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利军专利>正文

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585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7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与治疗垫连接,包括微电脑控制单元,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源转换单元,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温度A/D转换单元、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及加热驱动控制单元,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有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和电流脉冲输出单元,加热驱动控制单元还与电源转换单元电连接;在微电脑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通过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用户可根据界面上的内容和语音导航,完成适合自己治疗参数的设置,最终可完成电热疗、磁疗、远红外、中药和经络疗等多项治疗项目,操作方便、实用性强,治疗效果好。

Portable Controller for TCM Therapeutic Instrumen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rtable controll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apparatus,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treatment pad, including a microcomputer control unit, a power conversion unit at the input end of the microcomputer control unit, a temperature A/D conversion unit, a function selection and setting unit, a current pulse waveform processing unit and a heating driving control unit, and a current pulse wave at the output end of the microcomputer control unit. The output terminals of the shape processing unit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the pulse intensity level grouping unit, the current pulse amplification and driving unit and the current pulse output unit. The heating driving control unit is also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conversion unit.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icrocomputer control unit, the user can complete the treatment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 voice naviga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 selection and setting unit. Number settings can eventually complete a number of therapeutic projects, such as electro-hyperthermia, magnetic therapy, far infrar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eridian therapy, with convenient operation,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体治疗保健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
技术介绍
我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人体的经络穴位是客观存在的,其功能与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具有电磁性。穴位是人体电、磁场的活动点和敏感点,而经络则是电磁传导的通道。外加强磁场可使人体组织内物质的原子核起旋转作用,并具有镇痛、镇静、消炎、降压等功能,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采用磁疗治疗疾病的方法。此外,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存在着很多钾、钠、钙、镁等金属离子,在外加一定的电流作用下,会使上述金属离子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改变组织中离子浓度及分布状态,从而使组织的生理状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且医疗科技人员通过实践发现,当人体通过一定频率的电脉冲电流时(称为“电疗”)同样会具有镇痛、镇静、消炎等功能,因此,将现代医学和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便产生了电针治疗技术,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利用这种技术而研发生产的治疗仪、理疗仪等医疗产品。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用电子方式控制的治疗仪,多数都存在着控制技术简单、功能单一等缺陷,因此治疗范围和治疗效果受限。如利用电脉冲通过电极加到人体某些穴位上进行“电疗”的方法,复杂一点的是在此基础上,在电极板上设置有稀土永磁体形成“磁疗”。这些控制方法对某些疾病患者临床使用,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局限性较大,对很多的疾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且目前使用的治疗仪体积较大,移动使用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使用的治疗仪进行改进,使其功能多样化,体积小型化,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中国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电子及微电子技术相结合,集电疗、磁疗、热疗、远红外疗以及中药疗为一体,且体积小,方便携带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与治疗垫连接,包括微电脑控制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源转换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温度A/D转换单元、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及加热驱动控制单元,所述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有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和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和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分别连接至所述治疗垫。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包括设有40个引脚的微型处理器U1,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号引脚和2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4号、6号~8号引脚、12号引脚、13号引脚、15号~17号引脚、21号~24号引脚、29号引脚、30号引脚分别悬空设置,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9号引脚通过处理器接地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0号、11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8号与19号引脚之间连接有时钟晶振电路,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0号引脚直接接地设置,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1号引脚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及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2号~39号引脚上分别对应连接有上拉电阻,各所述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40号引脚共同连接至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5号~28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包括八位串行模/数转换器U2,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设有八个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1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4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2号引脚悬空设置,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3号引脚通过电阻R1分别连接至各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3号引脚上还连接有转换器接地电路,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4号引脚安全接地设置,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5号引脚和6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7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8号引脚也连接至各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包括与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连接的触摸屏接口端子,所述触摸屏接口端子连接有触摸屏;所述触摸屏接口端子设有四个连接端子,其中1号连接端子与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1号引脚连接,2号连接端子接地设置,3号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0号引脚,4号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1号引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包括与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号引脚连接的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输出端连接至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2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还通过电容C5连接至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集成电路U3、第二集成电路U4和第三集成电路U5,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和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分别设有十四个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4、8及11号引脚分别通过电阻连接至所述电容C5,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2、3、9及10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7号引脚接地设置,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5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8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6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7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2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6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3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9号引脚;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1、4、8及11号引脚分别通过电阻连接至所述电容C5,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2、3、9及10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接地设置,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5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4号引脚,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6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3号引脚,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12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2号引脚,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13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5号引脚;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1、4、8及11号引脚分别通过电阻连接至所述电容C5,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2、3、9及10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7号引脚接地设置,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5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7号引脚,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6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6号引脚,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12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5号引脚,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的13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8号引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包括设有五个引脚的第四集成电路U6,所述第四集成电路U6的1号引脚通过电阻R25连接至所述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与治疗垫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电脑控制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源转换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温度A/D转换单元、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及加热驱动控制单元,所述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有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和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和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分别连接至所述治疗垫。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与治疗垫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电脑控制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源转换单元,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温度A/D转换单元、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及加热驱动控制单元,所述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有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和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流脉冲输出单元、所述加热驱动控制单元和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分别连接至所述治疗垫。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包括设有40个引脚的微型处理器U1,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号引脚和2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4号、6号~8号引脚、12号引脚、13号引脚、15号~17号引脚、21号~24号引脚、29号引脚、30号引脚分别悬空设置,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9号引脚通过处理器接地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0号、11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8号与19号引脚之间连接有时钟晶振电路,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0号引脚直接接地设置,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1号引脚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及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2号~39号引脚上分别对应连接有上拉电阻,各所述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40号引脚共同连接至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5号~28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A/D转换单元包括八位串行模/数转换器U2,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设有八个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1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4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2号引脚悬空设置,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3号引脚通过电阻R1分别连接至各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3号引脚上还连接有转换器接地电路,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4号引脚安全接地设置,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5号引脚和6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2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7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号引脚,所述串行模/数转换器U2的8号引脚也连接至各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选择及设置单元包括与所述微电脑控制单元连接的触摸屏接口端子,所述触摸屏接口端子连接有触摸屏;所述触摸屏接口端子设有四个连接端子,其中1号连接端子与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1号引脚连接,2号连接端子接地设置,3号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0号引脚,4号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11号引脚。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脉冲波形处理单元包括与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号引脚连接的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输出端连接至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2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还通过电容C5连接至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中医治疗仪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强度级别分组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集成电路U3、第二集成电路U4和第三集成电路U5,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和所述第三集成电路U5分别设有十四个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4、8及11号引脚分别通过电阻连接至所述电容C5,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2、3、9及10号引脚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流脉冲放大及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7号引脚接地设置,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5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8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6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7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2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6号引脚,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3的13号引脚连接至所述微型处理器U1的39号引脚;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1、4、8及11号引脚分别通过电阻连接至所述电容C5,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4的2、3、9及10号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军刘筠
申请(专利权)人:刘利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