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5G毫米波的唤醒接收机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
,具体涉一种应用于5G毫米波的唤醒接收机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
技术介绍
超可再生接收机的专利技术者是阿姆斯特朗,其专利技术年代早在晶体管出现之前。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真空管无法实现较高的增益,于是阿姆斯特朗通过正反馈的机制提供了“接收机”的增益。随着毫米波频率的升高,采用晶体管实现毫米波频段的接收机遇到同样的困难,晶体管的增益不足。面对同样的困境,在CMOS工艺中应用于毫米波成像的超可再生接收机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其基本的原理是通过一个时钟控制的振荡器,振荡器是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不稳定的电路。为了实现接收机的功能,需要一个控制的quench信号。如图4-5,当Q(quench)信号为低电平时,振荡器的是不会振荡器,当quench信号从低电平向高电平变化的过程中,谐振腔的电流在逐渐的增加IQ。交叉耦合的晶体管的负阻也在逐渐的增大,因此会振荡器会实现一个起振的过程。若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信号注入到谐振腔中,振荡器会迅速的起振。基于这个机理,可以看到放大器在起振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5G毫米波的唤醒接收机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电路结构包括:超可再生接收机、鉴频鉴相器、电荷泵、环路滤波器以及多模分频器;超可再生接收机的工作频率通过多模分频器的分频,降低为低频率;多模分频器的输出耦合在鉴频鉴相器的输入,鉴频鉴相器的另一个输入耦合在参考频率的输出;鉴频鉴相器将多模分频器的输出和参考频率的输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差频的信号;差频的信号耦合在电荷泵的输入,电荷泵的输出耦合在环路滤波器的输入,环路滤波器的输出耦合在超可再生接收机的矫正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5G毫米波的唤醒接收机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电路结构包括:超可再生接收机、鉴频鉴相器、电荷泵、环路滤波器以及多模分频器;超可再生接收机的工作频率通过多模分频器的分频,降低为低频率;多模分频器的输出耦合在鉴频鉴相器的输入,鉴频鉴相器的另一个输入耦合在参考频率的输出;鉴频鉴相器将多模分频器的输出和参考频率的输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差频的信号;差频的信号耦合在电荷泵的输入,电荷泵的输出耦合在环路滤波器的输入,环路滤波器的输出耦合在超可再生接收机的矫正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可再生接收机,其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可控振荡器、包络检波器、接收机;其中,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耦合到交叉耦合的可控振荡器,可控振荡器的偏置电源受控制信号控制,可控振荡器的输出耦合在包络检波器的输出;包络检波器的输出为接收机的输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调节超可再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可再生接收机中,所述低噪声放大器包括电感L1、电感L2以及晶体管M0,电感L1与电感L2组合为变压器;所述可控振荡器包括:电感LT、晶体管对M6和M7、电容阵列133、交叉耦合NMOS管对M1与M2,以及晶体管M5;所述包络检波器包括电阻RA和RB、晶体管M3和M4、电容CA和CB;输入信号由变压器通过晶体管M0漏极耦合给受控振荡器,晶体管M0源极与M3、M4源极相连,偏置电压1加在L2上;受控振荡器底部为一个电流镜,M5栅极接控制电压,源极接地,漏极与交叉耦合NMOS管对M1与M2的源极相连;电流镜用来控制偏置电流的大小,控制振荡幅度,并用于减少振荡器内核受电源或地线、衬底噪声的影响;晶体管M1与M2组成交叉耦合的NMOS管对,M1的栅极与M2漏极相连,M2的栅极与M1漏极相连;两者的源极相连,连到M5的漏极上;电容阵列、电感LT并联在M1与M2漏极之间;两个NMOS管M6、M7源漏相连,栅极分别接在M1及M2的漏极上;包络检波器中M3与M4源漏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顺利,任俊彦,吴天祥,李宁,叶凡,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