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光纤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8801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9:25
一种用于将空间激光耦合到单模光纤中的自动光纤耦合调整装置,包括安装在光学基座上的步进电机、光楔、偏振分束器、光纤耦合架。所述的两个光楔分别安装在两个步进电机上,由电脑控制光楔的相对旋转,进而带动光楔的旋转,组成双光楔控制系统,对通过光楔的光束方位角与空间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光纤耦合的最佳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简单,易于调节,节省人工调节的时间,稳定性高,并且容易实现仪器的小型化与模块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光纤耦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纤耦合,特别是一种用于集成光路的小型化和模块化的自动光纤耦合装置。
技术介绍
空间光-光纤耦合技术中最早被人们关注的一种方案是空间光-透镜-单模光纤这一最简单的方案。2007年,邓科对只考虑光学孔径衍射效应时空间平面光经单透镜耦合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平面波经单透镜耦合进单模光纤的理论耦合效率极限最大值为81.4%的结论。2011年,陈海涛等人对理想条件下光纤偏移引起的耦合效率衰落的理论分析。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应用于FSO通信领域的基于光纤章动的有源耦合方案,在接收光信号的同时让单模光纤起到位置误差传感器的作用。由于单模光纤芯径比多模光纤小很多,因此自由空间光束到单模光纤的耦合难度较大,关于该问题曾经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2002年,ThomasWeyrauch等完成了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光纤耦合实验,利用微机械变型镜校正波前,完成了单模光纤最大耦合效率达60%、多模达70%以上的系统搭建。2010年,HanlingWu等人,利用泽尼克多项式模拟波前畸变,理论上验证了利用自适应光学器件校正多项式前3~20阶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光纤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安装在光学基座上的同光轴的隔离器(1)、偏振分束器(2)、第一光楔(3)、第二光楔(4)和光纤耦合头(5),以及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7);入射光经所述的隔离器(1)入射到偏振分束器(2),经该偏振分束器(2)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该透射光依次经所述的第一光楔(3)和第二光楔(4)入射到光纤耦合头(5);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与第一光楔(3)相连,用于控制该第一光楔(3)的转动,所述的第二步进电机(7)与第二光楔(4)相连,用于控制该第二光楔(4)的转动,使到达经第二光楔(4)的出射光以不同角度入射到所述的光纤耦合头(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光纤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安装在光学基座上的同光轴的隔离器(1)、偏振分束器(2)、第一光楔(3)、第二光楔(4)和光纤耦合头(5),以及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7);入射光经所述的隔离器(1)入射到偏振分束器(2),经该偏振分束器(2)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该透射光依次经所述的第一光楔(3)和第二光楔(4)入射到光纤耦合头(5);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与第一光楔(3)相连,用于控制该第一光楔(3)的转动,所述的第二步进电机(7)与第二光楔(4)相连,用于控制该第二光楔(4)的转动,使到达经第二光楔(4)的出射光以不同角度入射到所述的光纤耦合头(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光纤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楔(3)、(4)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所述的第二光楔(4)固定在所述的第二步进电机(7)上,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7)分别和芯片相连,由芯片控制步进电机旋转进而带动光楔的小角度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光纤耦合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鹤楠吕德胜刘亮屈求智刘亢亢任伟项静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