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603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包括:第一层绕组单元、第二层绕组单元、第三层绕组单元及第四层绕组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主要优点在于:(1)绕组每相分为两条支路,且每条支路均穿过电枢绕组的第1、2层绕组、第3、4层绕组、第5、6层绕组和第7、8层绕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每相各条支路间的电阻差异,当电机负载运行时,每相各条支路间的电流相同,消除了第1、2层绕组、第3、4层绕组、第5、6层绕组和第7、8层绕组间的温度差异,大大提高了电机性能;(2)绕组采用三角形接法,相比于星形接法提升相电压,提高了电机的输出转矩与输出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
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技术,特别是一种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混和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对电机的功率密度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圆铜线电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扁铜线电机相比于圆线电机提高了功率密度,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且随着扁线层数的增加,功率密度也相应提高。现有技术中,8层扁铜线电枢绕组普遍采用的连接方式为:每相分为4条支路,第1、2层铜线构成第一条支路,第3、4层铜线构成第二条支路,第5、6层铜线构成第三条支路。第7、8层铜线构成第四条支路。当电机在负载运行时,受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影响,四条支路的电阻不平衡,导致四条支路的电流不平衡,且当电流频率越大时,四条支路电流的不平衡度越高,导致四条支路产生热量不均匀,四条支路的绕组温度分布也不均匀,且第1、2层绕组温度高于其余绕组温度,当第1、2层绕组温度过高时会损坏电枢绕组,导致电机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包括:第一层绕组单元、第二层绕组单元、第三层绕组单元及第四层绕组单元;其中,第一层绕组单元包括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第二层绕组单元包括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第三层绕组单元包括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第四层绕组单元包括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由第1/2层U相绕组、第1/2层V相绕组和第1/2层W相绕组组成;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由第3/4层U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和第3/4层W相绕组组成;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由第5/6层U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和第5/6层W相绕组组成;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由第7/8层U相绕组、第7/8层V相绕组和第7/8层W相绕组组成;第1/2层U相绕组、第3/4层U相绕组、第5/6层U相绕组及第7/8层U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U相绕组支路和第二U相绕组支路;第1/2层V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及第7/8层V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V相绕组支路和第二V相绕组支路;第1/2层W相绕组、第3/4层W相绕组、第5/6层W相绕组及第7/8层W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W相绕组支路和第二W相绕组支路。第1/2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1和电流出线端U2;第二第1/2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2和电流出线端X1;第1/2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1和电流出线端V2;第二第1/2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2和电流出线端Y1;第1/2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1和电流出线端W2;第二第1/2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2和电流出线端Z1。第3/4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3和电流出线端U4;第二第3/4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4和电流出线端X3;第3/4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3和电流出线端V4;第二第3/4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4和电流出线端Y3;第3/4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3和电流出线端W4;第二第3/4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4和电流出线端Z3。第5/6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5/6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5/6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5/6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5和电流出线端U6;第二第5/6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6和电流出线端X5;第5/6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5/6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5/6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5/6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5和电流出线端V6;第二第5/6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6和电流出线端Y5;第5/6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5/6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5/6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5/6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5和电流出线端W6;第二第5/6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6和电流出线端Z5。第7/8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7/8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7/8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7/8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7和电流出线端U8;第二第7/8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8和电流出线端X7;第7/8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7/8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7/8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7/8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7和电流出线端V8;第二第7/8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8和电流出线端Y7;第7/8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7/8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7/8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7/8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7和电流出线端W8;第二第7/8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8和电流出线端Z7。第一U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U1、电流出线端U2、电流进线端U3、电流出线端U4、电流进线端U5、电流出线端U6、电流进线端U7和电流出线端U8;第二U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X8、电流出线端X7、电流进线端X6、电流出线端X5、电流进线端X4、电流出线端X3、电流进线端X2和电流出线端X1。第一V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V1、电流出线端V2、电流进线端V3、电流出线端V4、电流进线端V5、电流出线端V6、电流进线端V7和电流出线端V8;第二V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Y8、电流出线端Y7、电流进线端Y6、电流出线端Y5、电流进线端Y4、电流出线端Y3、电流进线端Y2和电流出线端Y1。第一W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W1、电流出线端W2、电流进线端W3、电流出线端W4、电流进线端W5、电流出线端W6、电流进线端W7和电流出线端W8;第二W相绕组支路上分别连接有电流进线端Z8、电流出线端Z7、电流进线端Z6、电流出线端Z5、电流进线端Z4、电流出线端Z3、电流进线端Z2和电流出线端Z1。绕组引出线端为U型线端,引出线端的节距之间存在差别,非引出线端为等节距焊接端,且绕组采用三角形接法。本技术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主要优点在于:(1)绕组每相分为两条支路,且每条支路均穿过电枢绕组的第1、2层绕组、第3、4层绕组、第5、6层绕组和第7、8层绕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每相各条支路间的电阻差异,当电机负载运行时,每相各条支路间的电流相同,消除了第1、2层绕组、第3、4层绕组、第5、6层绕组和第7、8层绕组间的温度差异,大大提高了电机性能;(2)绕组采用三角形接法,相比于星形接法提升相电压,提高了电机的输出转矩与输出功率;(3)绕组引出线端为U型线端,有5、6和7三种节距,非引出线端为等节距焊接端,简化了绕组端部的连接方式,适合采用端部Busbar铜母排设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流平衡绕组的三相绕组原理展开示意图。图2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绕组单元、第二层绕组单元、第三层绕组单元及第四层绕组单元;其中,第一层绕组单元包括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第二层绕组单元包括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第三层绕组单元包括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第四层绕组单元包括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由第1/2层U相绕组、第1/2层V相绕组和第1/2层W相绕组组成;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由第3/4层U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和第3/4层W相绕组组成;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由第5/6层U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和第5/6层W相绕组组成;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由第7/8层U相绕组、第7/8层V相绕组和第7/8层W相绕组组成;第1/2层U相绕组、第3/4层U相绕组、第5/6层U相绕组及第7/8层U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U相绕组支路和第二U相绕组支路;第1/2层V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及第7/8层V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V相绕组支路和第二V相绕组支路;第1/2层W相绕组、第3/4层W相绕组、第5/6层W相绕组及第7/8层W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W相绕组支路和第二W相绕组支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绕组单元、第二层绕组单元、第三层绕组单元及第四层绕组单元;其中,第一层绕组单元包括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第二层绕组单元包括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第三层绕组单元包括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第四层绕组单元包括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第1层绕组和第2层绕组由第1/2层U相绕组、第1/2层V相绕组和第1/2层W相绕组组成;第3层绕组和第4层绕组由第3/4层U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和第3/4层W相绕组组成;第5层绕组和第6层绕组由第5/6层U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和第5/6层W相绕组组成;第7层绕组和第8层绕组由第7/8层U相绕组、第7/8层V相绕组和第7/8层W相绕组组成;第1/2层U相绕组、第3/4层U相绕组、第5/6层U相绕组及第7/8层U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U相绕组支路和第二U相绕组支路;第1/2层V相绕组、第3/4层V相绕组、第5/6层V相绕组及第7/8层V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V相绕组支路和第二V相绕组支路;第1/2层W相绕组、第3/4层W相绕组、第5/6层W相绕组及第7/8层W相绕组对应连接,形成第一W相绕组支路和第二W相绕组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其特征在于,第1/2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1和电流出线端U2;第二第1/2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2和电流出线端X1;第1/2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1和电流出线端V2;第二第1/2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2和电流出线端Y1;第1/2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1/2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1/2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1/2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1和电流出线端W2;第二第1/2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2和电流出线端Z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其特征在于,第3/4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U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U3和电流出线端U4;第二第3/4层U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X4和电流出线端X3;第3/4层V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V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V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V3和电流出线端V4;第二第3/4层V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Y4和电流出线端Y3;第3/4层W相绕组包括第一第3/4层W相支路和第二第3/4层W相支路;其中,第一第3/4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W3和电流出线端W4;第二第3/4层W相支路具有电流进线端Z4和电流出线端Z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48槽8层扁铜线电流平衡绕组,其特征在于,第5/6层U相绕组包括第一第5/6层U相支路和第二第5/6层U相支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航宋志环曹红飞徐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