,摆臂的两端分别与左部背板和右部背板对应设置,摆臂的端部上设有滚轮;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通过曲柄连接驱动杆从而驱动其水平转动。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翻身机构还包括抬背顶杆和第三推杆,第三推杆固定在支架上,抬背顶杆的两端分别与纵轴铰链和第三推杆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床板包括大腿板和小腿板,大腿板设于臀板后侧且大腿板与臀板之间设有横档块,横档块的两端分别与床架固定连接,大腿板的前后端边通过铰链分别与横档块和小腿板连接;所述大腿板下方设有第四推杆,第四推杆的固定端连接在床架上,第四推杆的活动端与大腿板之间连接有屈腿顶杆。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小腿板下方设有屈腿连杆,屈腿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小腿板和床架铰接。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个回转基座,两个回转基座前后间隔地固定在行走底座上,两个回转基座上均设有回转曲柄,回转曲柄的一端与转移平台之间连接有升降连杆,行走底座上设有对应的第五推杆,第五推杆的活动端与回转曲柄的另一端铰接。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合理,床架通过平移轨道实现在承载平台上的横向平移,床板分割成各功能区块且由多个电动推杆驱动,实现移床、抬背、翻身、屈腿和升降功能,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避免病床间移动对病人造成碰伤的情况,自动化程度高,降低陪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行走底座;2、床架;3、床板;4、支架;11、回转基座;12、回转曲柄;13、第五推杆;21、转移平台;22、平移轨道;23、第一推杆;31、背板;32、臀板;33、纵轴铰链;34、横轴铰链;35、大腿板;36、横档块;37、小腿板;351、第四推杆;352、屈腿顶杆;371、屈腿连杆;41、轴承座;42、驱动杆;43、摆臂;44、滚轮;45、第二推杆;46、第三推杆;47、抬背顶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包括床板3、床架2和行走底座1,所述行走底座1上设有转移平台21,行走底座1与转移平台21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转移平台21上设有与床架2连接的平移轨道22和第一推杆23,床架2为矩形的框体结构,床板3搭载于床架2的框沿上;所述床板3包括背板31和臀板32,床架2的下方设有推动背板31和臀板32的翻身机构;所述床架2的框体具有内沿从而使床板3可架设于其内,床板3采用分体式结构且背板31和臀板32分别通过翻身机构驱动,在第一推杆23的驱动下床架2可沿平移轨道22横向移动实现床板3的移出功能,背板31和臀板32可在床架2上翻转,从而在病人的护理、检查过程中,实现翻身、屈体和移床等功能,避免病人碰伤的情况降低陪护人员的操作难度。所述背板31和臀板32均为沿纵向中轴分割的左右两部组成,左部背板31与右部背板31、左部臀板32与右部臀板32之间分别通过纵轴铰链33相互连接,左部背板31与左部臀板32、右部背板31与右部臀板32之间分别通过横轴铰链34相互连接,所述左部背板31和左部臀板32组成床板3的左半部,且床板3左半部可沿纵轴铰链33翻转,从而实现辅助病人翻身的目的,床板3右半部同理可在翻身机构的驱动下翻转;所述左部背板31和右部背板31可一体沿横向铰链34翻转,从而在翻身机构的驱动下实现抬背的目的。所述翻身机构包括支架4、轴承座41、驱动杆42和两个摆臂43,支架4固定在床架2的前端,轴承座41固定在支架4内,驱动杆42前端穿设于轴承座41上且驱动杆42与床架2的纵向中轴同心设置;所述两个摆臂43分别设置于驱动杆42的中部和末端,摆臂43的两端分别与左部背板31和右部背板31对应设置,摆臂43的端部上设有滚轮44;所述支架4上设有第二推杆45,第二推杆45通过曲柄连接驱动杆42从而驱动其水平转动;所述驱动杆42与其上的两个摆臂43组装成水平摆放的“干”字形结构,第二推杆45的伸缩动作通过曲柄传导给驱动杆42使其水平转动,摆臂43端部上的滚轮44抵触和推举背板31使其翻转,驱动杆42在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时分别翻转左右背板31。所述翻身机构还包括抬背顶杆47和第三推杆46,第三推杆46固定在支架4上,抬背顶杆47的两端分别与纵轴铰链33和第三推杆46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杆46用于驱动左右背板31整体向上翻转,从而使背板31以横向铰链34为中心上方实现抬背功能。所述床板3包括大腿板35和小腿板37,大腿板35设于臀板32后侧且大腿板35与臀板32之间设有横档块36,横档块36的两端分别与床架2固定连接,大腿板35的前后端边通过铰链分别与横档块36和小腿板37连接;所述大腿板35下方设有第四推杆351,第四推杆351的固定端连接在床架2上,第四推杆351的活动端与大腿板35之间连接有屈腿顶杆352,所述第四推杆351用于驱动大腿板35以横档快36为中心的上翻动作,使病人的腿部抬升以方便检测和护理。所述小腿板37下方设有屈腿连杆371,屈腿连杆371的两端分别与小腿板37和床架2铰接,所述小腿板37与大腿板35为一体联动,大腿板35上翻时小腿板37同步上翻构成拱形结构以分别支撑病人的大腿和小腿。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个回转基座11,两个回转基座11前后间隔地固定在行走底座1上,两个回转基座11上均设有回转曲柄12,回转曲柄12的一端与转移平台21之间连接有升降连杆14,升降连杆14的上端与转移平台21铰接且该铰接点可锁死,行走底座1上设有对应的第五推杆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包括床板(3)、床架(2)和行走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底座(1)上设有转移平台(21),行走底座(1)与转移平台(21)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转移平台(21)上设有与床架(2)连接的平移轨道(22)和第一推杆(23),床架(2)为矩形的框体结构,床板(3)搭载于床架(2)的框沿上;所述床板(3)包括背板(31)和臀板(32),床架(2)的下方设有推动背板(31)和臀板(32)的翻身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包括床板(3)、床架(2)和行走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底座(1)上设有转移平台(21),行走底座(1)与转移平台(21)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转移平台(21)上设有与床架(2)连接的平移轨道(22)和第一推杆(23),床架(2)为矩形的框体结构,床板(3)搭载于床架(2)的框沿上;所述床板(3)包括背板(31)和臀板(32),床架(2)的下方设有推动背板(31)和臀板(32)的翻身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31)和臀板(32)均为沿纵向中轴分割的左右两部组成,左部背板(31)与右部背板(31)、左部臀板(32)与右部臀板(32)之间分别通过纵轴铰链(33)相互连接,左部背板(31)与左部臀板(32)、右部背板(31)与右部臀板(32)之间分别通过横轴铰链(34)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术后移动的智能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机构包括支架(4)、轴承座(41)、驱动杆(42)和两个摆臂(43),支架(4)固定在床架(2)的前端,轴承座(41)固定在支架(4)内,驱动杆(42)前端穿设于轴承座(41)上且驱动杆(42)与床架(2)的纵向中轴同心设置;所述两个摆臂(43)分别设置于驱动杆(42)的中部和末端,摆臂(43)的两端分别与左部背板(31)和右部背板(31)对应设置,摆臂(43)的端部上设有滚轮(44);所述支架(4)上设有第二推杆(45),第二推杆(45)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劲力周铮卢佩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