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蓝武专利>正文

一种无极性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583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极性充电器,包括极性自检测部分、控制部分和充电部分,所述极性自检测部分包括场效应管Q14、电池BAT1和电阻R19,控制部分包括单片机U3、开关S1和开关S2,充电部分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5和电感L2,场效应管Q14的源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电阻R21、电阻R18和场效应管Q15的源极,场效应管Q14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6的栅极、场效应管Q15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7的漏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任何放入都可以充电。2、可防止电池反接时,不充电或损坏电池和充电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极性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具体是一种无极性充电器。
技术介绍
充电器是采用高频电源技术,运用先进的智能动态调整充电技术。工频机是以传统的模拟电路原理来设计的,机器内部电力器件(如变压器、电感、电容器等)都比较大,一般在带载较大运行时存在较小噪声,但该机型在恶劣的电网环境条件中耐抗性能较强,可靠性及稳定性均比高频机强。现在市面上的充电器都是一个极性能充电,反接时不能充电甚至会烧坏。这种设计安全性不高,很容易导致电池和充电器损坏。特别是对电池特性不了解人士如果反接充电时一是不能顺利给电池充电,二是电池或充电器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极性充电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极性充电器,包括极性自检测部分、控制部分和充电部分,所述极性自检测部分包括场效应管Q14、电池BAT1和电阻R19,控制部分包括单片机U3、开关S1和开关S2,充电部分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5和电感L2,场效应管Q14的源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电阻R21、电阻R18和场效应管Q15的源极,场效应管Q14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极性充电器,包括极性自检测部分、控制部分和充电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自检测部分包括场效应管Q14、电池BAT1和电阻R19,控制部分包括单片机U3、开关S1和开关S2,充电部分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5和电感L2,场效应管Q14的源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电阻R21、电阻R18和场效应管Q15的源极,场效应管Q14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6的栅极、场效应管Q15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7的漏极,场效应管Q14的漏极连接电阻R19、场效应管Q16的源极和电池BAT1的负极,场效应管Q15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场效应管Q14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6的漏极,场效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极性充电器,包括极性自检测部分、控制部分和充电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自检测部分包括场效应管Q14、电池BAT1和电阻R19,控制部分包括单片机U3、开关S1和开关S2,充电部分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5和电感L2,场效应管Q14的源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电阻R21、电阻R18和场效应管Q15的源极,场效应管Q14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6的栅极、场效应管Q15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7的漏极,场效应管Q14的漏极连接电阻R19、场效应管Q16的源极和电池BAT1的负极,场效应管Q15的栅极通过电阻连接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场效应管Q14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6的漏极,场效应管Q17的源极连接电阻R22、电阻R23和场效应管Q17的源极,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2和单片机U3的引脚16,单片机U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武
申请(专利权)人:蓝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