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582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主体、拉环、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主体设置有若干个,主体分为固定层、营养层和底板,固定层分为竖格和横格,横格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竖格设置在横格之中,竖格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生态圈下端连接在营养层中,营养层中填充有营养土,底板设置在营养层下方,底板右侧设置有两个拉环,底板与主体滑动连接,每个主体上端设置有两个上连接板,每个主体下端设置有两个下连接板,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正中均设置有栓孔,栓孔中设置有连接栓,连接栓设置有栓柱,本生态护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施工快捷,既提高了生态护坡的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养护成本。

A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Based on Returning Dike to L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河道边坡防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在注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退圩还湖的生态问题倍受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湖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河道护坡已不仅仅具有“防洪、除涝、引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景观、旅游、生态”等功能,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河道护坡作为一种保护河道的铺面体系,现有传统护坡和生态护坡两种大形式。传统的河道护坡工程常采用抛石、干砌块石、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土工膜袋混凝土护坡和绳索铰链混凝土板块护坡等。这些形式的护坡方式多注重河道本身的岸坡稳定性和河道行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很少考虑对生存环境、景观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传统的河道护坡方式在保持岸坡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洪排涝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防护效果立竿见影。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水下施工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定期维护、不断修复。同时传统的护坡工程对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加速了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生态护坡是指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这样的护坡在退圩还湖的工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主体、拉环、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主体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主体分为固定层、营养层和底板,所述固定层分为竖格和横格,所述横格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竖格设置在所述横格之中,所述竖格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所述生态圈下端连接在所述营养层中,所述营养层中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营养层下方,所述底板右侧设置有两个所述拉环,所述底板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每个所述主体上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上连接板,每个所述主体下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正中均设置有栓孔,所述栓孔中设置有连接栓,所述连接栓设置有栓柱。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竖格之中设置有3-5个所述生态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上的所述栓孔轴线对齐且直径相同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层中的所述生态圈之间不完全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态圈中种植有植物。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栓活动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竖格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横格之中设置有4-6个所述竖格,每个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4-6排所述横格,所述横格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竖格活动设置在所述横格内。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底座、支杆、挂钩和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四边框形设置,所述底座面积略大于所述主体,所述支杆设置于所述底座左右两侧,所述连杆分为两部分设置,所述连杆中部设置有中轴,所述连杆左端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中设置有滑轴,所述滑轴将所述连杆与所述支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右端设置有握把,所述挂钩设置在所述连杆下方,所述挂钩设置在所述支杆内侧,所述挂钩下端设置有向上的弯钩。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挂钩钩在所述横格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握把上设置有防滑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栓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竖格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横格之中设置有4-6个所述竖格,每个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4-6排所述横格,所述横格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竖格活动设置在所述横格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生态护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便于移动,施工快捷,既提高了生态护坡的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养护成本,本生态护坡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具有防护的耐久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护稳定性,不仅结构稳固,减少施工难度和缩短施工时间,同时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保护了边坡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减少水土的流失,保护了环境,不仅绿化程度高,同时节省水资源,避免了浪费。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结构图。图中:1、横格;2、上连接板;3、下连接板;4、拉环;5、竖格;6、生态圈;7、主体;8、固定层;9、营养层;10、底板;11、栓孔;12、连接栓;13、栓柱;14、底座;15、支杆;16、挂钩;17、滑轨;18、滑轴;19、中轴;20、连杆;21握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包括主体7、拉环4、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主体7设置有若干个,主体7分为固定层8、营养层9和底板10,固定层8分为竖格5和横格1,横格1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竖格5设置在横格1之中,竖格5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6,生态圈6下端连接在营养层9中,营养层9中填充有营养土,底板10设置在营养层9下方,底板10右侧设置有两个拉环4,底板10与主体7滑动连接,每个主体7上端设置有两个上连接板2,每个主体7下端设置有两个下连接板3,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正中均设置有栓孔11,栓孔11中设置有连接栓12,连接栓12设置有栓柱13,每个竖格5之中设置有3-5个生态圈6,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上的栓孔11轴线对齐且直径相同设置,固定层8中的生态圈6之间不完全接触,生态圈6中种植有植物,相邻的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通过连接栓12活动连接在一起,竖格5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横格1之中设置有4-6个竖格5,每个主体7内部设置有4-6排横格1,横格1活动设置在主体7内,竖格5活动设置在横格1内。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底座14、支杆15、挂钩16和连杆20,其特征在于,底座14为四边框形设置,底座14面积略大于主体7,支杆15设置于底座14左右两侧,连杆20分为两部分设置,连杆20中部设置有中轴19,连杆20左端设置有滑轨17,滑轨17中设置有滑轴18,滑轴18将连杆20与支杆15连接在一起,连杆20右端设置有握把21,挂钩16设置在连杆20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包括主体(7)、拉环(4)、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7)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主体(7)分为固定层(8)、营养层(9)和底板(10),所述固定层(8)分为竖格(5)和横格(1),所述横格(1)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竖格(5)设置在所述横格(1)之中,所述竖格(5)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6),所述生态圈(6)下端连接在所述营养层(9)中,所述营养层(9)中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底板(10)设置在所述营养层(9)下方,所述底板(10)右侧设置有两个所述拉环(4),所述底板(10)与所述主体(7)滑动连接,每个所述主体(7)上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上连接板(2),每个所述主体(7)下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下连接板(3),所述上连接板(2)和所述下连接板(3)正中均设置有栓孔(11),所述栓孔(11)中设置有连接栓(12),所述连接栓(12)设置有栓柱(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包括主体(7)、拉环(4)、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7)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主体(7)分为固定层(8)、营养层(9)和底板(10),所述固定层(8)分为竖格(5)和横格(1),所述横格(1)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竖格(5)设置在所述横格(1)之中,所述竖格(5)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6),所述生态圈(6)下端连接在所述营养层(9)中,所述营养层(9)中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底板(10)设置在所述营养层(9)下方,所述底板(10)右侧设置有两个所述拉环(4),所述底板(10)与所述主体(7)滑动连接,每个所述主体(7)上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上连接板(2),每个所述主体(7)下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下连接板(3),所述上连接板(2)和所述下连接板(3)正中均设置有栓孔(11),所述栓孔(11)中设置有连接栓(12),所述连接栓(12)设置有栓柱(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印钱钧王春美王冬梅蒋志昊祁仰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