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08638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支架的表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支架的内部;根据产品的图纸将3D模块堆砌成该产品的等比例模型,每个3D传感模块的传感器敏感捕获内部力的拉压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模型内部的压力数据传输至外部控制中心,使用者可以根据控制中心的数据,按比例计算出该产品内外部的实际实时受力数据;对于优化产品结构非常有帮助;大大的降低了模具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3D模块
,特别是涉及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对产品的内部受力情况进行了解,但是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破坏性测试来检测其结构的内部受力情况,通过等比例缩小反复做破坏性实验来检测设计的合理性,此方法成本很高,周期很长,并不能够了解到产品内部的具体受力情况及相关细节,而且得不到内部结构的实时受力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方便人群更好,更智能化了解到产品内部结构的受力情况,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该3D模块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根据产品的图纸将3D模块堆砌成该产品的等比例模型,每个单位3D模块的传感器将模型内部的压力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控制中心,使用者可以根据控制中心的数据按比例计算出该产品内外部的实际实时受力数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3D传感模块,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支架的表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支架的内部。优选地,该3D传感模块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数量相等的凸形连接部和凹形连接部;所述凸形连接部与凹形连接部可通过卡扣连接;所述凸形连接部与凹形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传感器的表面。优选地,所述支架设置有储物空间。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的凸起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发射接口、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接口、至少一个第一电源正极接口、至少一个第一电源负极接口。优选地,所述凹形连接部的凹陷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发射接口、至少一个第二信号接收接口、至少一个第二电源正极接口、至少一个第二电源负极接口;优选地,该3D传感模块还包括指示灯模块、电源线、控制中心;所述指示灯模块设在支架内部;所述控制中心设置于3D传感模块外;控制中心控制指示灯模块的发光状态。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凸起端的每个第一信号发射接口、每个第一信号接收接口、每个第一电源正极接口、每个第一电源负极接口分别于凹形连接部凹陷端的每个第二信号接收接口、每个第二信号发射接口、每个第二电源正极接口、每个第二电源负极接口连接;如此设置,3D传感模块的6个面的电源线都是联通的,正负极分别全部联通。优选地,所述电源线分别连接于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指示灯模块电连接于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电信号连接于控制中心;实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优选地,与支架连接的传感器可连接至少一个凸形连接部或凹形连接部。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可设为拉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一种或多种;如此设置,当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时,传感器设置在支架内部。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的凸起部位设置成为(可以向支架所在方向)竖直下压至平面后可以弹性回复的结构或者电动、手动升降的结构。3D传感模块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产品图纸,将3D传感模块堆砌成产品的等比例模型;S2:通过电源线连接电源,控制中心与无线通信模块建立连接;根据每个3D传感模块的6个面的信号接收接口接收到的3D传感模块的编码数据,在控制中心生成虚拟的3D模型图;S3:控制中心接收并记录模型的每个3D传感模块各个面的传感器检测的数据;如此设置,将可知道每个模块的每个面的实时拉压力数据,从而在控制中心建立虚拟的3D模型受力情况图。S4:对该模型进行添加外部测试条件,记录测试的传感器检测的数据;S5:按比例计算出该产品内外部的实际实时受力数据。优选地,步骤S1包括:S11:根据产品的密度,通过填充不同密度的材料和填充的数量,调节支架储物空间的重量,以达到3D传感模块与产品密度相同;S12:根据产品图纸,3D传感模块的凸形连接部与3D传感模块的凹形连接部相连接;S13:在模型边缘处可单独设置凸形连接部或凹形连接部构成规范平整的表面,并对表面的缝隙做密封处理,成等比例模型。该3D传感模块根据需求可达到像素化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该3D模块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根据产品的图纸将3D模块堆砌成该产品的等比例模型,每个3D传感模块的传感器敏感捕获内部力的拉压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模型内部的压力数据传输至外部控制中心,使用者可以根据控制中心的数据,按比例计算出该产品内外部的实际实时受力数据;对于优化产品结构非常有帮助;大大的降低了模具成本和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及使用方法的平面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支架;2、连接部;3、指示灯模块;4、电源线;5、控制中心;11、传感器;12、无线通信模块;13、储物空间;21、凸形连接部;22、凹形连接部;211、第一信号发射接口;212、第一信号接收接口;213、第一电源正极接口;214、第一电源负极接口;221、第二信号发射接口;222、第二信号接收接口;223、第二电源正极接口;224、第二电源负极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3D传感模块,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设置有传感器11、无线通信模块12,所述传感器11设置在支架1的表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2设置在支架1的内部。优选地,该3D传感模块还包括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包括数量相等的凸形连接部21和凹形连接部22;所述凸形连接部21与凹形连接部22可通过卡扣连接;所述凸形连接部21与凹形连接部22分别设置在传感器11表面。优选地,所述支架1设置有储物空间13。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21的凸起端设有一个第一信号发射接口211、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接口212、一个第一电源正极接口213、一个第一电源负极接口214。优选地,所述凹形连接部22的凹陷端设有一个第二信号发射接口221、一个第二信号接收接口222、一个第二电源正极接口223、一个第二电源负极接口224。优选地,该3D传感模块还包括指示灯模块3、电源线4、控制中心5;所述指示灯模块3设在支架1内部;所述控制中心5设置于3D传感模块外。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21凸起端的第一信号发射接口211、第一信号接收接口212、第一电源正极接口213、第一电源负极接口214分别与凹形连接部22凹陷端的第二信号接收接口222、第二信号发射接口221、第二电源正极接口223、第二电源负极接口连接224。优选地,所述电源线4分别连接于传感器11、无线通信模块12;所述传感器11电连接于无线通信模块12,所述指示灯模块3电连接于无线通信模块12;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2通过电信号连接于控制中心5。优选地,所述传感器11可设为拉压传感器。优选地,与支架1连接的传感器11可连接至少一个凸形连接部21或凹形连接部22。优选地,所述凸形连接部的凸起部位设置成电动、手动升降的结构。3D传感模块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产品图纸,将3D传感模块堆砌成产品的等比例模型;S2:通过电源线4连接电源,控制中心5与无线通信模块12建立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支架的表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支架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支架的表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支架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数量相等的凸形连接部和凹形连接部;所述凸形连接部与凹形连接部可通过卡扣连接;所述凸形连接部与凹形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传感器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有储物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连接部的凸起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发射接口、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接口、至少一个第一电源正极接口、至少一个第一电源负极接口。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连接部的凹陷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发射接口、至少一个第二信号接收接口、至少一个第二电源正极接口、至少一个第二电源负极接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示灯模块、电源线、控制中心;所述指示灯模块设在支架内部;所述控制中心设置于3D传感模块外。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连接部凸起端的每个第一信号发射接口、每个第一信号接收接口、每个第一电源正极接口、每个第一电源负极接口分别与凹形连接部凹陷端的每个第二信号接收接口、每个第二信号发射接口、每个第二电源正极接口、每个第二电源负极接口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一种3D传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分别连接于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仁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可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